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疫情列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多國封城封關,盡力遏制疫情擴散。然而,疫情嚴峻同時引發信息混亂的風波,例如泰國的入境隔離政策一度不清晰,打亂數以萬計旅客的行程計劃。面對疫情資訊,我們可善用資訊與媒體素養,分析及整理資料,避免陷入混亂與恐慌的處境。 ■ 資訊混亂 民心難定難抗疫 自新冠肺炎擴散以來,市民接收大量消息,難免感到資訊混亂。疫情爆發初期,本港的確診個案及家居檢疫者的資訊未算清晰齊全,並不方便市民了解疫情資訊。後來,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製作疫情資訊網站公布最新情况,才更便利市民掌握資訊。 內地官方曾強調疫情「可防可控」,但另一邊廂,網上的疫情資訊排山倒海,強調病毒的散播風險,資訊真假難辨別。過去一段日子,本港市民既要張羅防疫物資,又要擔心染病,時時憂慮疫情爆發,錯失疫情資訊,情緒非常緊繃。致命的疫症威脅健康,混亂的資訊則傷害人心。除了積極的政策及措施支援外,疫情資訊必須即時、整全、準確、透明和流通,才能有效抗疫。在政策透明及充分的公眾知情權下,民心安定就能齊心抗疫。 ■ 網民自製實時資料庫 展現媒體素養 面對海量的疫情資訊,有香港人發揮監察政府的作用,觀察到信息公布有混亂及不清晰的情况,亦有網民運用新媒體向公眾交代疫情資訊,並給予各類防疫建議。例如有網民製作實時資料庫,整合政府「資料一線通」的數據,除了提供疫情相關新聞外,更羅列中港出入境數據、感染類型統計、地區分佈等資訊,方便市民一站式查閱。網上關於戴口罩、保持個人及家居衛生、使用防疫用品的影片和知識圖鑑更是百花齊放,令不少人提高衛生意識,協助港人防範疫情。 面對病毒肆虐、政策多變、資訊混亂,網民善用資訊和數據素養,蒐集及整理數據,創建平台分享防疫資訊,共同排難解困,正是展現媒體素養的好例子。誠然,網絡世代衍生公民參與,我們需要掌握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持有正面的價值觀,為個人及社會創造具建設性的媒體資訊。 ◆ 你fact check咗未? ˙ 越南即將禁止米出口,大家快儲定糧!為疫情祈禱。 ˙ 星期日將會有一股寒流從北方visit香港,而寒流所經區域必定會把肺炎帶往南方…… ˙ 政府就快封關,到時無廁紙入口,大家買多少少! ˙ 唔夠口罩?口罩隔水蒸10分鐘,可以重用。 疫情期間,相信大家都深深感受到假消息的「威力」,一段來歷不明的短訊,可以導致超市的廁紙貨架空空如也。假消息發放者常用「已fact check」、「一手」、「可靠消息」等字眼誤導他人,令接收者恐慌地作出錯誤的行為。 什麼信息才是可靠呢?事實查核指針對非虛構作品中聲稱是事實的內容,確認其為真實及正確。新媒體時代中,人人都是資訊的創建者,發布資訊前應查核事實。要打破謠言,我們可以循以下步驟查核資訊。 第一式:先分類、後分辨 這些信息屬於群組轉載,內含個人見解,甚至呼籲大家「儲糧」。須留意內容未必全屬事實,事關重大,宜尋找信息出處求證。 第二式:來源!來源!來源! 內文沒有標明出處,只能從「為疫情祈禱」推斷可能是教徒散播的信息,但究竟是來自基督教、天主教還是其他宗教,則無從判斷。信息來源不明,可信度成疑。 第三式:追尋證據 在網上搜尋「寒流帶來肺炎病毒」,查證說法有沒有權威、例子或科學根據。可留意本地媒體報道,前天文台長林超英已澄清,「冷鋒將病毒帶到香港」欠科學基礎根據。 第四式:Reject(拒絕)、Remove(移除)、Report(舉報) 我們要拒絕失實資訊,不要轉發。