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A.I.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為電影的題材多不勝數,由1999年出品的《廿二世紀殺人網絡》到 2019年的《艾莉塔:戰鬥天使》就知道創新科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人工智能的技術日新月異,雖然現時的A.I.機械人未必能如同像電影中的懂得飛天遁地,又懂得與敵人展開激烈戰鬥,但未來AI機械人又會否真的會如同劇情一樣,取代人類呢? 電影中的A.I.是未來生活的寫照? 最近電影《一家人大戰機械人》(The Mitchells vs. the
社交平台又一大熱玩意,繼FaceApp可將人物照片變男變女甚至轉換性別,大叔也可變成女神後,早前,另一個變臉應用程式Avatarify App突然於內地爆紅,用一張照片便能讓相中人開口動起來,加上不少明星跟風使用,使Avatarify App連續數天登上免費應用程式榜首,但其後因涉及私隱安全而於內地下架,香港則仍能正常下載此應用程式。無論是馬雲還是巴菲特、甚至是蒙羅麗莎還是瑪麗蓮夢露,都能用誇張且搞笑的表情說話或唱歌,但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做過,一切都是AI技術換臉換出來的。變臉唱歌App為何深受網民歡迎?其背後如何運作? Avatarify App的操作十分簡單,進入App後只需要上傳一張正面清晰無遮擋的照片,再挑選喜歡的特效影片並選擇秒數,等待片刻便能得到變臉影片。App內提供的特效相當多,除了可以選擇AI (Deepfake深度偽造技術)換臉外,還有大量音樂特效,如:羅馬尼亞樂隊O-Zone的《Dragostea Din Tei》(耳熟能詳的「Ma-i-a hi」源自此曲),韓國組合BTS的《Dynamite》或洗腦兒歌《Baby Shark》,創作出唱歌影片。有很多人都在網上發佈自己的照片唱流行曲的影片和一些趣怪換臉照,網民被滑稽的浮誇臉部表情逗樂,吸引不少人仿效,引發變臉熱潮。
近年實況直播產業發展蓬勃,無論是遊戲、唱歌、跳舞都吸引眾多觀眾觀賞,造就了新一代「虛擬偶像」潮流。以二次元形象發跡的虛擬主播(Virtual YouTuber;VTuber),這些以類動漫人物造型活動的VTuber於短時間內便獲得了龐大人氣,內地更舉辦虛擬偶像選秀節目《跨次元新星》,大力發展虛擬偶像市場。隨着科技進步、新媒體不斷更新,虛擬偶像文化對全球帶來甚麼影響呢?究竟甚麼原因令虛擬偶像深受網民歡迎? 虛擬偶像的浪潮從日本興起,迅速擴展到世界各地,刺激網絡文化及科技研發。這些虛擬偶像實際上是一個由電腦生成的虛構角色,外表是由電腦圖形所繪製的動漫風格美少女 ,由一名演員在背後配音或歌唱。目前,較著名的虛擬偶像分為兩類: 虛擬歌手,主要是唱歌和跳舞,是為第一代虛擬偶像,例如初音未來和洛天依;另一類是虛擬主播,即在YouTube等網絡平台上,以動畫、虛擬的形象進行直播的主播,例如絆愛、Gawr Gura和桐生可可。據日本User Local(2020)顯示全球VTuber 人數突破13 ,000位,可見此流行文化愈見普及。其中最受全球觀眾歡迎的莫屬日本Hololive Production旗下的一眾VTuber了,如:於2020年9月出道的鯊魚「Gawr
網絡上近期熱議轉場至另一個社交媒體MeWe,以取代香港人常用的Facebook,又建議以Signal 取代WhatsApp。究竟甚麼原因令網民有移民念頭? 熱門的社交媒體如Facebook、YouTube的演算法及廣告推送等問題一直惹來爭議。網民批評Facebook的原因,除了收集及利用用戶數據,賺取龐大廣告收益外,Facebook亦曾洩露用家資料,甚至向政府提供用戶資訊,最近更被指因利益而進行內容審查。例如:2020年封鎖批評泰王及君主制的群組,被質疑助長泰國威權主義;於美國大選中,更有左右選舉之嫌,選擇性地派送政治新聞,於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多個帖文加上「有爭議」的注解,引起網民不滿。