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網絡世界可以使用虛擬身份,匿名行事,或令人覺得網絡世界不受法律規管,即使進行犯法行為不會被發現。其實,這些想法是錯誤的,網絡世界一樣受法律規管,如網上行為干犯法紀,同樣可能要負上法律責任。
資訊短片:誤墮法網
五大常見網絡罪行
網絡罪案實錄
網絡公審
社會透過法律盡力保障每個人的利益與安全,有些人認為網絡公審行為是有效維護法律與正義的行為,希望透過公審行動審判不公義的人和事,將他人的行為上載網絡,讓事件公諸於世,公開審判和評論不公義不合法的行為。
檢視網絡公審的步驟:USER四步
總結
法律的精神是維護社會安寧和秩序,保障大眾的人身安全及利益,市民有義務在網絡與現實同樣守法。
根據香港現行的法例,大部分在現實世界用以防止罪行的法例,均適用於互聯網世界。
認識網絡相關罪行有助提升守法意識。
Quiz-summary
0 of 8 questions completed
Question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Information
在網上,「跟車太貼」的引申義是指在網上討論時,未看清全盤事實而急著表態。其中一個常見情況是發帖者是要批評其他人時,往往只會發放有利於自己立場的資訊,而忽略有利於被批評者一方的。網民可能因為先入為主而支持發帖者,待真相逐漸曝光,原來發帖者的批評有誤,並以「炒車」比喻網絡錯誤支持發帖者的行為。以下是曾經發生的網絡公審事件,請同學選出當中的出現「炒車」現象的網絡事件。
You have already completed the quiz before. Hence you can not start it again.
Quiz is loading...
You must sign in or sign up to start the quiz.
You have to finish following quiz, to start this quiz:
Results
0 of 8 questions answered correctly
Your time:
Time has elapsed
You have reached 0 of 0 points, (0)
Categories
- Not categorized 0%
-
多謝你 ! 你已完成「跟車太貼」互動遊戲。
「不平則鳴」,為不公義的事件發聲是一件好事,網上資訊真假難分,發帖者的「證據」、「供詞」,容易從主觀出發,加入個人立場及意見,因此,單憑發帖者的資料,而不問情由地對當事人網絡公審不公平的。再者,即使當事人行為損害他人利益,甚至違法,都應該交由監管或執法部門處理,受到合理的制裁。就如遊戲中的公審事件,私下進行網絡公審,對當事人的社交、情緒、家庭及個人聲譽等方面或做成嚴重及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不宜「跟車太貼」,更不宜參與網絡公審,應該保持客觀理性態度,面對網絡事件。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Answered
- Review
-
Question 1 of 8
1. Question
大陸人拐帶兒童
2013年11月,九龍塘發生一宗女嬰失蹤案,一名母親聲稱被懷疑是大陸人的男女問路,之後其六個月大嬰兒從嬰兒車中被人抱走。自從自由行實施以來,香港發生多次懷疑是大陸人意圖拐帶兒童的事件,但警方都以「誤會」處理。網民對於此案件感到氣憤,怒斥大陸人來港犯案,也十分擔心香港治安。同時,不少熱心網民,包括影視紅星,都紛紛於網上轉載女嬰的相片及資料,希望早日尋回失蹤女嬰。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Correct
兩星期後,警察卻拘捕女嬰母親,指她發現女兒死亡後將屍體當垃圾棄置,再謊報女兒被拐帶。網民先入為主,被指「跟車太貼」。
Incorrect
-
Question 2 of 8
2. Question
銀行女櫃員巴士推跌阿婆
一名銀行女職員於今年5月7日在215X號巴士上,遭鄰座64歲婦人要求她移開背包而發生爭執,她準備下車時嫌婦人讓路動作慢,遂推其肩膀致婦人倒地。女職員與婦人爭執過程,被巴士乘客用手機拍下,短片被上載網絡,網絡將女職員起底,並進行公審。
圖片來源:Lihkg
Correct
事發當日,警方接報到場,以涉嫌襲擊致造成身體傷害罪拘捕該女子。該女子觀塘法院被判社會服務令100小時,另需賠償每名事主35000港元。