若收到朋友轉發,應向他們解釋及澄清,提醒他們刪除及收回信息,亦鼓勵大家檢舉假資訊,避免社會再次陷入恐慌。 假消息、假新聞並不是今天才出現,亦不只在今天出現,培養事實查核的意識及能力,減低誤信謠言的可能,可避免陷入混亂與恐慌的處境。 ◆ 媒體素養x自主學習 新冠肺炎襲港,為免疫情在社區擴散,政府、機構、學校及部分私人公司均採取停課及在家工作措施,眾人日常生活大受影響。幸好,網絡科技發達,停課不一定停學,學生仍可以運用多元學習工具在家學習。 可是,如果我們盲目地吸收所有網上資訊,不但易墮入資訊真假的迷思,更可能誤信及轉發假消息,連累親朋。面對網絡世界中數之不盡的資訊,若能掌握資訊及媒體素養的技能,有助我們更有效運用資訊科技學習,尋找合用的資訊,辨識內容的真假優劣。學生在停課期間如能自主學習,既可充實日常生活,也能趁機學習感興趣的課外知識。 為確保有效自學,我們可以跟從以下步驟好好運用時間,在家學習。 1. 計劃:從日常生活選擇感興趣的課題 ˙ 可以是學術或與興趣相關,例如天文星體、科學實驗、運動等 2. 尋索:在搜尋引擎或網上學習資源網站輸入關鍵字,搜索相關資訊 ˙ 學術:可參考香港教育城、香港電台通識網、香港閱讀城網站 3. 略讀:略讀搜尋結果的標題,初步分析及了解課題的重要範疇 4. 細讀:在每個範疇選取數個感興趣及可靠的網站 ˙ 首先,排除內容農場,因內含未經證實資訊,可能墮入假資訊陷阱 ˙ 其次,記錄網址以便日後查核 ˙ 仔細閱讀感興趣的部分,記下延伸課題作進一步探討 ˙ 根據網站性質,分辨資訊為意見、事實或分析。例如新聞多為事實資訊,社交媒體及討論區多為意見發表。 5. 總結:總結內容,扼要記錄得着,用作日後覆查及溫習 6. 分享:與同學分享筆記,互相砥礪,互勉互進 學習是一生的課題,科技及資訊素養能力能有效提高我們自主學習的機會及深度,使學習不再困於學校及課本,讓我們把握當下的時間,發掘網絡世界的知識寶藏。
■ 社會現象 眾所周知,媒體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香港,目前有超過9成港人有使用網絡的習慣。社交平台中,以Whatsapp最受歡迎,愈450萬港人使用Whatsapp,其次是Facebook,全港有220萬個活躍用戶,定期在Facebook分享、點讚、轉載帖子、更新帖子。於青少年中,則以Instagram為主,逾6成是18-34歲人士(theDesk,2019),而近來Twitter在本港的使用由6月到11月急升一倍,上升趨勢反映網民使用社交媒體習慣及動機有所轉變。(StatCounter,2019)。 社交媒體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那麼社交媒體與現實有什麼聯繫?相關數據表明了什麼?今時今日,網絡本來就已徹頭徹尾地融入生活了。不是嗎?試看看11月Google的熱門搜尋:教育局、鄧炳強、蒙面法、六合彩結果,現實與網上都在關注一樣的事情,與社會狀況同步。 社交媒體的設計初衷本是維繫人際關係,因其無遠弗屆之便,不同聲音能夠得以交流。自今年6月以來,香港歌舞昇平的時代結束,香港人也無法不面對社會動蕩的現實。香港人使用社交媒體習慣的改變,過往積極分享日常生活,活躍討論各娛樂話題的人,都因為社交媒體彌漫憤怒與不安的氣氛,大家小心翼翼使用社交平台,甚至不敢分享社會運動以外的主題,擔心遭人話柄,構成政治冷感的「網絡形象」,給他人活在「平行時空」的感覺。 網絡紅人「Ming仔」最近就發生平行時間事件,「Ming仔」過往頻頻在網上評論時事,曾就國民教育事件、佔領運動、英國脫歐事件發表youtube 評論,關心時事的「網絡形象」,深入粉絲心中。