網民因而開展尋找熱門社交媒體代替品之路。 YouTube過去亦因應用人工智能(AI)過濾不當影片內容,過於嚴苛而惹來爭議。只要YouTube用戶留言中包括一些敏感詞彙,就會被立即自動刪除,若是影片內容被審查有不當,則可能被AI下架違規影片,甚至封鎖整個頻道。縱使YouTube表示嚴格審查是為了保護用戶,但AI偵測內容的誤判率太高,AI權限覆蓋率大,即變相令網民失去言論自由,此問題同樣引來用戶關注。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網民愈來愈關注網絡私隱安全性,驅使了近期大規模的網絡移民。在2019年的社會事件中,已有棄用常用通訊軟件,改用一些較為安全的軟件的建議,例如:以Signal取代WhatsApp、Telegram。最近更有網絡群眾呼籲轉移至MeWe的行動,MeWe標榜沒有間諜軟件、沒有廣告、不會記錄用家所看內容、沒有演算法,只跟時序發佈內容。由此可見,眾多網民拒絕個人資料被利用,重視網絡言論自由,並付諸實行,而轉移陣地至其他社交平台,正在改變社交媒體文化。 見微知著,網民的轉變將為網絡生態帶來重大改變。過去,社交平台以五花八門的功能作招徠,供用戶終身免費使用,再以用戶的個人資料、網絡足印兌換成的收入,形成科網公司獲取巨額利益的模式。今天,大眾日漸意識到個人私隱也是重要的無形資產,願意以「真金白銀」去保持網絡最大自由度,也堅拒披露私隱予軟件公司。然而,即使轉移至不同平台,去追求網絡的自由、規避過量的內容和言論審查,網民也切勿毫無保留的披露私隱,仍需關注社交媒體的政策與方針,慎重選用社交媒體。 ■ 人工智能審查內容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指由人類製造出來的機器表現出來的智慧,通常是指電腦模擬人類思維過程來模仿人類能力或行為的能力。人工智能分為兩大觀點: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的觀點認為人類無法製造出能真正推理及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這些機器只不過看起來像是智能的,但是並不真正擁有智慧,也不會有自主意識,是謂有限度的思考;強人工智能的觀點則認為人類能夠製造出有自我意識,可以獨立思考並制定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有自己價值觀的機器。這些機器會和人類一樣擁有情感及知覺。
網絡上「二次創作」的吉卜力劇照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究竟在使用這些網上資源時有甚麼需要注意?所謂「在常識範圍內自由使用」的自由使用權限又有何標準?稍有不慎,二次創作者或墮入侵犯版權陷阱。「吉卜力熱潮」是 一次認識何謂版權的契機,認清怎樣為「二次創作」,學習正確使用版權作品的方法。 社交媒體泛起一陣「吉卜力熱潮」,大大小小的社交專頁,貼出以劇照為創作藍本的「MEME」圖。事源吉卜力工作室宣布會陸續公開所有作品的劇照,九月率先釋出了八部電影、共 400 張劇照,包括:《回憶中的瑪妮》、《輝耀姬物語》、《風起了》、《紅花坂上的海》、《借東西的小矮人亞莉亞蒂》、《崖上的波兒》、《地海傳說》及《千與千尋》。吉卜力另在公告中寫明,「歡迎在常識範圍內自由使用」。「吉卜力熱潮」中牽涉到新媒體素養的重要概念,包括版權、改圖、二次創作、共享創意等等,就讓我們藉此認識更多。 ■ 甚麼是版權? 首先,我們認識甚麼是版權。香港的《版權條例》(第528章),版權是一項自動賦予的權利。在創作完成後,創作者即擁有該作品的版權。版權保護適用於所有作品,包括文學作品(如書籍及電腦軟件)、聲音紀錄、影片等。即使作品來自香港以外的地方,也受香港特區版權保護。根據《版權條例》,吉卜力創作室擁有劇照的版權,雖然創作室位於日本,但只要劇照在本港使用,仍受香港《版權條例》保障。 ■「常識使用」與「公平使用」 不同專頁使用了劇照,是因為吉卜力工作室分享了所屬劇照的版權?