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人人拿起手機拍照、錄影,更可隨時隨地上傳相片或影片到社交媒體、網上論壇。當遇到不公之事,不少人寧願偷偷拍下來,再以正義之名放到網上讓大眾審判,卻未必會作出如當面表達意見或調停等實際行動。最終,事情大多演變成網絡上的口誅筆伐,引致難以估算的迴響和後果。面對網絡公審,我們該如何面對?又如何做個有道德而負責任的網民? ■現象分析 這是網絡審判的時代 由於網絡的匿名特性,網民毋須表明真實身分便可暢所欲言,使人容易忽視道德操守和言論責任,肆無忌憚地發表見解,甚至惡意攻擊或對他人「起底」。網絡傳播速度快且廣,消息會被轉載及廣泛流傳,瞬間掀起熾熱的討論,紛紛聲討當事人。這些公審的行為,往往打着伸張正義的旗號,企圖借助群眾力量向當事人施壓或討回公道,以致更多人把自己認為不合理的事情放上網絡評論,形成「網絡公審」文化。 自以為伸張正義 形成網絡公審文化 網絡公審大多由生活瑣事引起,人們言行稍有差池,便可能成為公審對象。公審「殺傷力」可以非常大,甚至演變成網絡欺凌,侵犯被公審者的個人私隱,嚴重滋擾其日常生活,造成心理創傷及壓力。例如2018年內地四川省一名女子在游泳池疑遭兩名少年故意觸碰冒犯,其丈夫因而把少年的頭按入水中教訓,後來雙方衝突的影片經剪輯後被上載到網絡,影片不完全反映事實真相,令男女事主遭一眾網民攻擊、起底及公開其身分、工作地方等私隱,數日後,女事主疑不堪輿論壓力自殺。事件經媒體披露真相後,網絡焦點一轉,變成一面倒指摘及抨擊肇事男孩及其父母。從中可見網絡公審的可怕,也警惕大眾網絡言論的威力,究竟誰有權公開他人私隱?誰需要為此承擔責任?你會成為網絡欺凌的「幫兇」嗎? 不分青紅皂白 或成網絡欺凌「幫兇」 網絡公審猶如雙面刃,你若其身不正,即使企圖公審他人,也可能反被公審。2019年2月,有女乘客在facebook公審一名穿西裝的男士在輕鐵不讓座,結果反被不少網民公審,稱她「懶正義」、貶低他人抬高自己,更遭到起底。顯然,不少網上評論者只憑主觀喜惡和價值觀發言,沒有客觀而清晰的理據,若理據不足,有時反會遭到網民攻擊。 保持客觀理性 避免未審先判 網絡公審中的資料未必全面及真確,甚至有人蓄意誤導,另有所圖。2013年11月,一名母親在網上聲稱在九龍城被內地人問路後,其6個月大嬰兒就從嬰兒車不見了。網民對此感到氣憤,在網上公審、批評、怒斥內地人來港犯案。不少熱心網民,包括影視紅星,紛紛於網上轉載女嬰的相片及資料,希望早日尋回。豈料約10日後,警察拘捕女嬰母親,稱她發現女兒死亡後將屍體當垃圾棄置,再虛報女兒被拐帶。網絡公審充斥網民的主觀意見,缺乏客觀調查、確實證據及當事人的辯解,假如單憑公審者的片面之詞,未經審訊而斷定當事人「有罪」,並不公道。所以,要避免成為公審事件的幫兇,參與網上討論時應保持理性客觀,避免一時意氣,未審先判。 ■媒體素養 明辨真偽 三思後留言 網絡公審的支持者認為公審可以伸張正義,警誡行為不義的人,而且事情值得被大眾討論及關注,才會成為網絡公審事件,具有「警惕世人」的作用,提醒人們小心行事。反對者則認為公審濫用網絡平台,容易產生誤會,更會對當事人造成困擾,性質和後果與惡意欺凌無異。到底網絡是促進溝通交流的工具,還是攻擊及傷害別人的武器呢?關鍵就在你我的一念之間。 香港是言論自由的社會,我們珍視網上自由表達意見及討論的空間。正因如此,大家更應清楚了解個人言論的責任,在參與網絡公審前,不妨先思考下列問題: (1) Who——誰在網上發放這則公審消息及資料? (2) What——發帖者提供了什麼資料?是否真實、可靠及完整? (3) How——我對事件有怎樣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否理性及具同理心? (4) When——這是留言的適合時機嗎?我的留言會否對自己或當事人產生負面影響? 同時,希望大家在網上留言時能持守以下的價值觀,就事件客觀理性地討論,對事不對人,避免「跟車太貼」。 1. 明辨真偽 公審事件多由發帖者主觀角度出發,僅從標題已見其預設當事人「有罪」的立場,公審內容或只顯示事件的一部分,而非客觀事實的全部。故評論或轉發公審內容前,應先查證是否屬實,不要妄下判斷,分析其傳達的信息、意思和價值觀,再以理性及客觀的態度判斷資訊真偽。身為媒體使用者,大家應培養媒體素養,避免被虛假及不全面的資訊誤導,變成散播謠言的幫兇。 2. 同理關愛 在網上的留言或轉發看似微不足道,但嘗試設身處地從當事人的角度思考,便可知公審將對他帶來難以承受的後果,包括情緒困擾、進一步被「起底」、社交生活斷絕,甚至萌生輕生念頭。當他人因自己的輕率留言而受苦,理應感到後悔和內疚。因此,在網上討論及留言前,應仔細思考自己的言論會否損害他人的聲譽、利益及情緒等。 3. 謹慎負責 在避免傷害他人的同時,網民也應保護自己,例如注意網上言行及減少網絡足迹。在發表意見前,應深思自己的言行會否引起其他人的不滿,導致網上報復,自己則變成公審的受害者。因此,凡事要三思而行,逞一時之快或得不償失。 減少網絡足迹是有效預防被「起底」的方法之一,包括避免透露個人資料、避免使用相同的帳戶名稱註冊不同討論區、避免使用真實姓名註冊等。若要杜絕「起底」,除了妥善保管個人資料,更不應以任何方式參與「起底」,以保障所有網絡使用者的私隱。 最後,如果大家曾經參與評論或把網絡公審事件錯誤傳播開去,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向當事人真誠致歉及向相關人士澄清,以免謠言愈傳愈盛。 ■網絡詞彙 誰是「圖夫」?誰「炒車」? 