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網絡遊戲令大眾如此著迷?無論男女老幼,一旦進入遊戲世界,很容易為其廢寢忘餐,連在夢中也記掛著闖關做任務。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網遊的設計如何巧妙地將玩家的心理需求與遊戲機制結合,令人越玩越沉迷。 🎭 建構虛擬身分 玩家可以在遊戲中創建全新的身分,化身為拯救世人的英雄、經營酒店的創業家、魔法學院的見習生,令玩家充滿成功感,脫離現實世界中的無力感、壓力和挫敗感。 🏅 易取得成就感 網遊世界常設不同任務和關卡,簡單如簽到、與NPC對話、進行三場戰鬥等,不斷升級和取得積分寶物,輕易獲得成就感,吸引和推動玩家繼續努力升級。 👫 滿足情感連結
許多朋友覺得理財很困難—「財那麼少,要理甚麼啊?」 總是覺得事不關己,或者執行了一陣子便半途而廢。其實理財不需要豐厚資本或複雜理論,只要養成4個簡單的信念和好習慣,就可讓財富慢慢累積。🏦 以下為大家整理4個簡單容易實踐的理財方法,從小事做起,讓理財融入生活。 1️⃣ 訂立目標:規劃收支預算 不想在理財路上漫無目的地碰撞,便要設定明確目標,無論是短期的購物資金或長期的升學置業規劃,當你設定了具體的短中長期目標,規劃好個人每月的收支預算,那麼往後每一次花錢都會深思熟慮,每一次努力存錢都會變得更有動力。 👉行動指南: ✅ 以表格列出未來三個月的收支預算 ✅
最近有不少騙徒透過社交媒體進行詐騙,若然警覺性不足,隨時令自己跌入陷阱並蒙受金錢損失。最新的詐騙手法是騙徒以下廣告形式,令虛假的WhatsApp網頁出現在搜尋器的置頂位置,當用戶掃描QR Code時,騙徒會隨即駭入帳號,並向用戶的聯絡人借錢,部分騙徒更會將對話封存,令用戶難察覺。 要預防網絡騙案陷阱,你可以參考以下五個小貼士: 1.避免點擊可疑網站及網站 ❌ 騙徒一般會透過虛假連結及網址入侵用戶的帳號,所以盡量避免點擊來歷不明的連結,載入網站亦需要留意網址是否正確 2.拒接來歷不明的電話或開啟視訊
39歲的遊戲設計師艾倫去年憑藉畫作《太空歌劇院》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藝術博覽會奪得冠軍。畫作充滿著科幻以及藝術感,令人恍如置身於電影中的魔幻場境,旁人自然感慨作者必定是畫功非凡或是充滿如梵高般創意藝術細胞,才可以創造出如此優秀的作品。 事實上,艾倫並非專業畫家,這幅畫作亦非完全由他親手繪畫,而是使用了AI繪圖程式Midjourney生成再配以後期加工。 你可能頓時會想:「這還屬於創作嗎?」 的確,事件曝光後,引起大眾對於AI繪圖的關注及爭議。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去生成的創新品能否定義為「創作」?作品本身的版權屬於AI抑或是人類? AI創作原理 在探討AI人工智能創作藝術這個議題前,我們可以先認識一下箇中原理及運作。AI繪圖程式以深度學習的方式生成圖像,將演算法分成不同的層次,讓人工智能自行學習、推算並生成內容。 現時最有效的深度學習為「生成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GAN)」,即建立兩個人工智能互相比拚,一個人工智能負責創作作品,另一個則負責監督作品的質素,目的是希望透過互相對抗的形式提升作品的質素。當負責監督的人工智能通過作品時,亦意味著AI已生成出幾可亂真的完成品。這種演算法的創作者更形容如同專門印刷假鈔票的偽造者以及專門監測假鈔的警察互相比拼,直至偽造鈔票的人工智能能夠製作一張連警察都無法分辨的偽鈔。
人工智能(A.I)已被大眾熱烈討論數十年,時至今天依然是炙手可熱的話題: 汽車公司特斯拉(Tesla)的人工智能駕駛系統…… 日本廣告新寵A.I模特兒IMMA…… 手機公司蘋果(apple)的語音助理Siri…… 我們的生活與人工智愈來愈密不可分。 //ChatGPT面世// 約一個月前,非牟利人工智能研究組織OpenAI推出了一款名為「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是一個開放式的對話生式模組,當中使用了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及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技術。簡單來說,你只需要輸入問題,ChatGPT便會給出猶如真人的答案,其回應經過精細分析,乍看之下言之有物、頭頭是道,不少用家對此感到十分讚嘆,難怪ChatGPT