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疫情列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多國封城封關,盡力遏制疫情擴散。然而,疫情嚴峻同時引發信息混亂的風波,例如泰國的入境隔離政策一度不清晰,打亂數以萬計旅客的行程計劃。面對疫情資訊,我們可善用資訊與媒體素養,分析及整理資料,避免陷入混亂與恐慌的處境。 ■ 資訊混亂 民心難定難抗疫 自新冠肺炎擴散以來,市民接收大量消息,難免感到資訊混亂。疫情爆發初期,本港的確診個案及家居檢疫者的資訊未算清晰齊全,並不方便市民了解疫情資訊。後來,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製作疫情資訊網站公布最新情况,才更便利市民掌握資訊。 內地官方曾強調疫情「可防可控」,但另一邊廂,網上的疫情資訊排山倒海,強調病毒的散播風險,資訊真假難辨別。過去一段日子,本港市民既要張羅防疫物資,又要擔心染病,時時憂慮疫情爆發,錯失疫情資訊,情緒非常緊繃。致命的疫症威脅健康,混亂的資訊則傷害人心。除了積極的政策及措施支援外,疫情資訊必須即時、整全、準確、透明和流通,才能有效抗疫。在政策透明及充分的公眾知情權下,民心安定就能齊心抗疫。 ■ 網民自製實時資料庫 展現媒體素養
最近,有一段可疑訊息被廣傳,「星期日將會有一股寒流從北方visit 香港, 而寒流所經區域必定會把武漢肺炎 帶往南面」……下省一千字。現在就跟大家一起「疫」境尋真相。 第一式 先分類、後分辨 這段訊息屬於群組轉載訊息,內含個人見解,甚至呼籲大家「儲糧」,所以,內容未必全屬事實,不過事關重大,值得求證,宜尋找訊息出處。 第二式 來源 !來源!
「政府就快封關,到時無廁紙入口,大家買多少少 !」 「政府已經封了關,大陸米無得入口,大家要去搶呀 !」 新型肺炎這段日子,相信大家都深深感受到假新聞的「威力」,一段來歷不明的短訊,可以導致今天超市的貨架仍然空空如也。究竟,假新聞如何令人相信,以致出現社會恐慌? 假消息、假新聞並不是今天才出現。大眾恐慌的原因不單單在於新聞造假,而亦在於舊有的媒體喪失新聞的壟斷,不再由它們定義什麼是新聞。大眾媒體再不能被傳統企業壟斷,每人都可以是新聞製作者,向公眾發佈消息。 假如「無廁紙」消息的製作者是別有用心,只鎖要定目標受眾,例如家庭主婦。向他們發消息。他們本已身受搶口罩之苦,情緒恐慌下,很容易相信「假消息」為「事實」,作出搶購行為,引發連鎖恐慌性搶購現象。 假消息隨時再來,可借助以下U.S.E.R四步,理性分析資訊真偽: Understand 問一問:我從甚麼人物、地方及何時接收到這個資訊?
為避免疫情擴散速度惡化,不少公司均實施在家工作安排,減少員工外出需要。從辦公室工作轉換到在家工作,最被影響的相信是會議、工作進度安排及共同存取空間,以下將為你介紹數款可以增加工作效率的工具。 1. 團隊工作管理及會議:Microsoft Team 只需運用自己於公司的Microsoft Office 帳戶,即可將同事組成不同的團隊。程式具有如對話、共享檔案、指派工作等基本功能,其視音訊會議上限更較不少其他軟件為高,除了可預早排程會議,使用者更可以於途中共享自己的螢幕,進行展示。此程式備有桌上電腦、手機及平板電腦版本可供下載或線上使用。 2. 外部會議:Zoom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學校自農曆年假停課至今。由於停課事出突然,此時此刻,未必所有學校趕及安排遠距教學,但停課不等如停學,即使安在家中,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學習工具自我提升。 媒體素養是二十一世紀的必需技能,其中一項素養就是利用資訊科技學習,學會學習,培養出一套適合自我學習的方法。網上資訊有如恆河沙數,如果漫無目的在網上瀏覽,未必能有效學習,我們建議學生先運用以下步驟,計劃自學過程。 1. 選擇學習項目 – 例如 : 家屋整理、煮食、DIY手作、數碼技能、在家運動等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