網絡公審主要發生在社交媒體,網民並創出不少獨特的詞彙,以形容網絡公審的行為及角色,認識相關詞彙讓我們更容易理解網絡公審事件。 網路公審的資料未必真確及全面,甚至有人有意圖地濫用網絡公審,誤導網民批評、攻擊當事人,直至當事人澄清或有其他證據出現,證明公審內容並非事實,之前留言批評的網民便因「跟車太貼」而「炒車」。 跟車太貼原意指在道路上駕車時與前車距離太近,當前方急煞車時,容易撞車。網絡文化的「跟車太貼」,便是在網絡公審或討論時,網民對事件十分關注,緊貼事件進展,並迅速表態及回應,但往往未有了解足夠資訊,看清全盤事實。「炒車」則指網民判斷錯誤,可能先入為主而支持發帖者,待真相逐漸曝光,才發現發帖者的資訊有誤,立場偏頗,但自己已留言抨擊公審對象。 除了把親身經歷上載到網絡公審,有些網民會在社交媒體截圖,摘取其他用戶的帖文、圖片、留言,然後公審,網民俗稱他們為「圖夫」。當被公審者受到網民群起批評、攻擊、謾罵,通常會刪除帖文,避免網民繼續狙擊。圖夫一般會關注網上熱烈討論的事件,藉着截圖並上載到各個網絡平台,讓公審事件延續,無法平息。或許因為「圖夫」對當事人「咬住唔放」,網民便以「屠夫」的諧音形容他們,表達其行為咄咄逼人。
你有試過看Instagram(IG)限時動態看到無法自拔嗎?一打開IG,便可以欣賞朋友的動態,或令人在短時間內沉迷。限時動態的功能讓用戶可分享大量相片和影片,同時發揮創意製作自己的專屬短片,再加上文字、塗鴉工具和其他創意特效,令限時動態更生動有趣,美化效果甚至媲美攝影App(應用程式),用戶自娛之餘,還可與朋友分享成品。 ■現象分析 限時動態吸引用戶 無論是Instagram、YouTube、Facebook、WhatsApp或抖音,都推出限時動態功能,看準新世代的口味──「簡單、快捷、好玩」的娛樂需求,用戶既能創作專屬影片,也可用最短的時間瀏覽別人的影片,快速接收各種豐富的內容。 如今,每日有數以億計的人使用社交媒體和網絡影片平台。截至2018年底,IG每月約有10億活躍用戶,每日有超過1億張相片和短片上載;在蘋果App Store(程式商店)下載量連續3個季度位列首位的「抖音」,近期風靡全球,憑着大量15秒的短片吸引用戶追看,每月活躍用戶超過5億;YouTube每月登入用戶量達19億,每日觀看時數達10億,單在香港便有近70萬個頻道。 究竟這類社交媒體和影片平台為何能吸引龐大的用戶,每日長時間投入網絡世界?大家在IG上探索全球各地的帳號時,不難發現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愛的事物。當你觀看YouTube影片時,留意一下屏幕右邊「即將播放」和推薦影片的內容,都是YouTube因應你的喜好而推介的影片。在YouTube上「煲劇」,一集完結後下一集自動播放,或有劇集相關的周邊娛樂影片推薦,令你忍不住花更長時間觀看影片。 演算機制按喜好推薦內容 這一切都是刻意安排,是YouTube演算法的精密機制默默控制你的屏幕內容,它分析你的喜好興趣推薦內容,吸引你的眼球。 事實上,我們在YouTube觀看的內容都被其演算法左右,推薦影片預設為自動播放,目的就是吸引用戶停留更長時間,增加廣告收益。若你在YouTube上多看新聞議題,它會偏向提供觀點相似的影片,這或會強化用戶既有觀點,甚至影響其批判思考能力。 ■網絡詞彙 15秒心理學 隨着一段接一段的網上限時動態及短片的推送,不但屏幕內容被操控,連我們的觀看行為也被控制,全因網絡平台「別出心裁」的設計——運用15秒心理學在無形間令我們停不下來。 重複刺激大腦致「行為上癮」 短片應用程式抖音的用戶有類似的使用模式——打開程式、戴上耳機、觀看一段段的影片,待回過神來,才發現一至兩小時已經過去,卻不太記得看了什麼。 這正是15秒心理學的威力,透過小小的互動細節,重複刺激大腦中相同的區域,令多巴胺激增,導致「行為上癮」。 在短短的15秒內,應用程式的設計正符合著名心理學家亞當?阿爾特(Adam Alter)提出的行為上癮要素: 1. 不可預知的積極回饋 每次滑動智能裝置的屏幕後,出現的短片內容就是不可預測的回饋。你可能喜歡,或許不符期望,但每次15秒並不長,就算短片不討好都不會帶來過多的負面情緒。反而每次不知好壞的影片,會帶來間歇性的快感(又稱間歇性變量獎勵,intermittent variable rewards),讓人更期待下一段短片。 2. 即時感官刺激 應用程式預設自動播放,短片一段緊接一段,而且每段皆以全屏幕配上背景音樂播放,帶來迅速的視覺及聽覺刺激。你還來不及思考,短片已經結束,並緊接播放下一段。 3. 緊張感 通常15秒短片的配樂及故事情節並不完整,給人戛然而止的感覺。運用心理學的蔡氏效應(Zeigarnik effect)解釋,未完成的事令人印象深刻,更會帶來緊張感,使人不斷重複地做。 4. 強大的社會聯繫 影片平台的點讚或評論功能,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及互動。每次獲得「讚好」或留言,就是一次公開的稱讚,使上傳短片者及觀眾都得到滿足感,鼓勵下次重複行為。 回音室效應 除了觀看行為被左右,用戶觀看的內容也不是隨機發放,而是經過計算的。網絡平台會分析用戶的「網絡足印」,如搜尋紀錄、所在地區、活動紀錄等,經過演算法而提供觀點及性質相近的資訊,使意見類同的聲音不斷重複,令處於其中的用戶認為相關觀點就是事實的全部,朋友圈的讚好更進一步鞏固既有立場,最後導致用戶逐漸看不到相反的意見內容,使資訊接收流於片面。