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上網 | 媒體素養教育網

速食時代的代價:倍速觀看、懶人包真的讓我們更有效率嗎?

速食時代的代價:倍速觀看、懶人包真的讓我們更有效率嗎?

現代人追求快速和效率,就連觀看影片、吸收資訊都要「加速」!不論是2倍速觀看影片,還是用3分鐘懶人包了解大小事,都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你有想過這種「速食式」吸收資訊的習慣,可能正在悄悄影響我們的大腦和生活質素嗎? ㊙追求高TP值的速食文化 日本年輕人最近瘋狂追求高「TP值」(Time Performance時效比),就是希望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效益。這股風潮已經從工作效率延伸到娛樂生活,但這真的是好事嗎? 五大隱藏危機: 1️⃣ 耐性盡失,快餐式思維‍♂️ 天天使用倍速看影片的話,大腦習慣了在短時間內接收資訊,慢慢失去耐性,看正常速度的影片都覺得太慢,更別說要沉下心來閱讀長文章,對很多事情都要即時滿足。 2️⃣ 精神緊繃,壓力上升 研究發現,長期觀看1.5倍速以上的影片會令人產生焦慮或感到疲憊。大腦在高速運轉下,容易產生精神壓力‍‍。 3️⃣ 記憶力下降,速度與遺忘成正比 加利福尼亞大學最新研究指出,2.5倍速觀看比正常速度,記憶力竟然下降6%!播放速度越快,使我們越難記下內容。 4️⃣ 思考變淺,失去深度思考能力 懶人包雖然方便,但過度簡化往往失去重要細節,缺乏對議題的深入探討及多角度分析,可能使人習慣「點到即止」。長期依賴會讓我們失去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5️⃣ 資訊失真,容易被誤導❌ 過度依賴他人整理的資訊,內容可能因發佈者立場或取態出現偏頗,容易受制於別人的觀點和立場,甚至誤信錯誤資訊。   三大應對方法: 1.漸進式調整速度 * 從1.25倍速開始適應 * 重要內容堅持原速觀看 * 每天預留時段練習專注閱讀   2.建立健康的資訊食譜 * 設定固定時間接收新聞 * 主動尋找權威資訊來源 * 培養閱讀長文的習慣   3.實踐深度學習法 * 觀看後寫下重點筆記 * 與朋友討論交流想法 * 定期回顧並整理所學   #數碼排毒 #深度學習 #專注力提升 #資訊素養 #數碼健康 #預防沉迷網絡

數碼排毒7️⃣ 日挑戰 重建自主生活

數碼排毒7️⃣ 日挑戰 重建自主生活

數碼工具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帶來便利與效率。但是,過度依賴手機和電腦卻容易導致沉溺,帶來生活壓力和人際問題。大家是時候來一場數碼排毒,進行7日挑戰,逐步減少對數碼工具的依賴,重拾生活主導權! . 7️⃣ 日數碼排毒計劃 第1️⃣天:減少25%使用時間 ⏳ 檢視昨日的手機和電腦螢幕使用時間,目標將今天的數字比昨天減少25%。 第2️⃣天:吃飯時不使用手機 🍽️ 若平日習慣以「手機送飯」,今天用餐時請將手機放在一旁,好好享受進食時光,仔細品嚐食物的味道,或與他人交流互動。 第3️⃣天:睡前停用數碼產品 🌙 晚上一直看手機會影響睡眠品質。今天睡前一小時不使用任何數碼產品,可選擇看一會書、寫日記、練習瑜伽或聽輕柔音樂,助你放鬆心情入睡。 第4️⃣天:過濾訂閱專頁 🔍 重新審視你在社交媒體上追蹤的專頁和資訊來源,看看哪些資訊給你帶來正面影響,或佔據了你的精力或破壞心情,再決定是否繼續訂閱。 第5️⃣天:社交媒體斷捨離🚫 今天嘗試不登錄任何社交媒體,將時間用在現實社交活動中,主動關心身邊的人。 第6️⃣天:尋找替代消閒活動 🎨 尋找數碼世界以外的娛樂消閒活動,例如閱讀、繪畫、做手工或遠足,減少對數碼產品的依賴。 第7️⃣天:全日數碼排毒 🌐 經過前六天的練習,終極挑戰是一整天不使用任何數碼產品(或只在必要時使用)。每當忍不住想破戒,便嘗試以其他喜歡的替代活動來轉移注意力。 🌟 進行數碼排毒挑戰的過程中雖然會不太習慣,但是大家可由簡單任務做起,適當使用數碼工具,提升個人生活品質。 .+..+.+..+.+..+.+..+.+..+. 由香港賽馬會「FiNet世代計劃」資助 #數碼排毒 #DigitalDetox #數碼健康 #DigitalWellness #FiNet #FiNetMindProgramme #香港賽馬會 #HongKongJockeyClub #HKJC #好治癒 #WholeWellness #HKFYG #青協