然而,最近在香港當前發生社會運動卻選擇沉默多時,直至發表與過去立場相反的言論,猶如「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期後,他早前於社交平台上載了一張$100,001的捐款圖片,被網民指摘是示意「帛金」,頓時成為網民眾矢之的。他的網絡形象「破產」,並遭到大量粉絲「停止追蹤」他的社交頻道或專頁。這意味著個人的網絡形象與其網絡言行有莫大關係。 你的抉擇會決定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You are what you choose to be today. Not what you’ve chosen to be before.」(Wayne Dyer)。社交媒體本屬中性的工具,但其影響在近期本港社會狀況下更顯突出,不但影響大家使用媒體的習慣,更因不同意見而影響人際關係。面對虛擬和現實世界之間模糊不清的界限,我們該如何抉擇,管理自己的網絡形象? ■ 媒體素養 網絡形象是指我們在網絡上的形象,透過自我描述、網絡言論、網絡事件及網民互動所造成。當中自我描述指用戶主動公開的資料,包括匿稱、頭像、封面照、簡介等。網絡言論指用戶網絡上的發言,包括討論區、社交媒體、分享及轉載等。網絡活動指用戶曾與的網絡活動,例如製作短片、讚好、與誰結為好友等,因留下網絡足印及紀錄,網民易於跟蹤及收集用於分析用戶的喜好及形象。網民互動指網民的留言及相互的對答,尤其公開的對話,讓網民可以看到當事人的待人接物。以上的資訊會予人特定的觀感,網民以此評價用戶的性格及為人,是為網絡形象。 雖然只要有參與網絡就會有自己的網絡形象,形象的形成不可避免,但可以透過檢視及預覽自己公開的資料,來創造自己理想的形象。第一,檢視自己的社交媒體首頁,可以遵從自我描述、網絡言論、網絡事件及網民互動四部分逐一查看,然後再問自己當中帶出甚麼網絡的形象,反思與自己所期望的是否吻合。遇到不合或不適當的內容,可以適量隱藏或刪除。第二,檢視自己在網絡上主動或被動所公開的資訊。透過在搜索引擎輸入自己的姓名或電郵等,查看搜索結果是否與自己的期望相同,同樣如遇上不願意公開的資料,可以通知網站管理員或負責人將相關的信息刪去。 兩個方法均是檢視以往的資料,為保持理想的形象,我們更需要關注未來每一次的網絡活動及言論。在任何網絡言行前,先評估三大方面,包括真確性、影響性及是否與理想形象配合,最後緊記預覽發言,清楚檢查後才確認發放到公開場合。真確性方面,拒絕製造假資訊,發言前為內容求證,確認可信才公開發佈,以免製造資訊垃圾或誤導他。影響性方面,思考發佈內容會否令他人的信譽、利益或情緒受損。再評估社會現況及所在平台的網絡文化,預想可能造成的結果,評估當中的優劣,確認能夠承擔,才下發佈的決定。與理想形象配合方面,思考與自己想帶出的理想形象是否配合,以免令人無所適從。最後,利用預覽功能,代入受眾角度思考,確認與理想相符才發佈。 ■ 網絡詞彙 – 網絡形象 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基本上都在網上創造一個「我」,這個「我」由我們日常的網絡行為所建構而成,而其他網民從這個「我」所產生了的印象,就成為網絡形象。網絡形象是否真實? 是否可以代表「你」的性格、喜好、想法? 網絡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一般人或者對網絡形象不以為然,Rawvana的故事則告訴我們網絡形象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覷。 