原理就似回音室般,發出聲音的人會收回相近的聲音,故該現象稱為「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 網絡足印影響推薦內容 網絡影片平台運用「推薦」(recommended)和「趨勢」(trending)功能,推送與用戶喜好相近的短片,讓用戶觀看及讚好,重複以上步驟可令演算法推送更準確的內容,而用戶接收的資訊就更趨單一。除非用戶主動搜索立場不同的資訊,否則難以接收其他角度的內容。 搜尋引擎如Google及社交媒體如Facebook,則運用演算法為用戶塑造獨一無二的個人頁面,好處是用戶可以快速找到相關資訊,可是搜尋結果也受「網絡足印」影響。 資訊單一易致錯判形勢 隨着互聯網普及,網絡平台已成為人們接收資訊的主要途徑之一,長期接收單一角度及經篩選的資訊,用戶會處於相對封閉的環境,誤以為自己的意見與主流觀點及事實相符,對事實缺乏全面的認知,或錯判形勢。 ■媒體素養 1. 認識演算 資訊自主 於新媒體時代,明白你的,不單是你自己。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指出「沒有意識但具備高度智慧的演算法,可能很快就會比我們更了解自己」。Facebook的廣告投其所好地出現在眼前,用戶的資訊選擇已經不由自主;網上購物平台亞馬遜無止境地推薦商品,不斷增強你的購物慾。不少科學家預言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對人類社會產生革命性的變化,機械人將學會人類思考模式,甚至為人類作決定。 2. 好習慣助重掌屏幕內容 現時演算法已經蒐集及追蹤我們的網絡足印,替你選擇資訊,繼而影響你的意見或行為。假如你仍然希望掌握屏幕上的內容,獨立思考,便須養成下列習慣: 3. 注意網絡足印 無論是搜尋資料、在社交媒體發帖或讚好、登入網上帳戶,都會留下網絡足印,當中包含重要的個人資料,如姓名、電郵地址、相片、帖文、短片等。不少網站會收集我們的個人資料、朋友清單、瀏覽及購物紀錄等作數據分析及商業用途。大家可以在社交媒體或網絡帳戶設定私隱保護,減少留下網絡足印,廣告或贊助內容便會減少出現。 4. 使用無痕瀏覽器 運用瀏覽器的無痕模式會開啟新的專用視窗,讓你在私密狀態下瀏覽網站,而且不會記錄造訪的網站,不會保存任何的歷史紀錄、cookie或密碼,可避免網站追蹤你的網絡足迹,廣告便不會如影隨形地跟着你。 多元化訂閱 演算法產生的「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讓用戶較多看到相近的意見,重複及強化其觀點,收窄思考的角度。要走出「回音室」,我們必須注意用多角度思考,網絡上閱讀要多元化,瀏覽及訂閱不同立場的內容。若大家在社交媒體追蹤不同持份者的專頁,演算法收集你的瀏覽紀錄後,便會推送不同立場的意見,讓你聽到「室外之音」,在充足及全面的資訊下獨立思考及客觀判斷。
踏入12月,節日燈飾亮起,聖誕歌曲高奏,情人愛侶都外出歡度佳節,此情此景,難免令單身者感到羨慕,再聽到「Merry Merry Christmas, Lonely Lonely Christmas」等講述寂寞聖誕的歌詞,倍感孤單,甚至標籤自己為「單身狗」、「毒男」、「剩女」。節日氣氛和網絡標籤渲染單身是「罪」,驅使青年渴求戀愛。如何尋找愛侶?在資訊科技進步下,交友程式似乎成為單身者的出路之一,卻有可能墮入網上交友的陷阱。 ■網絡現象 伴侶也速配 根據應用程式市場數據供應商App Annie資料顯示,2010至2015年在蘋果App Store(程式商店)中,營收最高的十大應用程式,交友軟體佔了3名。據估計,截至2018年第三季,交友程式Tinder全球活躍用戶數目達5000萬,其中410萬用戶付費以觀看更多對象的信息。龐大用戶數字反映都市人尋求戀愛的需要,用戶願意為交友服務付費,程式公司因而獲利。 程式做媒人為你挑選對象 交友程式為繁忙的都市人帶來快捷的約會途徑,然而,其宣揚的「速配文化」及戀愛價值觀值得深思。一般的交友程式,只要我們上載照片及基本的個人資料如年齡、學歷、身高、喜好,程式便會替你篩選、推薦「匹配」的對象供挑選,假如雙方互相選中,系統便容許二人傳信息溝通,進一步建立關係,甚至約會發展。這種方式是否真的能為我們尋找合適的對象?曾經有求助人便透過網上輔導向我們傾訴當中的困擾。 事主剛讀完中六,因眼見同學們有影皆雙,自己卻孤獨地度過漫長的文憑試後假期,便嘗試利用應用程式交友。最初她本着隨意試試的心態,明白網友並非絕對可信。不過,當程式為他配對了一名男子,雙方隨即展開對談,她很快便對對方產生好感,開始拍拖,甚至發生性關係。 關係建立無根 緣份快來快去 交往期間,他們一直使用非綁定電話的社交程式聯繫。豈料發生性關係後,男方便更改了帳戶,她再也聯繫不到對方,十分傷心,但更悲哀的是她仍然寄望在交友程式中再次尋找男方,希望再續前緣。若用網絡潮語形容她的情况,便是「沉船」,即沉溺在一段沒有結果的關係之中。 程式無助透徹認識對方 交友程式標榜極速配對,因此吸引追求「速食」的用戶,就如上述事件中的男方,認為網上情緣來得快完得快,當想結束一段關係時,只要刪除僅有的聯絡方法,基本上可以和對方斷絕來往,關係也在不知不覺間消失,繼而可用另一個身分重新結識對象,有人稱這類人為「網上獵食者」。 上文事主使用交友程式時,或不自覺以貌取人,被對方俊俏的大頭照(profile picture)吸引,未有深入了解對方的戀愛觀,便展開戀情、發生關係,以致泥足深陷,被情所困。 雖然,近來有部分交友程式會以社交媒體帳戶驗證用戶身分,確保帳戶屬實,試圖建立安全可靠的交友環境。然而,人品及價值觀並非系統檢驗得到,需要經過時間相處觀察才可深入認識對方,交友程式的速配方式無助你透徹認識對方的內心,更難免要面對「獵食者」、裸聊行騙、兼職男∕女友等風險。