元宇宙(Metaverse)這個詞彙近年在網上冒起,繼知名社交平台Facebook的創辦人-馬克·扎克伯格將Facebook改名為Meta,不少著名品牌如Louis Vuitton亦紛紛跟上熱潮推出元宇宙遊戲。就連香港的房地產龍頭公司-新世界發展集團也投資約500萬美元在虛擬世界游戲《The Sandbox》,更獲得Sandbox中最大的虛擬土地。那麼到底什麼是元宇宙呢? 元宇宙是什麼? 元宇宙(Metaverse)由英文Meta(元)及Universe(宇宙)所組合而成,意思是指網上3D的虛擬世界,主要使用技術為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 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為用戶帶來「沉浸式體驗」,即是讓用家有如置身於虛擬世界當中。例如:在無空間限制虛擬世界舉行數以千萬人的演唱會;在歷史課時,通過元宇宙隨時隨地觀賞各地的名勝古蹟;甚至病人可以穿戴掃描身體的裝置讓身在國外的醫生進行診斷。台灣電子公司HTC最近更推出一款可進入到元宇宙的手機,讓用家透過內置多款APP,快速配對VR裝置後進入虛擬世界進行不同操作,如打造虛擬身份AVATAR或在網上市場進行數位資產(NFT)交易等等。 元宇宙的爭議 雖然元宇宙的概念很有前瞻性,但以現時的技術來說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要打造「完全的元宇宙」,需要強大而穩定的數據傳送技術,否則就會有網絡延遲,無法令用家有「百分百置身其中」的感覺。在設備方面,現時的VR穿戴裝置仍未算輕巧,用戶長期配戴仍會有不適感,影響在虛擬世界的體驗。在道德層面上,元宇宙仍存有某些爭議。過往曾有一名女性在虛擬實境社群平台《地平線世界》上線不到60秒後,遭到多名男性性騷擾。這種情況在元宇宙並非冰山一角,專欄作家奧森(Parmy
上一次與大家分享電影《一家人大戰機械人》,探討了人工智能(A.I.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術與人類之間的爭議。這次我們想分享一套以A.I.為主題的電影《失靈腦朋友》(Ron’s Gone Wrong),電影由製片商「二十世紀動畫所」出品,並於2021年10月22日在美國上映。 《失靈腦朋友》在網上的評價不俗,用生動有趣的動畫角色設定,並貫切迪士尼動畫輕鬆搞笑的風格,帶出發人深省的故事,是一部合家歡的家庭電影。故事發生在科技非常先進的世界,電影中的小朋友都有一部名為「B寶」(B-BOT)的人工智能機械人。這部「B寶」猶如一部會行走的智能手機,它專為連繫他人而設,目標是希望用家可以擴闊社交圈子。它可以根據用家的個人喜好、興趣、特色作出分析,並自動協助人認識新朋友。除了一般智能手機的基本功能外,「B寶」更有很多出奇不意的功能,例如:協助小朋友安全地過馬路、電子掃描分析健康狀況等,可以稱得上為「個人管家」。 故事主角──班尼(Barney),是一名性格孤僻內向的小朋友,並不擅長與人相處,加上家境並不富有,所以不像其他同學一樣擁有「B寶」,以致無法與其他同學交流,導致經常自己獨自一人渡過校園生活。機緣巧合之下,家人送給班尼一部「B寶」作為生日禮物。可是,班尼的「B寶」與正常的型號大為不同,不但沒有安裝任何安全編碼程式外,更沒有上網的功能。這意味著這個機械人缺乏社交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為班尼認識新朋友,名副其實配合電影名字「失靈腦朋友」。 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情況,班尼沒有捨棄這部人工智能機械人,並為「B寶」改名為阿朗(Ron),耐心地教導它關於自己的一切,包括興趣、身高、外表等等,希望令阿朗可以像其他「B寶」一樣正常運作,為班尼認識新朋友。阿朗雖然無法像正常「B寶」穩定地執行指令,卻具有自我思想及學習能力,與其說阿朗是一部人工智能機械人,不如說它是一個「人類」。故事後續因為阿朗出其不意的行為,引起不少風波,不泛發人深省的意味。當中有幾個情節非常值得與大家分享: 善用合適科技工具