Rawvana是一位網絡紅人,在instagram上,這位西班牙裔嚴格素食主義者她有著一百三十萬位追蹤粉絲,數字比很多國際巨星還要高得多,成為不少素食人士的崇拜對象。Rawvana在網上自我描述為「嚴格素食主義者」,有著一個劇戲性的故事,她聲稱自己2013大病一場,在休養期間嘗試茹素,感受的純素的飲食,洗滌了她的心靈,從此,她開始戒煙戒酒,開始嚴格的素食生活,亦發表不少崇尚素食的網絡言論,於instagram寫下她的格言「素食拯救了的生命」。 Rawvana外表甜美,在instagram進行頻繁的網絡活動,經常上載與大量蔬果合照、心靈雞湯貼文、素食食譜、瑜珈運動影片,讓網民羨慕Rawvana的健康生活,美好的外表和身段更是令人夢寐以求。之後,在線上線下與網民互動,她建立了個人官方網站及應用程式,舉辦粉絲見面會大肆推廣自己研發的素食瘦身法,亦開始線上瑜伽課程,售賣「排毒素食餐單」,不少粉紅「課金」支持,為她帶來可觀的收入。 直到今年初,一個美食博客正在進行直播活動,他在餐廳內巧遇Rawvana,期間Rawvana試圖用手遮蓋餐盤內的食物,原來,Rawvana的餐盤內有竟然有大塊魚柳,這仿似向Rawvana粉絲投下一枚震撼彈,他們所相信的健康素食主義,全都是假象。及後,Rawvana解釋自己因為進行素食,令身體感到嚴重不適,甚至已兩年沒有經期,因此,為了健康原故,她兩個月前開始進行小量肉類。Rawvana的解釋令粉絲更為震驚,不少粉絲質問「為甚麼向我們推銷有損健康的餐單?」。Rawvana即時損失數以十萬計的粉絲,亦有不少人在她的instagram貼上「魚」的圖案留言,揶揄她為「偽素食者」。 Rawvana的故事讓我們知道「網絡形象」不單止讓其他人認識你,你甚至可以打造「網紅」形象,經營網絡事業,為你帶來經濟收入及對社會的影響力。不過,假如你的網絡形象與現實行為並不一致,會予人「表裡不一」的觀感,甚至讓其他人感覺到「被欺騙」,反而會損害你的社交生活、名聲及事業等等。總言之,我們要小心經營理想的網絡形象,否則,「形象」破產將會覆水難收。
由六月引發《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修訂)條例草案》(逃犯條例)修例風波以來,網上不但充斥假消息,連具有公信力的新聞機構亦有「炒車」的情況,很多人被所謂的「真消息」蒙蔽。網絡消息層出不窮,以下是網絡上見到的標題: 可靠消息: 日本政府承認112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 已fact check最快8月4宣布解放軍駐港實施戒嚴 <堅料>請廣傳,係暴徒用鐳射槍射裂咗條路軌,搞到黨鐵出軌 不妨思考一下,究竟以上消息有何證據?此消息的資料來源可信嗎?對於網民散佈聲稱「已證實消息」的做法,不管內容孰真孰假,事件也反映我們需要更小心處理聲稱已「Fact Check」的消息了。 「Fact Check」指核實消息的真確性,然而近期「Fact Check」字眼時常被濫用。即使網民在傳遞訊息前後加上「堅料」、「證實」、「第一手」、「已FC」等字眼,卻並不代表真的已經核實內容。事實上,許多網民因個人價值觀影響,容易先入為主地詮釋未經核實的消息,把傳聞信以為真轉發出去,以致假消息在社會廣泛流傳。例如網上流傳一些「有人手持紙幣」的相片,有些人就會很快跳到「收錢參與某些活動」的結論。然而,單憑一張相片並不能瞭解事件前因後果,有人拿著錢並不能證明他是派錢或收錢,亦不能說明錢的用途。另外,曾有網民轉載社交網絡截圖,聲稱「已FC」有一名青年表示自己參與反修例遊行獲得2,000元酬勞,對白內文看似言之鑿鑿,但卻未經核實,我們一旦放棄求真而誤傳虛假消息,則會以訛傳訛,令謠言滿天飛。 