所以,透過交友程式尋愛,要建立穩定及理想的戀愛關係,實非易事。 ■網絡詞彙 照片還是「照騙」? 打開交友應用程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形形色色的用戶大頭照,有人托腮沉思,有人單眼微笑,有人抱緊寵物合照。這不但是為了吸引其他用戶的關注及讚好,同時是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科技發展千里 彈指提升顏值 雖然現時交友軟件發展日趨成熟,可是當中的認證功能並非完美。就算自覺在網絡遇上命中注定或同聲同氣的人,可能只是單憑相片得到的第一印象。 網絡世界交友先看相片的習慣及博取讚好的趨勢,令部分網上照片變成「照騙」,即相片上的人物及事物,與實際有天壤之別,其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之大令人有被欺騙的感覺,例如你和我都可以利用手機應用程式,輕鬆地美化個人照片,大大提升「顏值」。 騙徒手法層出不窮 在網絡交友時,用戶可能會透過以下「騙術」,欺騙你的眼球: (1)萬中挑一 一張看似自然的生活照,背後可能重拍了三四十遍,就是為了找出最完美的角度,拼湊出無瑕的自己,令人人喜愛。 (2)軟件修圖 藉修圖及美顏軟件、多層濾鏡等,大改造相中的容貌、身形及環境等,拉長、放大、縮小、增肥、減肥等均能在彈指間完成。 (3)網上盜相 拍攝和軟件修圖都需要基本技巧,於是有用戶會直接盜用他人的網上相片,在未經當事人同意下冒充「相中人」在網上交友。 以上方法或許能使別人即時產生好感,但深入認識後發現一切只是刻意塑造的、與現實不符,當中的落差和被騙的感覺,絕不好受。 「照騙」或可騙一時,但不可騙一世,經接觸後,別人仍然會看到其「廬山真面目」。其實網絡交友就如現實一樣,交友講求真誠,假若在素未謀面前,已經被你蒙騙,還會與你成為好友嗎?若對方連你真面目也不能接受,還可成為長久的朋友嗎? ■網絡素養 網上交友小貼士 網上交友,大家必須學會自我保護,避免因此受騙,以致蒙受金錢損失或遭受性侵犯,甚至引起法律糾紛。上網結識朋友時,可運用下列媒體素養「USER四步驟」,透過連番慎思和分析,減低墮入網上交友陷阱的風險。 USER四步驟 了解(Understand) 我在網上披露過多個人資料嗎? 這網友的資料真實嗎?可以相信嗎? 小貼士 謹慎:檢視社交平台,不要隨便在網上留下真實姓名、電話、電郵、住址、就讀學校名稱及私密照片。必要時可以使用社交平台及通訊軟件的封鎖功能,確保個人資料不外泄,並保持警覺 深入認識:不要只看照片就斷定對方好壞,多問問題,花時間確實地了解對方 追查(Search) 如何查證對方身分或資料是否真實? 小貼士 善用搜尋工具:搜尋網友的照片和背景,確認他提供的資訊屬實 看多點:瀏覽對方的社交平台帳戶歷史,了解其背景及喜好,仔細分析其身分和為人,若發現對方陳述與事實不符,便要小心提防 評估(Evaluate) 如何降低網上交友風險? 小貼士 最好不見面:如非必要,切勿與素未謀面的陌生網友見面,且不要與網友有任何金錢瓜葛 適當公開:網上交友十分普遍,不需要「收收埋埋」,適當地與朋友分享你的交友狀况,如近日和誰聊天、進展如何。畢竟旁觀者清,朋友或有更客觀的判斷,在警覺危機時提醒你 先視像,看一看:若雙方真的合拍,正式約會前可以先與對方視像通話,避免「中伏」。如發現對方有異樣或可疑,便要多加注意 回應(Respond) 經過上述評估,應如何回應網友約會? 小貼士 注意安全:如相約外出,應告訴父母或朋友對方姓名、聚會地點、時間,並在公眾地方會面,隨時以手機與親友保持聯繫 預備藉口,留意出口:準備離場理由及計劃,若網友顯露不良企圖,立即找藉口離開
假設原價1288元的貨品,特價428元限量發售,你會心動嗎?11月11日「光棍節」後,12月又有聖誕節,購物旺季來臨,網購平台更推出形形色色的購物優惠。即使你原本沒有購物意欲,但商品宣傳廣告鋪天蓋地,你也被迫接收各種刺激和引誘消費的內容,一不小心更可能墮入網購陷阱。同學應如何在網購熱潮中自處?下文將揭開網購隱藏陷阱,教大家做個智「NET」網民! ■現象分析 網購還是「妄購」? 為什麼社交媒體上的廣告信息會那麼吸引你呢?它詭異地知道你的喜好……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我們每次上網購物,或在網店搜尋商品、瀏覽目錄時,網絡平台會一直追蹤你的一舉一動,收集及記錄資料到其數據庫。 收集網絡足迹 社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把用戶的網絡行為(如讚好、點擊、搜尋項目和觀看時間等)一一記錄 ,並利用運算機制(algorithm)選擇性地向你推送資訊內容,形成「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現象,即用戶不感興趣的內容遭篩掉,只被感興趣或可能需要的資料形成的「氣泡」包圍。這背後的操作將你引導去看網絡平台想你看到的東西──廣告信息。 假設用戶A君曾觀看旅遊影片、搜尋機票或旅行地點的資料,社交平台便分析出他對旅遊有很大興趣,其帳戶便會充斥許多旅行相關廣告,如機票資訊、旅遊優惠、酒店推薦等。 過濾氣泡 引誘購物 你有過網購「中伏」的經驗嗎?明明看過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推薦才購買、facebook有該商品廣告、標明是正貨、留言好評如潮,但最終貨不對辦?網上騙徒手法層出不窮,網購商品的相片大多經過修圖,圖片顏色鮮艷亮麗,予人高品質的感覺。