新冠病毒Omicron於本港擴散,第五波疫情令人擔憂,更加助長了與疫情相關之假新聞或訊息傳播。市民除了加強防疫衛生,同心抗疫之外,亦應謹慎應對香港疫情資訊,分享正確訊息。青協為大家集結分辨資訊真偽的方法,希望幫助市民在面對本港疫情資訊時,能以更加客觀、理性的態度審視,遏止失實資訊傳播。 先分類、後分辨: 網絡上有多種資訊,例如即興新聞、群組訊息、惡搞圖片、網絡直播等。市民宜先將消息分類,例如群組訊息多數屬於社交媒體轉載、口耳相傳或純粹個人見解,如收到此類訊息應盡量尋找出處,確認來源。 核實資訊真確性: 習慣思考以下重點,以判斷資訊的可信性:資訊來源、發佈日期、實質證據。建議瀏覽有關的官方網站是否有相應消息,以核實資訊真偽。 舉報可疑來電: 如接到來歷不明/陌生電話,應提防來電者可能使用偽冒身分,並向官方/執法部門回報電話騙案。 轉發前先思考: 細閱並查核資訊來源(尤其WhatsApp),減低失實資訊傳播。如果在WhatsApp 中訊息有「已轉發多次」或”Forwarded
如果有一天,你在網絡上發現自己全身赤裸的影片在瘋傳,你會有何感受?錯愕?憤怒?傷心?明明自己沒有拍攝過相關影片,怎麼會成為成人影片中的主角,任由廣大的網民隨意觀看。無錯,你很大機會被「Deepfake」了! 近月,台灣著名YouTuber「小玉」涉嫌利用深度偽造(Deepfake)的技術,將多名公眾人物的頭像移花接木到AV女優身上,製作成性愛影片對外出售而被捕。受害人高達百人以上,當中除了台灣網絡紅人「雞排妹」鄭家純及理科太太等等外,更有黃捷等政治人物同樣遭到換臉。相關的成人影片迅速在網絡上流傳,除了對受害人的聲譽造成損害,大眾更對A.I.人工智能的Deepfake議論紛紛。 「科技的運用,是為了創造人類更好的生活,而非用來傷害他人。」台灣總統蔡英文對相關事件表示關注,她認為而從幾年前起,台灣政府一直積極打擊網絡罪行,澄清虛假資訊,未來更打算修訂刑法提案,加大Deepfake相關罪行的阻嚇性,保障社會大眾利益。 不單單只是台灣,早於2017年歐美等地區也曾出現一次造假色情片的風波,不少著名的女明星也被人改頭換面成色情影片中的主角,當中包括電影《神奇女俠》女主角姬·嘉鐸(Gal Gadot)、美國人氣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電影《哈利波特》演員愛瑪·屈臣(Emma Watson)以及美國前總統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也不能幸免。由此可見,被Deepfake的對象甚為眾多,假若不加以阻止的話,會有更加多的受害人,可能是你認識的人、朋友更甚可能是你自己。 在本港,傳媒在網上討論區發現,有不少平台轉載收費色情影片的連結,其中更發布大量涉及影視女星、歌手、網絡紅人被移花接木的色情影片。甚至有收費頻道,以Deepfake製作私人色情影片,買家只需提供任何人的相片或影片,或其社交媒體帳戶,製片人便能夠套取影像素材,把指定對象轉換成影片中的主角。事實上,網上平台的性罪行及性暴力等問題屢見不鮮,而不法之徒更利用 Deepfake製作以假亂真的色情素材,情況值得關注。
新媒體世代,媒體上資訊目不暇給,疫情之下,青少年運用智能產品時間越來越長。最近,不少家長表示擔心子女使用網絡及媒體的狀況,例如受到失實資訊荼毒、在網上誤交損友、沉迷網絡等。有些家長認為限制子女上網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安裝家長監護程式、限制他們使用WIFI或流動數據。其實,以上方法的確立即減少子女使用網絡時間,但同時降低他們使用媒體能力。曾經有位家長經常趁兒子上洗手間時,把遊戲進行中的電腦關掉,兒子其後不但情緒爆發,更不喝水避免離開電腦。家長若未與子女有效溝通前,貿然阻止子女使用智能產品,很可能適得其反,損害與子女的信任關係,甚至日後未能共同面對潛在的網絡危機。為達致有效新媒體親職教育,我建議家長嘗試以下「新媒體親職七小步」,裝備自己對媒體世界的認識,與子女建立信任關係,協議使用智能產品習慣。 展開對話 透過對話表達好奇心,希望認識子女的媒體世界,如網絡遊戲、追蹤的社交媒體專頁、觀看的短片頻道。 家長自學 主動觀看子女感興趣的內容,了解他們的喜好及網上生活,也可多與其他家長交流有哪些親子內容值得與子女分享。 訂立基本規則 討論家庭上網協議及規則,在何時何地使用智能產品,以及有關的賞與罰。 使用家長監護軟件 運用家長監護軟件,如Google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