紐約大學研究網際網路的克雷‧薛基(Clay Shirky) 教授指出「It’s not information overload. It’s filter failure.」(資訊泛濫的問題不是資訊愈來愈多,而是我們處理資訊的能力薄弱。) 這說話描述現今香港的情況甚為貼切。這些日子,面對網上眾多的假消息,我們殷切追求真相,比以往花更多時間去核實消息,盡量去追尋各種線索,抽絲剝繭,找出事件真相。然而,在「後真相」時代下,人們選擇相信的真相可能不止一個?我們應如何辨別資訊真偽呢? 媒體素養:Fact Check 心法及實用四式 查證資訊的方法有很多,現集各家之大成,演化成為最易明實用的Fact Check心法及實用四式,讓大眾可對抗虛假或失實的資訊。 心法:凡事存疑 抱懷疑及警惕態度去面對網絡資訊,要知道每個報道或述事的手法都有其角度,尤其是面對令人驚訝或氣憤的消息,內心會想快速與人分享。在這時,就應該先深呼吸一下,冷靜下來,去嘗試分析報道所帶出的意思及其動機,更可運用以下四式,一探資訊的虛實。 第一式:內容分類 網絡上有多種資訊,均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應先「分類後分辨」。 一)朋友或群組傳來的訊息:面對這類訊息,要心存疑問。因為這類資訊多數屬口耳相傳,而且附有個人意見及見解,所以難以追尋出處,辨別真偽,若是盲目相信會導致看不到事實真相。 二)即興新聞:媒體會轉述嘉賓在清談或訪問等直播節目中的意見作為即時新聞,直接推送給大眾,令受眾誤以為這是事實真相。但由於現場難以即時查核,市民大眾應有意識知道內容未經證實,懂得分辨內容只屬嘉賓意見,並不代表事實的全部。 三)網絡直播:現時貌似直接轉播,不添加旁述,好像能讓觀眾以第一身角度得知現場實況。但退一步想,直播其實只傳遞了部分的資訊,是碎片化的真像,觀眾只可以看到拍攝者所帶出的視角,而影像外的事件則無從得知,拍攝者則可透過選擇拍甚麼、不拍甚麼影響觀眾的看法。 第二式:查找來源 事出必有因,習慣主動查找資訊來源。有公信力的主流媒體會較為可信,因為有完整的內部監察及查核機制,如事實出錯會受警告,因此述說事實時,內容不會太過分扭曲。另外,面對網媒、網上流傳、官方言論等,大眾應保持理性思考及分析,分辨內容是事實或立場,是新聞或評論,弄清誰是消息發出者及其背後目的。 應用到生活當中,面對朋友傳來的訊息,如沒有註明出處,應主動查詢來源,知己知彼。面對圖片時則可以運用「圖片搜尋」以圖搜圖,查找圖片的來源。 第三式:追尋證據 凡事不應單靠來源可信度作決定,而應以事實證據作分辨。例如搜集多個視角呈現的畫面、事件前文後理、當時的影像及圖片等多重面向,才能比較接近事實真相。 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朋友講」、「唔會錯啦」、「個個都知」、「在場人士消息」等都是沒有實質證據時的推搪之辭,要小心警惕。 第四式:考慮其他可能性 同一件事有多個描述的角度,亦可能有許多背後的理由。面對牽動情緒的事件,不要立即相信直覺,而要注意還有否其他可能性,避免掉進謊言的陷阱。 總括而言,我們應培養對資訊存疑的態度,主動分析內容、追尋資訊來源和證據及作多角度思考。如果對資訊存疑,就不要轉發或作出回應。堅拒成為假新聞、偽資訊、失實資料的幫兇,是在資訊紛亂的時代自處的必備技能。 網絡詞彙 – 後真相時代 從前,我們認為「事實勝於雄辯」,於「後真相時代」的今天,「雄辯勝於事實」。甚麼是「後真相時代」? 