早前台灣便有市民網購牛仔褲,廣告中的牛仔褲看起來輕薄有彈性,他收到的卻是線頭很多的劣質商品。 假商品充斥網店,有人假貨當正貨售賣。不法之徒利用社交工程,以「私人原因需要停止營業,無奈之下只能將商品打折售賣」等標題,並註明「所有商品都有原產說明及證明」,吸引網民眼球,動之以情,再附上官方圖片、影片和公司位置(真假不確定),營造安全可靠的感覺,令人放下戒心,最終墮入消費陷阱。 網絡優惠刺激消費衝動 網購的方便和誘惑也容易令人買下不合用的商品。根據環保團體綠色和平2017年發表的《港人網購行為及心態調查》,約1000名受訪者中,40%認為在網購優惠日會比平常容易衝動消費,而網購衣物中,83%購自淘寶網,但每4件有1件穿少於兩次便被丟棄。內地網上交易平台阿里巴巴集團2009年起推出「雙十一」光棍節優惠,銷售額屢創新高,正正反映出網購熱潮,2017年「雙十一」銷售額便逾1682億人民幣。隨着互聯網的廣告宣傳,網店利用節日作促銷契機,鼓動網民把握機會「執平貨」,改變了網民的消費習慣和心態。 ■網絡詞彙 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 隨着網購愈來愈普及,人們對網購商品愈來愈有信心。不過,騙財陷阱埋伏其中,有消費者便曾誤墮騙徒圈套,包括貨不對辦、冒牌貨充當正貨、收錢後不出貨等。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2015年指出,網上騙徒善於以「社交工程」的手法行騙。 街頭騙案網上版 於網絡時代,社交工程即利用人性弱點操控其心理,利用溝通和欺騙伎倆,以取得對方的帳號、密碼、身分證號碼或其他機密資料,突破資訊保安防護。此手法幾乎完全沒有通訊技術成分,可說是街頭騙案的網上版。該等詐騙活動不時在網上出現,例如當你用手機瀏覽網站時,突然連結到另一個網頁,稱手機已「中毒」,除非購買網頁內的防毒軟件,否則手機內的資料不能使用。你或會覺得這手法太「低端」,難以令人上當,然而,網絡防護軟件供應商卡巴斯基於2016年的全球問卷調查,發現網絡金融安全事故中,75%的騙徒透過社交工程行騙,只有17%採用較精密的惡意程式行事。 利用社交工程的網上騙徒慣常透過以下詐騙手段,從網絡消費者身上獲取利益﹕ 1. 恐懼與幫助 騙徒首先會引起消費者的恐懼,例如當事主恐懼其智能裝置受損,騙徒便聲稱有解決問題的方案,假裝幫忙,事主便可能慌忙地付款購買「防毒」工具,最終被騙取金錢。 2. 安全幻覺 騙徒將大量貨品、店面及客戶評價的圖片上載到網店頁面,部分更聲稱購買後30日內可以退款,營造網店安全、可靠的形象,增加消費者信心,誘使他們墮入騙局。 3. 魚目混珠 騙徒建立網店時,通常會假裝知名企業。2018年10月便有市民向報章投訴,稱在網店以499元購買法國品牌鑽石戒指,但貨不對辦,騙徒使用與品牌官網相似的網址,令消費者誤以為是官網大特賣,結果購得的只是人工鑽石,而非該品牌的首飾。 4. 時間緊迫 騙徒一般會以限時優惠作招徠,利用消費者「蘇州過後無艇搭」的心理,減少他們考慮的時間。在未經深思熟慮下,消費者便可能決定錯誤,倉卒購買商品。 ■媒體素養 做個精明「USER」 面對網上的購物誘惑及陷阱,大家必須加強媒體素養和有辨識網絡資訊真偽的能力,培養多角度思考,避免墮入假貨或瘋狂購物陷阱蒙受金錢損失,甚至引起法律紛爭。為免墮入騙局,應對網絡廣告及宣傳提高警覺,日常購物時,可運用下列媒體素養「USER四步驟」,搜尋、辨識、分析及善用資訊,減少墮入陷阱的可能。 USER四步驟 「USER」分別代表了解(Understand)、追查(Search)、評估(Evaluate)及回應(Respond),可藉以下探究問題,嘗試查找網購內容的真偽:
內地劇集《延禧攻略》紅爆中港台,掀起追劇熱潮。截至2018年8月底,該劇在內地點擊已突破130億,並連續30天稱霸各網絡播放排行榜,在Google有超過1億項搜尋結果……究竟這人氣劇集是如何煉成的?我們可試從新媒體出現開始,觀察網上媒體平台的轉變,了解新媒體如何成為創作「神劇」的要素。 ■現象分析 「神劇」是如何煉成的? 2018年7月19日,《延禧攻略》在網上影片平台愛奇藝上架,利用網絡迅速傳播,製造不同的輿論成為社會焦點,有份製作的愛奇藝應記一功。愛奇藝於2010年成立時只是影片網站平台,利用串流技術提供線上影片。然而,《延禧攻略》的成功不但歸功於串流技術,也有賴愛奇藝轉型發展的策略,由串流播放到自家製作網絡劇集,增加原創內容,抓住網民的心。 用大數據捉緊觀眾口味 為了創作優質網絡劇集,愛奇藝利用大數據掌握用戶需要,豐富和擴大影片內容。愛奇藝建立了網絡數據庫,蒐集使用者的年齡、搜尋模式和觀看行為等資料,以了解受歡迎的影片題材及缺乏的片種。如果使用者群體傾向在某個角色出現時拉快進度,在接下來的劇集中該角色的相關內容可能會被修改、刪減,甚至整個角色裁掉,藉着數據控制劇集情節以迎合觀眾的口味,有助設計及製作「神劇」。 網絡影片的出現也改變了香港人看電視的習慣,由追劇變成煲劇。從前,人們每日要定時定候趕回家,追看喜愛的劇集,可是不能連續看。隨着串流服務興起,現在大家隨時隨地打開手機上網,便可瘋狂煲劇。串流影片平台Netflix 2017年的數據顯示,港人平均3日煲完一套劇集,速度高於全球平均的4日。 ■媒體素養 翻牆煲劇 侵犯版權? 《延禧攻略》這類網劇會率先於內容供應商(原創影音平台)播放,香港電視台作為購買劇目的一方,很多時未能與原創平台同步播放,同時原創平台會設置地域管制。香港觀眾若利用VPN(虛擬私人網絡)技術翻牆到原創平台,或到不知名網站搶先煲劇,可能涉及什麼問題呢?