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new2 – 媒體素養教育網

素養文章

你有沒有試過為了在社交媒體上載一張相,在一百張近乎一模一樣的自拍照中選取最美的一張,再加濾鏡、美顏、調光調色?整個過程中,腦中會浮現很多聲音: 「這樣的膚色夠白嗎?」 「笑太大會否被覺得樣衰?」 「這條裙好看嗎?」 這其實正正對應社會學家Charles Horton Cooley提出的 「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 理論第一步:我們會先想像「別人眼中的自己」,再推測他人的評價,最後把這些評價內化,成為我們的自我形象。

近日有市民在社交媒體上反映收到疑似假冒香港稅務局的電郵,聲稱「有退稅資格通知」並附有連結,誘導市民點擊取款。其實這類似的行騙手法屢見不鮮,只是所使用的平台有所不同,包括社交媒體(如WhatsApp) 、電話短訊(SMS)及偽冒網站。以下便是近日假冒稅務局電郵的可疑之處: 1)📧發送的電郵並非稅務局常用地址 這些網絡騙案通常的最大破綻就是騙子會使用非官方電郵地址發送給受害人, 盡管電郵地址看起來非常相似(採用類似字母如O與0),但只要仔細查看,便會發現地址並非正確。 2)🔲電郵中稅務局的標誌比較模糊 我們亦發現假冒電郵中的稅務局標誌解析度非常低,甚至出現「起格」的情況,極大可能是騙徒從正式的稅務局網站截圖而來。 3)💬稅務局的名稱前後不一 電郵中假冒的稅務局,一時使用「稅務局」,一時又使用「稅務署」,而政府部門一般會使用正規的稱謂或名字。 4)💸退稅手法奇怪

科幻劇集《黑鏡》有一集超經典的單元叫〈馬上回來 BE RIGHT BACK〉,講的是女主角Martha因為太想念過世的男友Ash,在朋友推薦下使用了一個超神奇的新科技。這項技術能夠通過社交媒體和各種數據,重建已故者的數位分身,讓使用者可以跟他們聊天互動,就像他們還在人世一樣。 以前看這種劇情還覺得「那只是電影劇情吧」,但隨著AI技術急速進步,科幻正在變成現實!現在各種AI聊天軟件,你只要輸入幾行角色設定,就能立刻創造出心靈導師、虛擬朋友,甚至是完全客製化的「A.I. 伴侶」。那麼,這些A.I. 伴侶到底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呢? A.I. 伴侶的魅力 (一)24/7隨叫隨到的情感支持

//混沌少年時:新世代的親子溝通藝術// 青春期,總令人摸不著頭腦。 Netflix熱播劇《 混沌少年時》講述一個少年因涉嫌兇案被捕的故事,但它不是一般的查案懸疑劇,而是帶我們走進青少年那充滿迷霧的內心世界。作為家長,你有沒有試過望著自己的孩子,滿腦子問號:「佢到底諗緊乜?」 「我真係唔明佢想點!」——青春期的「混沌」是什麼? 每個大人都經歷過青春期,但為什麼一到下一代,就好像很難理解?其實,青春期的「混沌」不是亂七八糟,而是青少年在尋找自我、探索世界的過程。他們會迷茫、矛盾,甚至連自己都未必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不是壞事,而是成長必經的階段。只是現在的孩子,活在資訊爆炸和多元文化的年代,他們面對的選擇和挑戰比以往的年代多更多,難免讓親子溝通變得更複雜。 「網絡嘅事,我真係唔太識…」——走進孩子的網絡世界 網絡對青少年來說,既是學習和交友的空間,也藏著不少陷阱:資訊泛濫、沉迷手機、甚至網絡欺凌,都可能影響身心健康。很多家長會說:「我唔識玩呢啲新科技!」重點不在於你要掌握最新潮流,而在於跟孩子建立互信,願意聆聽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在網上看到什麼、喜歡什麼。你可能覺得:「佢無學壞,留喺屋企玩手機、睇電腦就安全啦!」但上網的世界並不總是安全的,家長需要多加留意,引導孩子學會分辨資訊、保護自己。 「青春期好難溝通,佢大個就會明啦。」——放下「大人」的框框 很多家長覺得,青春期就是一場風暴,等孩子長大自然會「醒」。但這種想法可能讓你錯過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要跟青少年溝通,試著放下「我知點樣最好」的態度,去了解他們的困惑、壓力同夢想。或許他們的行為讓你摸不著頭腦,但多點耐心、用心聆聽,慢慢你會發現,他們需要的不是教訓,而是一個願意陪他們一起探索的同行者。