2016 年post-truth 後真相被《牛津英語詞典》選為2016年的年度詞彙,被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讓我引用一個經典的例子解釋甚麼是「後真相」,在2016年英國正在進行脫歐公投,當時脫歐派在宣傳英國脫歐期間曾作出這樣的承諾:「一旦脫歐,每週可省下3.5億英鎊,用於英國的國民保健服務」,然而,跟隨英國統計局的公告,這數字並不準確。不過,這段資訊已經在社交媒體上瘋傳,事實上,脫歐陣營更利用大數據分析,針對性地向目標選民落廣告,讓目標選民在社交媒體看到這段資訊,令他們認為社會輿論傾向脫歐,影響了不少選民的投票意向。公投數天後,脫歐派修正這個承諾為「一個願望」,而英國公投結果為脫歐,相信最終大家都知道。 假消息、假新聞並不是2016才出現,為甚麼現在才惹人關注,對社會有巨大的影響呢? 真正的原因不在於新聞造假,而在於舊有的媒體喪失新聞的壟斷,而它們定義什麼是新聞、什麼不是新聞的能力也受到了侵蝕。大眾媒體再不能被傳統企業壟斷,每人都可以是新聞製作者,可以對公眾發表評論,製造新聞的門檻又大幅降低。新聞製作者只鎖要定自己的目標受眾,對他們「雄辯」滔滔,投其所好,就能製作出受眾願意相信的「事實」。 今時今日,究竟「後真相現象」如何影響香港呢?在曠日持久的反修例風波下, 社交平台湧現大量似是而非的消息。Facebook 於9月初表示,「Fact Check」機制將涵蓋香港區,涉嫌造謠的消息,將會交由法新社的資深記者團隊查證(fact check),倘證實造假,Facebook會「減派推送」,令假消息將絕跡於用戶的動態消息(News Feed),重複刊載假消息的專頁,則會被撤銷其營運新聞專頁權限,禁止該專頁落廣告等。造謠者以群組、專頁及個人帳號於社交媒體發放失實消息,企圖製造「後真相現象」,例如「十大縱火爆炸商場」、「示威者擲雜物 導致港鐵列車出軌」等等,均企圖牽動受眾情緒,令他們相信「假消息」。條例風波至今,Facebook已移除了7個專頁、3個群組和5個賬號,這些賬號被指涉及散播關於香港的假新聞,其中有專頁有近1萬5000名粉絲,這些粉絲或已相信假消息為「真相」。 根據《後真相時代》一書中,指出事實陳述從來就有許多面相,因此我們要怎樣去排除誤導、意見及立場,選擇最值得相信的真相。書中提供了「誤導真相檢核表」,是一項檢視網上新聞的有效工具,讓我們在今天的混亂資訊旋渦中,捉緊事實真相。 我看到的這段敘述是真的嗎? 它會改變我對事物的看法嗎? 它可能影響我的行為嗎? 提出這敘述的人有沒有意圖?這段敘述能幫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的嗎? 他們有可能省略掉某些事實嗎? 他們提出的證據可靠嗎? 同樣的事實或數據,可能用其他方式來表述嗎?若換個方式,意義會不會改變? 這段敘述的立論根據,有道德、金錢價值的主觀判斷嗎?
藝人在車廂內有親密舉動的影片曝光,被揭出軌醜聞。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表示,的士屬半私人空間,若將片段用於收集資料目的以外的用途,或違反《私隱條例》,違法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5萬元和監禁兩年。如當事人因此而蒙受損失,包括情感傷害,可根據《私隱條例》向相關的資料使用者申索,以彌補損失。 近兩年多以來,該署共收到16宗與的士攝錄相關的查詢。 的士有攝錄 司機需貼告示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表示,的士屬半私人空間,有別於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故的士車廂內所攝錄的影像必須遵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規定及其六項資料保障原則。