以下將從法律、品德及網絡安全3方面討論: 法律方面 根據本港《版權條例》,利用VPN技術到其他地域觀看有版權的影音作品,以及不知名網站複製或公開播放作品,同樣可能侵犯知識產權,打擊影視創作。觀眾也可能因使用來歷不明的VPN,被盜取個人資料。 知識產權泛指一組無形的獨立財產權利,電視節目、流行歌曲及電影等均受知識產權保護。部分影音平台作為劇集的製作者,是版權擁有人。根據本港的《版權條例》,任何人未獲作品的版權擁有人允許,自行或授權他人作出任何「受版權所限制的作為」(如複製或公開播放),即屬侵犯版權。 品德方面 尊重知識產權即保護創作者的心血,有助創造公平自由的環境,令創作者可盡情發揮創意,並讓辛勤工作得到回報。VPN翻牆或到不知名網站搶先觀看,均影響創作者收取合理報酬,打擊影視創作的意欲。除了劇集,網上很多圖片、相片、文章等,也是原創人的心血,未必有經濟效益,但也值得尊重,不應隨意取用或刪改,這是對原創人的尊重,是網民應有的品德。 網絡安全方面 觀眾亂用來歷不明的VPN,個人資料或遭盜取。使用VPN時,所有資料都會進出身分不明的供應者電腦,不法之徒可能會假扮供應者,從中偷取用家個人資料。 煲劇緊記HRP 總括而言,煲劇時也要緊記以下要點: 1. 誠信(honesty):在網絡遵守法規,避免墮入侵犯知識產權的危機 2. 尊重(respect):尊重原創資訊產物,不要隨意複製、刪改或分享網上創作 3. 自我保護(self-protection):避免瀏覽不明網站及拒絕使用來歷不明的VPN,以保護個人私隱 ■網絡詞庫 串流(streaming) 傳媒常常用「串流平台」形容網絡影音媒體,究竟串流是什麼?又如何影響我們使用媒體的習慣呢? 串流是一種數據傳輸技術,將即時影音資料壓縮後,穩定並快速地傳輸到用戶的裝置上,再透過播放程式解壓縮影音資料播放。網絡媒體運用串流技術,讓用戶可以一邊下載影片、一邊觀看,而不必預先將所有資料下載到智能裝置,再開啟播放程式觀看。 串流技術 隨時煲劇 現時流行的網上影音平台如YouTube、Netflix及Google Play,已廣泛利用串流技術傳輸網絡影音作品。以Netflix為例,提供「網上觀看」或「預先下載」服務,前者利用串流技術播放,影片只是暫存於用戶裝置的緩衝記憶體內,並沒有於裝置儲存複製品,後者則將影音資料複製到用戶裝置內,並限制由該應用程式播放。 廣泛使用串流技術,大大改善用戶體驗。首先,用戶毋須預先下載,可隨時點播影音作品。此外,用戶可透過串流平台的手機應用程式、網站、機頂盒或智能電視預載軟體,播放影音產品,即於任何有網絡覆蓋的地方,均可收看或收聽各類劇集、影片或音樂。 5G結合串流 接觸面更廣 串流平台的便利改變用戶的習慣,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統計,2017年全球173億美元的音樂產業營收中,有38%來自串流音樂銷售,比實體唱片銷售高8%,標誌着音樂已進入「串流時代」,部分唱片公司甚至放棄製作實體唱片,而把音樂作品在不同的串流音樂平台「上架」,反映他們認為串流平台能接觸更多聽眾。隨着5G(第五代流動通訊技術)的來臨,流動網絡速度將大大提升,有利串流平台發展,為用戶帶來更多嶄新體驗,例如隨時隨地觀看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4K甚至8K影片。 轉播串流作品或侵權 不過,更多免費串流平台出現,或令大眾誤以為公開的影音內容就是免費,可隨意下載使用。現時有部分第三方軟件,技術上可將串流影片下載或轉化為音樂檔,儲存於用戶裝置內。其實,影音作品的版權擁有人允許作品串流播放,不等於允許他人複製及散播其產品,此舉或損害創作人的利益及侵犯版權。 2018年世界盃舉行期間,本港便有網絡紅人使用串流直播平台,非法轉播賽事,企圖吸引更多網民關注其專頁。該「網紅」誤用串流技術,侵犯版權擁有人利益,最後被海關拘捕,收看的網民也可能被版權擁有人追究民事責任或索償。我們收看串流影音時,必須使用官方或獲授權的平台。科技日新月異,我們必須具備媒體素養,尊重創意,才能鼓勵創作,讓大眾享受更多優質影音作品。 ■知多點 5G(第五代流動通訊技術) 第一代流動通訊技術(1G)主要提供基本的流動話音服務,每一代的流動通訊技術發展,代表其在速度及容量上的進步,例如2G支援文字短訊、3G支援視像通話等,4G的數據傳輸速度已可媲美固網寬頻,而5G因具備快速傳輸速度,將可支援自動化駕駛、協作機械人,以及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三維(3D)視頻等。
當碌手機成為日常,每個人都長年累月建立自己的社交媒體,帳戶一旦突然消失,會帶來怎樣的失落感? 消失的IG 早前,歌手曹震豪有12000 followers的instagram突然被hack繼而消失,在不斷發電郵到總公司和經朋友聯署後,帳戶在40天後重開。這段日子,曹震豪患得患失,他形容自己有「社交媒體依賴症」,平日透過instagram與fans互動,平台盛載了他每天的生活。當他不能發帖也收不到反應,如是突然感到「與他們失去聯絡」。當人們習慣用instagram看他的動態卻一下子搜尋不到,甚至就會有人問「這個人是否不做了?」。 在40日間,他有所反思,「是否社交平台有很多like和share就代表自己很成功?是否也代表這些成功就得到別人的認同?」一旦網絡身份消失掉,當下的自己又是誰呢?他打個比喻說,自己跟媽媽和弟弟去吃晚飯,他內心想着的,是那張照片還是那頓晚飯?那張照片僅是為了紀錄吃了一餐很難吃或很好吃的飯,還是別有目的? 他想了又想道,「其實最重要還是那個時刻,而不是為了放上網絡讓人知道」。