引言
每個人上網都會留下不少痕跡,例如瀏覽紀錄、登入資料、留言、相片等等,這些痕跡稱為網絡足印。
網絡足印內有不少重要或敏感的個人資料,讓別人識別到我們的身份,如果這些資料被人刻意取用,有機會侵犯我們的私隱,所以我們在網上要小心處理網絡足印,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
故事短片:肥明裂傳
資訊短片:網絡足印是甚麼?
網絡足印
我們在上網時會留下的痕跡,例如:瀏覽記錄、登入資料、留言、相片等等,稱為網絡足印。
網絡足印被誤用
上載資料注意事項
只有當事人或取得當事人同意的人,才可上載有關個人資料。
在網絡上載或轉載個人資料,需要考慮潛在影響。
預防個人資料被誤用
被忘記權
「被忘記權」即個人若認為網上和他有關的資訊是「不相關、不足夠或不再相關或超乎適度」,便可以向互聯網搜尋器提出申請移除該連結,例如,刪除搜尋器內的搜尋記錄。
由於涉及人權及資訊自由等議題,暫時只有歐洲通過並實施。我們的數碼足跡依然永久保存於網上,所以,我們仍需注意個人數碼足跡,謹慎處理個人資料。
總結
「網絡不會忘記」,發佈後的資訊就如覆水難收
小心預防洩露重要或敏感個人資料
考慮發佈資訊對自己及別人的社交、情緒、學業等方面帶來難以預計的影響
Quiz-summary
0 of 10 questions completed
Question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Information
網絡足印是我們一點一滴網絡活動累積而成的,要好好管理我們的網絡足印,就由網上分享活動開始,請選擇你認為可以上載網上的個人或他人的資料。
You have already completed the quiz before. Hence you can not start it again.
Quiz is loading...
You must sign in or sign up to start the quiz.
You have to finish following quiz, to start this quiz:
Results
0 of 10 questions answered correctly
Your time:
Time has elapsed
You have reached 0 of 0 points, (0)
Categories
- Not categorized 0%
-
多謝你 ! 你已完成「你的網絡足印」互動遊戲 !
記住 ! 網絡是永不會忘記的,資訊發佈後就如覆水難收,要小心預防洩露重要或敏感的個人資料。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Answered
- Review
-
Question 1 of 10
1. Question
資料:我的全家福
圖片來源:我圖網
Correct
分享全家福是溫馨的網絡社交活動,但上載前需要得到家人的同意,以及做好社交媒體私隱設定,設定閱覽程度
Incorrect
-
Question 2 of 10
2. Question
資料:常用的電郵地址
圖片來源:itunes
Correct
電郵是重要的通訊資料,常用作帳戶登記,如非必要,請不要透露電郵地址,亦不宜作公開電郵地址,以免招致帳戶入侵、盜用帳戶或垃圾郵件干擾等問題。
Incorrect
-
Question 3 of 10
3. Question
資料:論壇的用戶名稱
圖片來源:youtube
Correct
論壇上的用戶名稱大多是預設為公開,以便發言時表明身份,不過,也可讓他人追蹤及搜索你的留言紀錄,所以,需要小心言行
Incorrect
-
Question 4 of 10
4. Question
資料:現在位置
圖片來源:osservatorioantitrust.eu
Correct
位置是一項敏感的資料,人們常透過社交媒體加入位置,以分享生活經歷。不過,分享前需要注意行蹤無被公開。
Incorrect
-
Question 5 of 10
5. Question
資料:朋友的住址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Correct
我們需要尊重個人私隱,除非得到當時人的同意,我不應公開任何人的個人資料。
Incorrect
-
Question 6 of 10
6. Question
資料:手機自拍相片
圖片來源:Expert reviews
Correct
手機自拍照需於拍照者個人資料,當然擁有決定公開與否的權利,但照片除了個人俏象外,還含有拍攝時間、地點、手機型號等等,上載時必需要注意。
Incorrect
-
Question 7 of 10
7. Question
資料:個人全名
圖片來源:Eric Veldkamp
Correct
如個人全名外洩,可能引致身份被盜用。犯案者或會配合其他的個人資料,如相片、電話號碼等,進行網絡詐騙的犯案行為,令事主成為代罪高羔。
Incorrect
-
Question 8 of 10
8. Question
資料:航班登機証
圖片來源:world airlines
Correct
出外旅遊,令人高興,不少人會在社交媒體分享航班登機証,但証件上含有個人資料如姓名、會員號碼、旅遊地點。曾經有網民忘記遮蓋登機証的條碼,而被網民解碼,外洩個人全名,並於成為論壇熱話。
Incorrect
-
Question 9 of 10
9. Question
資料:手機號碼
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Correct
社交媒體網站或會提供資料欄位,供用戶填寫手機號碼,不過,手機號碼一旦外洩,或會引來不少來電或短訊滋擾,甚至被盜用身份,所以不建議公開。
Incorrect
-
Question 10 of 10
10. Question
資料:Whatsapp的對話
圖片資料:Google Play
Correct
社交媒體對話是屬於雙方的,我們需要得到對方的同意,才可進行截圖及分享行動,否則忽視對方的私隱。
Incor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