包括以合法和公平的方式收集個人資料,須以切實可行方式告知乘客,已啟動閉路電視的攝錄功能,如在車廂當眼位置張貼顯眼的告示提醒。 網上公開片段屬侵犯私隱 除非已得到乘客自願和明確同意,否則收集所得的資料只限用於收集時述明或相關目的(如作保安之用)。若有關資料用於其他用途,如於互聯網披露等,本質上已屬侵犯乘客個人資料私隱,有可能違反《私隱條例》下的資料收集及使用原則,私隱專員可發執行通知,指令資料使用者採取補救措施,以糾正及防止違規情況。若不遵守執行通知即屬犯罪,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5萬元和監禁2年。如罪行持續,可處每日罰款1,000元。 近兩年共接獲16宗的士攝錄查詢 此外,若有人認為其個人資料私隱受侵犯而蒙受損失,包括情感傷害,可根據《私隱條例》向相關的資料使用者申索,以彌補損失。由2017年1月1日至今,公署曾接獲共16宗與的士攝錄相關的查詢。 公署稱,任何人士如懷疑其個人資料私隱受到侵犯,而又能提供表面證據,可以向公署作出投訴,署方會按既定處理投訴政策就個案作出適當跟進,並嚴格遵從保密原則。 資料來源:香港01 小編的話: 藝人的感情生活引起全城關注,然而,事件引發的個人資料私隱議題,其實亦很切身的問題,更值得我們認識及討論。今時今日,攝錄鏡頭可謂無處不在,私家車、店舖、甚至車站設有保安鏡頭,將你我的生活行蹤詳細記錄。假如,你的個人資料並非因為保安理由而披露或使用,根據私隱專員公署的說法,收集資料的一方有機會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私隱專員可發出「執行通知」,指令違反的人士採取補救措施,若不遵守執行通知才會屬於刑事罪行,受害人亦可提出民事索償。新媒體世代,我們不單要懂得運用資訊科技,更需要懂得自己保護、維護權益。
踏進2017年,現時只需在電話中輕輕一按,便能從真實世界中跳進虛擬世界,甚至塑造一個只屬於虛擬世界的新形象。在高舉自由的香港,隨性的網絡發言隨處可見,充斥著「認真你就輸了」的氣氛。然而,在這人人也是媒體主人的年代,一些不可輕視的責任著實存在。認真,是否真的輸了? 放下網絡判官光環 於青協任職社工逾九年的Andy,曾主力負責邊青輔導、沉迷上網輔導及多重成癮輔導,近年開始推廣新媒體素養教育,走進各區中小學,推廣使用網絡的正向態度。Andy指,網絡世界難以被法律規管,從而衍生出一種「網上行為沒有責任」的默許文化,人人都能自由地發放及轉載資訊,但卻未必考慮到網上行為對現實所造成的影響,引致形形色色的問題。 尤其在最近十年,社交媒體遍地開花,令我們更方便地聯繫不同人、廣交結友的同時,卻又衍生出「Hater」、「酸民」文化。Andy隨意看看Facebook,已發現一個「被酸」的例子:一位用家在群組中發出尋狗的帖子,希望借網絡力量尋回愛犬,但卻得到不少批評:「咁鍾意隻狗又俾佢走失?」、「你點做人主人㗎?」、「你咁不負責任㗎!」。Andy指,部分酸民未有了解過詳細背景,便講出中傷他人,甚至是恐嚇性的言論,以「未審先判」的方式處理事情,更沒有想像過「受審者」的感受,「他們會因負評而感受到很多負面情緒,甚至會感到很焦慮,並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 然而,公審事件天天發生,甚至演變成「起底組全面進場」,引致網絡欺凌事件。Andy認為涉事者們均有責任,「發表言論的人,需有接受正評或負評的心理準備,為個人言論負責任;而參與公審者,則應反思事主是否真的『有罪』。」不少網絡公審事件並非建基於客觀事實,而是單憑一張片面的照片、以訛傳訛的「後真相」,繼而變成一次次網絡暴力。