建立了很長時間的平台可以如此脆弱,有什麼是不脆弱的?他給出這樣的答案,「為什麼會有人想聽我唱歌、為什麼他們會想和我接觸、甚至想聽我講無聊說話?」這些「為什麼」,是最真確的自己,這才是他最想建立的。 資料來源:香港01 小編的話: 瀏覽社交媒體已成大部份人的慣性動作。在社交平台上,你和我皆可放下現實生活的身份,重新塑造一個理想的形象,設計另一個自己:旅遊達人、幸福的人、開心的形象等。 有別於現實的面對面交流,在社交平台上,發佈的內容藉先進的網絡即時傳達,人們可以有即時的互動,即時收到很多like、follow、分享,得到很多人的認同,這就像多巴胺一樣令人快樂。然而,過量的多巴胺會損害大腦,過份的使用社交媒體亦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曹震豪的故事教我們反思自己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小編都去檢視自己使用社交網絡的態度喇﹗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如今每個人也可以是「秀才」。 科技發達讓消息傳播得更快更廣。人們每天只要打開WhatsApp便可以從不同群組接收到最新資訊,由天氣概況到政經新聞,全部一覽無遺。 這些「新聞」的真偽有時卻無從稽考。部分地方假新聞泛濫,惹來干預選舉之嫌。而在印度,假新聞甚至間接奪去人命,政府不得不正視問題,WhatsApp亦不能獨善其身。 WhatsApp成「連環殺人犯」 間接致27人死 自2017年5月起,印度各地陸續出現因WhatsApp謠言而引致市民無辜致死的事件。最近一宗事件周日(1日)發生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圖萊(Dhule)。事源當地居民最近10至15天在WhatsApp收到訊息,流傳附近地區會有綁匪出現,呼籲民眾格外留神。民眾對消息深信不疑,及後看到5名可疑人士,認為他們就是消息所指的「拐子佬」,於是聯群將他們活生生打死。 據《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統計,迄今已有13宗同類事件,合共造成27人死亡。當地警方指,民眾在社交媒體如WhatsApp上傳播虛假的圖片和短片,內容離不開有綁匪在附近出沒,並意圖綁架兒童變賣器官。民眾沒有考證消息真偽便信以為真,而WhatsApp因此亦間接成為「連環殺人犯」。 網絡愈見普及 危險愈來愈大 印度是WhatsApp最大的單一市場,每月有超過2億活躍用戶,當中更有數百萬人是首次接觸互聯網。隨智能手機和流動數據的成本下降,愈來愈多民眾可以成為網民,對偏遠地區的居民來說,網絡和社交媒體除了是通訊工具外,更加是獲取新聞和資訊的重要渠道。 惟問題亦隨之而來。偏遠地區資訊突然泛濫,民眾手機完全被「攻陷」,在無法分辨真偽的情況下,他們都會傾向相信所有消息。加上WhatsApp是個人通訊應用程式,對於來自親朋戚友的信息,民眾亦較少會抱有疑心。 科技分析員羅伊(Prasanto K Roy)估計,印度未來3年會有3億互聯網新用戶,而他們大多數的教育水平和社經地位較低,或不諳英語,會更依賴短片。短片剛巧是傳播假新聞的最佳工具,屆時情況恐怕會更差。 WhatsApp倡設標籤分辨轉載信息 面對沒完沒了的假新聞,各地政府相繼提出立法打擊,各科技公司包括Facebook和Twitter亦紛紛獻策希望解決問題。當WhatsApp成為「殺人幫兇」,政府亦不能坐以待斃。電子和資訊科技部門周二(3日)正式對WhatsApp發出警告,要求公司積極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公司須立即應用合適技術控制如此信息的傳播。」 WhatsApp初步回應指,會以雙管齊下的方式處理問題:一方面讓用戶掌握權制和資訊保護自身安全,另一方面會積極防止任何不當使用的行為。公司指,已經與當地機構合作,準備開展有關公共安全的長期宣傳計劃;並會與執法機關攜手向社區宣揚正當使用WhatsApp的方式。 至於實際措施,WhatsApp提出加入新的標籤功能。公司解釋,經WhatsApp轉載的信息會附有新增的標籤,用以分別轉載信息和原創信息。標籤可作為一項提示,提醒用戶轉載信息前要三思。惟公司未有表明功能正式推出的時間。 尚有何法杜絕假新聞? 一個小小標籤真的有用嗎?新聞網站MediaNama創辦人兼總編輯帕瓦(Nikhil Pahwa)認為,WhatsApp有更多實際方案可以考慮:「例如,所有信息均要視為私人信息。這代表用戶不可以複製或轉載信息。而所有轉載信息必須為公開,並為公開信息加上編碼方便追蹤。」帕瓦亦建議容許用戶標記可疑信息,甚或為首次使用WhatsApp的用戶加設教學短片,解釋平台運作方式。 羅伊卻指,問題必須從源頭着手。在印度,最大的假資訊傳播者其實是政黨。2018年5月,印度卡納塔克邦省議會選舉期間,印度國民大會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和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被指開設超過2萬個WhatsApp群組,當中充斥虛假、誹謗、中傷等內容,部分更影響選舉的公正性。要打擊印度國內假新聞廣傳,政黨作為源頭首先要停止發布它們。 資料來源:香港01 小編的話: 從文章可見,網絡假消息的影響力驚人。誠然,在網絡世界中,你和我都可以是新聞報導員及作者,發表自己的意見,創造新的資訊。但是網絡上充斥真真假假的資訊,當中可能含有偏見、欺詐、甚至捏造成份,而有圖及影片亦未必有真相。 面對著龐大的資訊垃圾,我們應該如何評估資訊的可信度,辨識資訊真偽﹖我們可借助以下四步曲分析資訊真偽。 四步曲: 問一問:我從甚麼人物、地方及何時接收到這個資訊? 查一查:誰是資訊的作者?到甚麼地方?作者的目的是甚麼? 估一估:為甚麼網民會「瘋傳」這個資訊?轉發或留言這個資訊,對自己、當事人及社會會帶來甚麼影響? 回一回:我會如何回應這個資訊? 大家一齊學習分析資訊真假,切勿淪為垃圾資訊的幫凶啊﹗