誰偷走了我的專注力? 告別數碼分心6️⃣ 大貼士

誰偷走了我的專注力? 告別數碼分心6️⃣ 大貼士

身處數碼時代,你有否感到注意力像被磁鐵般被吸走,一會兒查看手機新訊息,一會兒打開遊戲做任務,令學習和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以下6個實用建議,助你告別數碼分心,重拾專注力! 1️⃣ 設立明確使用目標 每次使用數碼產品,先確定明確目標,列出這次要完成的任務,全心投入直至完成。例如「未來一小時專注搜尋歷史科資料和整理大綱」,避免無意識地瀏覽不相關的內容。 . 2️⃣ 關閉通知提示 在需要高度集中的時段開啟勿擾模式,關閉電腦和手機程式非必要的通知,尤其是社交媒體、即時通訊、即時新聞和遊戲等類別,避免自己每收到訊息便分心一次,可以投入於手上的任務。 . 3️⃣  限制使用時間⏰ 利用設備內置功能,設定每個程式的使用時限(例如40分鐘),達到限制時便會發出通知,協助你規劃時間。 . 4️⃣ 善用專注程式 若自問定力不足,不妨下載一些手機程式,以遊戲的方式推動你保持專注,例如放下手機的時間愈長,在遊戲程式內的栽種的植物便愈茂盛。 . 5️⃣ 適時休息停頓 預留休息時間對維持專注力十分重要,「番茄時鐘工作法」以「專注25分鐘」及「休息5分鐘」為一個循環,設置計時器提醒自己何時深度專注,何時放鬆充電,讓你在最佳狀態下投入任務。 . 6️⃣ 進行專注力練習 ‍♀️ 平日多進行一些需要專注的活動,例如正念呼吸、拼圖、填色及球類運動等,以鍛鍊耐性和延長專注力。 希望大家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注方法,在資訊繁多的數碼世界中保持行動力! .+..+.+..+.+..+.+..+.+..+. 由香港賽馬會「FiNet世代計劃」資助 #專注力 #時間管理 #番茄工作法 #提升效率 #數碼健康 #DigitalWellness #FiNet #FiNetMindProgramme #香港賽馬會 #HongKongJockeyClub #HKJC #好治癒 #WholeWellness #HKFYG #青協  

過度使用網絡 = 成癮?

過度使用網絡 = 成癮?

青少年使用智能電話及平板電腦的習慣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根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的資訊社會調查報告顯示,十歲以上人士使用智能電話的比率由2012年的六成九(68.9%)增至2016年的九成八 (97.7%),可見使用智能產品的機會有增無減。而在本會青年研究中心2014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受訪青少年每人每日平均花3.5小時在智能電話,可見青少年每日使用互聯網或電子產品時間愈多愈長。 由上述數字反映,使用網絡及智能電話已成趨勢,故不能單憑使用時間長短為單一標準去判辨個人是否「成癮」。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five)(APA 2013),過度使用網絡被歸類為網絡遊戲障礙,屬「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話題」,現階段並沒有足夠資料及文獻支持過度使用網絡或智能電話是一種疾病。 今日香港,許多上班一族每日對電腦接近8至10小時,而在學校裡,電腦及平板電腦也被廣泛應用於教學上,其實只要良好的使用習慣,如正確姿勢、足夠空間及光線等,長時間使用對使用者的生活各方面未必有顯著的負面影響,相反可能十分有建設性。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運用這些用具對個人會否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此,DSM-five建議的診斷標準可作基本參考,以使用者在一年內的表現作準,如符合下列5項或更多標準,則有較大機會誤用,而導致顯著的傷害或痛苦。 註:建議的診斷標準只作參考之用,並非正式認可並用於臨床目的的標準。 網絡本身是一種工具,沒有好壞之分,端視乎個人能否善用,為個人或社會帶來正面的頁獻。由現在開始,多留意及反思自己的使用習慣及態度,善用網絡︳建設你的人生。 參考資料: 政府統計處 青年研究中心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APA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