隨著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Threads作為2024年最受矚目的社交平台,正在重塑現代人的交友模式。這個由Meta推出的平台,以其獨特的互動方式和開放式的社群特性,為網上交友帶來新的可能性,同時也衍生出新的社交文化現象。 Threads平台的特殊之處在於其去中心化的社交模式。不同於傳統社交媒體的封閉朋友圈,Threads提供更開放的對話空間,使用者可以輕易地加入各種話題討論,並透過回覆串建立連結。平台特有的「轉發」和「引用」功能,更讓有趣的對話能夠快速傳播,形成獨特的社群文化。 在Threads上,交友模式呈現出新的面貌。「如果…即沉」、創意自介、話題接龍等互動形式,都成為認識新朋友的契機。平台的演算法傾向推送互動率高的內容,這使得有趣的對話更容易獲得關注,也讓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相遇。然而,正是這種開放和快速傳播的特性,也為使用者帶來了新的安全隱憂。 在身份驗證方面,Threads雖然與Instagram帳號連結,提供了初步的身份確認,但仍需要使用者保持警惕。建議在深入交流前,先查證對方的社交足跡,包括檢視發文歷史、互動模式和共同關注者。特別要留意那些突然熱絡搭訕,或是帳號行為模式異常的用戶。 平台安全意識的建立至關重要。Threads提供多項隱私設定功能,使用者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工具,包括設置誰可以回覆你的貼文、誰可以提及你,以及如何管理封鎖清單等。同時,切記保持交流在平台範圍內,直到建立足夠的信任基礎。 當考慮進行線下見面時,更要格外謹慎。即使已經在Threads上建立了良好的互動,實體見面仍然需要做足安全準備。選擇人多的公共場所、預先告知親友、保持位置分享等基本措施都不可少。第一次見面建議以簡短的咖啡約會為主,避免規劃過於私密或時間過長的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Thread的即時性和開放性雖然促進了社交連結,但也可能帶來過度分享的風險。在分享個人經歷和觀點時,應該謹慎考慮資訊的敏感度,避免過度暴露個人隱私。同時,也要留意平台上流傳的各種社交詐騙手法,提高警覺性。 網上交友平台的演進為現代人帶來更多結識良緣的機會,但安全永遠是不可忽視的關鍵。透過了解平台特性、建立安全意識、謹慎互動,我們才能在享受社交樂趣的同時,確保自身安全。讓我們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網上交友環境。 #Thread社群文化 #網路交友安全

現代人追求快速和效率,就連觀看影片、吸收資訊都要「加速」!不論是2倍速觀看影片,還是用3分鐘懶人包了解大小事,都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你有想過這種「速食式」吸收資訊的習慣,可能正在悄悄影響我們的大腦和生活質素嗎? ㊙追求高TP值的速食文化 日本年輕人最近瘋狂追求高「TP值」(Time Performance時效比),就是希望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效益。這股風潮已經從工作效率延伸到娛樂生活,但這真的是好事嗎? 五大隱藏危機: 1️⃣ 耐性盡失,快餐式思維‍♂️ 天天使用倍速看影片的話,大腦習慣了在短時間內接收資訊,慢慢失去耐性,看正常速度的影片都覺得太慢,更別說要沉下心來閱讀長文章,對很多事情都要即時滿足。 2️⃣ 精神緊繃,壓力上升