Incorrect
-
Question 3 of 8
3. Question
Mr. Wally街頭表演被打壓
2017年10月,日藉街頭表演者Mr. Wally在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演出,期中被警察查問,網上流串相關照片,並指警察向Mr. Wally 說「可以唱,不可以見錢」,打壓Mr. Wally 街頭賣藝活動。
– Copyright © 2017
圖片來源:將軍澳TKO聊天區facebook群組圖片
Correct
事件不是報導所說的那麼誇張,好像有市民把事實扭曲了。證實警方絕對沒有向我們提過「可以唱,唔可以見錢」這些說話。請大家不要誤信報導。
Incorrect
-
Question 4 of 8
4. Question
房署外判職員 Last day 撕文件涉刑毀
一名房署外判員工在 Last day 前將大量房署文件撕毀,要由同事善後,從相片可見,當時多份印有房署標誌的文件被一開四,並有多名人員整理遭撕毀的文件,更有人於社交網站公開事當事人的姓名,提醒其他同行小心。事後多間傳媒報道事件,網民亦齊聲批評事主的行為不負責任,而且很大機會涉及刑事罪行。
圖片來源:「 LIHKG 討論區」
Correct
事主馮先生,澄清事發當日將一些報廢文件銷毀,由於當時有人使用碎紙機,故只好暫時將文件撕成四份,留待翌日處理。怎料事後竟有人找回被撕毀的文件重新拼湊,自己更遭誣蔑和起底。
Incorrect
-
Question 5 of 8
5. Question
手抱嬰兒,不得上車?
2017年11月,有網民於「的士司機資訊網 Taxi 」facebook群組發帖,有4座位的士司機把手抱嬰兒算作一名乘客,並以一旦發生意外保險不會賠償為由拒載5人。事件廣為網民討論,更有部分網民抨擊司機砌詞狡辯,實情因為乘客帶嬰兒車而拒載。
圖片來源:facebook群組圖片「的士司機資訊網Taxi」
Correct
國際專業保險諮詢協會會長羅少雄表示,汽車保險範圍內,即使是手抱嬰兒也當作1名乘客,如該的士保單只保障4名乘客,該的士載客5名就不會受保,所以該的士司機言之成理。
Incorrect
-
Question 6 of 8
6. Question
十蚊港女事件
2013年2月,一名香港女網民因為不滿別人派的利是金額太低,在facebook貼了一幅內有十元紙幣的利是封,並留言咀咒派利是者「下世做張十蚊紙!」。有關言論引起不少網民不滿,而事主卻不幸被起底。
圖片來源:網絡大典
Correct
有關事件最終推到上報,
事主在討論區被起底。網民將事主個人資料公開,包括:照片、年齡、中文名字、就讀中學、任職公司以及私影活動等。最終,事主抵受不了網絡欺凌,將其facebook帳戶刪除。
Incorrect
-
Question 7 of 8
7. Question
「500港女」事件
「港女500」事件,又名「500港女」事件,發生於2012年11月,一名facebook女用戶在其戶口公開謝絕只給五百元人情的朋友出席其婚宴,引起網民熱烈討論,甚至登上雅虎香港的熱門搜尋,網民對這名「港女」態度反感,不斷抨擊她的言論,認為她見錢開眼、唯利是圖,更有把她起底,甚至呼籲帶人情前往婚宴「踩場贈興」。
圖片來源:高登討論區
Correct
事主及後已暫時將涉事的facebook戶口關閉,11月中,當時人親身接受週刊訪問,她表示自己因籌備婚事情緒不穩,結果和朋友爭辯時一時衝動講錯說話。她亦澄清,只要是真心祝福,多少人情都歡迎,承認自己做錯,向公眾同家人致歉,更加希望網民放過她,她亦證實其後的挑釁回應不是自己所發,是有人偽冒。
Incorrect
-
Question 8 of 8
8. Question
14巴港女事件
一名香港女子在街頭14次掌摑其男友,而該男子向她跪地求饒。有路人看不過眼,要求該男子停止下跪,並阻止紫衣女子再掌摑男友。事件被路過的網民拍下,並在上載至YouTube,片段隨之在網絡上瘋傳,涉事女子及後被網民起底,男女事主的社交帳戶、照片、職業等資料都被公開,亦有網民認為事件造假,懷疑是廣告片段或宣傳技倆。
圖片來源:
Youtube – PY fourtwoninefour
Correct
被網民起底後,涉事女子被警方拘捕。相關事件被不少香港及國際傳媒報道。女事主其後提堂,獲不提證供起訴,並准以1,000元簽守行為12個月。
Incor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