塔利2017年南非參加戰利品狩獵(trophy hunt)時獵殺一隻黑色長頸鹿, 並將相片上載上Facebook,她後來已將帖文刪除。 美國一名女子在南非獵殺一隻黑色長頸鹿,並將自己與「戰利品」的合照上載上社交媒體,惹來動物保護團體及大批網民對她口諸筆伐。不過她反駁指,自己獵殺的品種數量眾多,且正在增加,並將保育活動這歸功於獵人,又指狩獵的收費是支持保育工作的經費來源之一。 這張照片是美國肯塔基州女子塔利(Tess Thompson Talley)在2017年南非參加戰利品狩獵(trophy hunt)期間拍攝。 她將相片上載上Facebook,表示:「我一直祈禱一生一次的狩獵夢想今天終於實現。我發現這隻罕見的黑色長頸鹿,並跟踪牠很久。」她又補充,這隻雄性長頸鹿超過18歲,體重4000磅,並有望能從牠身上獲得2000磅鹿肉。 惹來網民狠批 一年過後,這則帖文在6月被新聞平台Africa Digest轉發,形容塔利是一名野蠻又愚蠢的美國白人,殺死南非一頭罕有的黑長頸鹿。Africa Digest在推文時還提及她的全名,請網民廣傳。這引爆網民的怒火。 美國女演員兼社運人士梅辛(Debra Messing)斥塔利是「噁心、卑鄙、不道德、無情及自私的兇手」;有網民指摘她純粹為好玩而浪費一個生命;亦有人指無法理解為何她能對這些美麗的動物狠下毒手。 資料來源:香港01 小編的話: 事件中主角發佈狩獵照片到社交媒體,本希望與同好分享活動的樂趣。但是這具爭議的事件,亦引來負面留言討論,指責主角為冷血的殺手。 藉事件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1/ 主角的行為有否有錯? 2/ 決定發佈前需要考慮甚麼因素? 3/ 如果你是事件主角,你會如何回應網絡激烈的討論?
思思今年就讀中五,表示與男朋友感情出現問題,她不滿男朋友於Facebook從沒有「LIKE」自己的發佈,覺得男朋友不重視自己,連一個普通同學都會「LIKE」自己,但卻得不到男朋友的「LIKE」,感到失望。如果你是思思,你同樣會覺得不被重視嗎 專家小貼士 近年青少年經常透過Facebook上載自己的照片及想法,甚至日夜發文「搏LIKE」。英國曾有一名19歲少女上載自拍照成癮,高峰期一日上載二十張相,若果當天沒有上載就渾身不自在,心情隨著多少個「LIKE」而起伏,不能自拔。到底每個「LIKE」背後又有什麼意義呢? 可能大家會覺得每一個「LIKE」都是一個認同,而且中文譯為「讚好」,會令Facebook使用者從中覺得被讚賞,從而獲得喜悅,感到自信。追求「LIKE」背後可能是渴望被讚賞、認同及支持。 使用Facebook小貼士 網絡社交媒體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途徑之一,不宜單靠此量度與朋友之間的感情,使用Facebook時,你應該留意: 現實生活與朋友的直接溝通及交流非常重要,不應過份依賴Facebook交流。 尊重其他人使用Facebook的模式及習慣,不宜過於執著其他人有否「LIKE」自己;縱使朋友在網上沒有給你「LIKE」,也不等於不關心你。 太過沉迷於Facebook會對生活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影響情緒及人際關係。 應從多元的途徑建立自信,例如:參與活動及培養個人的專長,避免依賴Facebook。
當你在瀏覽Facebook時,遇到一個「起底群組」,由網民選出「最討人厭的人」,並將其惡行及個人資料全部於群組內公開。期間你發現平時對你不太理睬的同學,竟然被人公開了住址及手提電話號,此時你會怎麼做呢? 專家小貼士 近年網上欺凌情況日益嚴重,網上欺凌指個人或團體透過資訊及通訊科技,如社交平台、電郵、手機短訊、即時訊息、誹謗性的個人網站、及誹謗性的網上私人投票網站等,進行蓄意、反覆及敵意的行為,以使他人受到傷害。目前最常見的網上欺凌手法包括: 從以上的例子可見,有時旁觀者容易被牽涉到網上欺凌事件,但其實參與網上欺凌者,應該要了解這種行為會對受害人構成心理上及生活上的負面影響,後果可以很嚴重,例如會令受害人: 表現畏縮,害怕接觸別人,對社交活動及網絡新技術產生恐懼 失眠、食慾不振 成績退步、欠交功課、遲到、曠課 打擊自信心 產生焦慮、抑鬱情緒、感到憤怒、厭煩、羞辱或自責等負面情緒,或出現輕生念頭 如果你目擊網上欺凌的發生,建議你應該: 不要隨便相信網上良莠不齊的資訊,應該加以求證,事件往往不能只看一面,否則很容易會產生誤會 不論事件中的主角是對還是錯,都不應胡亂發言批評對方,更不應公開對方的個人資料 在網絡世界,應保持互相尊重的態度,不宜攻擊或批評他人,一同建立和諧關愛的氛圍。試想像,如果你成為受害者,你會有什麼感受? 謹記在網上世界一樣要慎言,網上一言一行都是代表著自己,應堅持建立一個正面健康的網絡形象,有需要可向有關平台檢舉網上欺凌的行為,從今天起「向網上欺凌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