近日多位市民收到聲稱來自集運或物流公司的短訊,指貨物出現異常狀態。這些短訊附有連結,點擊後會自動轉到偽冒網站,要求輸入個人資料及信用卡號碼。許多受害人因發送短訊(SMS)的號碼與平日使用的集運公司號碼相同,便信以為真,填寫資料後遭騙徒盜用信用卡。 這其實是最新的「偽基站」詐欺手法!騙徒透過非法無線電干擾器(即「偽基站」),攔截官方集運短訊內容,假冒集運公司傳送詐欺訊息,而短訊內的連結往往是釣魚網站。 要提防「偽基站」騙案,你可以採取以下防範措施: 警惕以#字開頭的短訊 騙徒不僅攔截物流公司的短訊號碼,還會使用以#字開頭的號碼混淆視聽,使市民誤以為發訊人是官方公司。一般情況下,正常發訊者會顯示電話號碼,而非特殊符號如#號。 核實自己的購物狀況 檢查自己最近是否有網購或使用物流服務。若無相關活動,應提高警覺;即使有使用集運服務,也應仔細檢視訊息內容,留意該公司平常是否會發送含連結的訊息,避免輕易點擊可疑連結。 留意手機接收訊號變化 若手機短時間內接收訊號突然變為2G,此期間接收的短訊需格外謹慎,因為騙徒常利用此情況,透過非法無線電干擾器發送釣魚訊息。 定期了解最新防騙資訊

數碼工具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帶來便利與效率。但是,過度依賴手機和電腦卻容易導致沉溺,帶來生活壓力和人際問題。大家是時候來一場數碼排毒,進行7日挑戰,逐步減少對數碼工具的依賴,重拾生活主導權! . 7️⃣ 日數碼排毒計劃 第1️⃣天:減少25%使用時間 ⏳ 檢視昨日的手機和電腦螢幕使用時間,目標將今天的數字比昨天減少25%。 第2️⃣天:吃飯時不使用手機 🍽️ 若平日習慣以「手機送飯」,今天用餐時請將手機放在一旁,好好享受進食時光,仔細品嚐食物的味道,或與他人交流互動。

身處數碼時代,你有否感到注意力像被磁鐵般被吸走,一會兒查看手機新訊息,一會兒打開遊戲做任務,令學習和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以下6個實用建議,助你告別數碼分心,重拾專注力! 1️⃣ 設立明確使用目標 每次使用數碼產品,先確定明確目標,列出這次要完成的任務,全心投入直至完成。例如「未來一小時專注搜尋歷史科資料和整理大綱」,避免無意識地瀏覽不相關的內容。 . 2️⃣ 關閉通知提示 在需要高度集中的時段開啟勿擾模式,關閉電腦和手機程式非必要的通知,尤其是社交媒體、即時通訊、即時新聞和遊戲等類別,避免自己每收到訊息便分心一次,可以投入於手上的任務。 . 3️⃣

因為網上演算法的流行,我們會不斷接收過去曾經追蹤或互動過的內容,逐漸形成「過濾氣泡」及「網絡同溫層」,難以看到與自己興趣不符或觀點不合的資訊。雖然留在網絡同溫層中比較舒適自在,卻容易令自己的視野和思維受到局限。以下幾個簡單提醒,有助大家打破網絡同溫層,建立多元觀點。 1️⃣ 敢於關注不同聲音 🔊 同溫層一起「圍爐」固然溫暖,仍可試試走出舒適圈,關注一些立場與你不同的人或媒體。即使你未必同意他們的看法,但這樣做有助理解多元觀點和論據,讓你在不同議題上作出更全面客觀的判斷。 2️⃣ 擴闊興趣和探索主題📚 打破同溫層的另一個方法,就是擴闊你的興趣層面。如果你平時只關注科技消息,不妨主動探索藝術、文學或歷史類的主題,透過發掘不同領域的知識,有助豐富你的世界觀。 3️⃣ 選擇多元資訊來源

小學教材套

中學教材套

世代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