在這些未能看清全盤事實的時候,Andy建議我們應自行思考會否「跟車太貼」,從而參與討論。 事實上,網絡中亦不乏「炒車」事件,即欺凌事件的始作俑者與其他公審參與者批評有誤的情況。不少網民會為事件受害人平反,藉以維護正義,卻不知不覺演變成「二次欺凌」:攻擊事件的發起人。Andy指,如果網絡使用者缺乏良好的素養,如同理心、求真能力及責任感,網絡可以成為一個很危險及傷害性很大的平台。因此,在進行新媒體素養教育工作坊的時候,Andy會鼓勵同學嘗試代入各人的角色,體驗欺凌與被欺凌的處境及感受,從而提升他們的同理心,透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概念,阻隔不良網絡文化繼續漫延。 一下輕鬆按讚背後…… 除了謹言慎行的責任外,網絡轉載亦是新媒體用家的一大責任。自網絡盛行以來,資訊一直處於爆炸狀態,質素卻未見提升,「船公司最新的颱風指引、震懾十三億人的真相大揭秘等帖文充斥著網絡,但不少接收者會不分真偽地相信所有訊息,甚至將一些假數據、假消息向親朋戚友瘋傳。久而久之,『後真相』比真相的影響力更大,而這些錯誤訊息得以廣泛流傳,著實要歸咎於每一個轉發者。」 Andy解釋,現時的網民傾向接收一些富趣味性及震憾性的資訊,而對資訊的真實性興趣乏乏,導致網絡誤導的事件頻頻發生,「前陣子網上傳出紅十字會將本地的血液運送到內地,因而導致血庫存量緊張。消息經網絡瘋傳,成為城中熱話,甚至有人發起罷捐行動,最後卻發現一切只是誤會。」往往我們隨手一按分享、讚好,似乎輕鬆至極,但每下按鍵所帶來的影響,絕不是簡單。 Andy認為培養明辦思維相當重要,「在接收新資訊時,我們有責任應留意其資料來源,持存疑的態度去了解資訊的目的及含意,不應盡信所有網上消息及文章。在轉發或分享資訊前,應尋求事實的根據,並適當地過濾缺乏公信力的資訊,避免成為『內容農場』或失實報導的推動人之一,這是有份建構網絡世界的我們的一份責任。」 網絡世界的最大特點為就是任意分享,然而不少用家其實未有「被分享」的心理準備。「有時我們很輕易便把與友人的對話截圖,然後傳給其他人,但其實根本未經當事人同意。」真實世界與網上世界,同樣需要一份尊重;確定分享先三思,亦是對個人私隱的一份責任。「網絡永留痕跡,今天你把照片刪除,原來前一刻已被網友截圖。」 在自由自在的虛擬世界,海量資訊每分每秒亦影響著現實生活。不少人以不認真的態度看待網絡世界,然而網絡永不會忘記,一旦資訊上載,對社會的影響,伴隨著各種責任便會連帶附上。在法律規管以外,只有個人道德及素養能監管言行。認真,才不會輸掉對個人與社會的責任。 資料來源 : 青年空間雜誌
如何正面運用新媒體? 以下Facebook 專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觀塘小葉總」Facebook專頁上載了多幅有關如何禮貌地擔遮的精美插畫,隨即在網上被瘋傳。插畫獲網民大讚,許多人認為當中的禮儀雖然非常基本,但並非人人做到。訊息包括「不要將濕雨傘放在椅子上」、「不要對着別人開傘或收傘」、「撐傘走路時應眼看前方」等,短短數小時已獲1700多個分享,近1800人讚好。 該插畫師接受報章訪問時表示,創作原因是希望代朋友發聲。每逢落雨,其朋友在Facebook均會抱怨一些不禮貌使用雨傘的人士,尤其是返工放工時間,所以將朋友的抱怨畫出來。她續指,大部分港人都有公德心,只有小部分人未能做到,加上香港地少人多,難免有摩擦,故此希望提點大家注意禮儀。 資料來源:on.cc東網專訊 圖片來源 : 觀塘小葉總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