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如今每個人也可以是「秀才」。 科技發達讓消息傳播得更快更廣。人們每天只要打開WhatsApp便可以從不同群組接收到最新資訊,由天氣概況到政經新聞,全部一覽無遺。 這些「新聞」的真偽有時卻無從稽考。部分地方假新聞泛濫,惹來干預選舉之嫌。而在印度,假新聞甚至間接奪去人命,政府不得不正視問題,WhatsApp亦不能獨善其身。 WhatsApp成「連環殺人犯」 間接致27人死 自2017年5月起,印度各地陸續出現因WhatsApp謠言而引致市民無辜致死的事件。最近一宗事件周日(1日)發生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圖萊(Dhule)。事源當地居民最近10至15天在WhatsApp收到訊息,流傳附近地區會有綁匪出現,呼籲民眾格外留神。民眾對消息深信不疑,及後看到5名可疑人士,認為他們就是消息所指的「拐子佬」,於是聯群將他們活生生打死。 據《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統計,迄今已有13宗同類事件,合共造成27人死亡。當地警方指,民眾在社交媒體如WhatsApp上傳播虛假的圖片和短片,內容離不開有綁匪在附近出沒,並意圖綁架兒童變賣器官。民眾沒有考證消息真偽便信以為真,而WhatsApp因此亦間接成為「連環殺人犯」。 網絡愈見普及 危險愈來愈大 印度是WhatsApp最大的單一市場,每月有超過2億活躍用戶,當中更有數百萬人是首次接觸互聯網。隨智能手機和流動數據的成本下降,愈來愈多民眾可以成為網民,對偏遠地區的居民來說,網絡和社交媒體除了是通訊工具外,更加是獲取新聞和資訊的重要渠道。 惟問題亦隨之而來。偏遠地區資訊突然泛濫,民眾手機完全被「攻陷」,在無法分辨真偽的情況下,他們都會傾向相信所有消息。加上WhatsApp是個人通訊應用程式,對於來自親朋戚友的信息,民眾亦較少會抱有疑心。 科技分析員羅伊(Prasanto K Roy)估計,印度未來3年會有3億互聯網新用戶,而他們大多數的教育水平和社經地位較低,或不諳英語,會更依賴短片。短片剛巧是傳播假新聞的最佳工具,屆時情況恐怕會更差。 WhatsApp倡設標籤分辨轉載信息 面對沒完沒了的假新聞,各地政府相繼提出立法打擊,各科技公司包括Facebook和Twitter亦紛紛獻策希望解決問題。當WhatsApp成為「殺人幫兇」,政府亦不能坐以待斃。電子和資訊科技部門周二(3日)正式對WhatsApp發出警告,要求公司積極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公司須立即應用合適技術控制如此信息的傳播。」 WhatsApp初步回應指,會以雙管齊下的方式處理問題:一方面讓用戶掌握權制和資訊保護自身安全,另一方面會積極防止任何不當使用的行為。公司指,已經與當地機構合作,準備開展有關公共安全的長期宣傳計劃;並會與執法機關攜手向社區宣揚正當使用WhatsApp的方式。 至於實際措施,WhatsApp提出加入新的標籤功能。公司解釋,經WhatsApp轉載的信息會附有新增的標籤,用以分別轉載信息和原創信息。標籤可作為一項提示,提醒用戶轉載信息前要三思。惟公司未有表明功能正式推出的時間。 尚有何法杜絕假新聞? 一個小小標籤真的有用嗎?新聞網站MediaNama創辦人兼總編輯帕瓦(Nikhil Pahwa)認為,WhatsApp有更多實際方案可以考慮:「例如,所有信息均要視為私人信息。這代表用戶不可以複製或轉載信息。而所有轉載信息必須為公開,並為公開信息加上編碼方便追蹤。」帕瓦亦建議容許用戶標記可疑信息,甚或為首次使用WhatsApp的用戶加設教學短片,解釋平台運作方式。 羅伊卻指,問題必須從源頭着手。在印度,最大的假資訊傳播者其實是政黨。2018年5月,印度卡納塔克邦省議會選舉期間,印度國民大會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和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被指開設超過2萬個WhatsApp群組,當中充斥虛假、誹謗、中傷等內容,部分更影響選舉的公正性。要打擊印度國內假新聞廣傳,政黨作為源頭首先要停止發布它們。 資料來源:香港01 小編的話: 從文章可見,網絡假消息的影響力驚人。誠然,在網絡世界中,你和我都可以是新聞報導員及作者,發表自己的意見,創造新的資訊。但是網絡上充斥真真假假的資訊,當中可能含有偏見、欺詐、甚至捏造成份,而有圖及影片亦未必有真相。 面對著龐大的資訊垃圾,我們應該如何評估資訊的可信度,辨識資訊真偽﹖我們可借助以下四步曲分析資訊真偽。 四步曲: 問一問:我從甚麼人物、地方及何時接收到這個資訊? 查一查:誰是資訊的作者?到甚麼地方?作者的目的是甚麼? 估一估:為甚麼網民會「瘋傳」這個資訊?轉發或留言這個資訊,對自己、當事人及社會會帶來甚麼影響? 回一回:我會如何回應這個資訊? 大家一齊學習分析資訊真假,切勿淪為垃圾資訊的幫凶啊﹗
當碌手機成為日常,每個人都長年累月建立自己的社交媒體,帳戶一旦突然消失,會帶來怎樣的失落感? 消失的IG 早前,歌手曹震豪有12000 followers的instagram突然被hack繼而消失,在不斷發電郵到總公司和經朋友聯署後,帳戶在40天後重開。這段日子,曹震豪患得患失,他形容自己有「社交媒體依賴症」,平日透過instagram與fans互動,平台盛載了他每天的生活。當他不能發帖也收不到反應,如是突然感到「與他們失去聯絡」。當人們習慣用instagram看他的動態卻一下子搜尋不到,甚至就會有人問「這個人是否不做了?」。 在40日間,他有所反思,「是否社交平台有很多like和share就代表自己很成功?是否也代表這些成功就得到別人的認同?」一旦網絡身份消失掉,當下的自己又是誰呢?他打個比喻說,自己跟媽媽和弟弟去吃晚飯,他內心想着的,是那張照片還是那頓晚飯?那張照片僅是為了紀錄吃了一餐很難吃或很好吃的飯,還是別有目的? 他想了又想道,「其實最重要還是那個時刻,而不是為了放上網絡讓人知道」。建立了很長時間的平台可以如此脆弱,有什麼是不脆弱的?他給出這樣的答案,「為什麼會有人想聽我唱歌、為什麼他們會想和我接觸、甚至想聽我講無聊說話?」這些「為什麼」,是最真確的自己,這才是他最想建立的。 資料來源:香港01 小編的話: 瀏覽社交媒體已成大部份人的慣性動作。在社交平台上,你和我皆可放下現實生活的身份,重新塑造一個理想的形象,設計另一個自己:旅遊達人、幸福的人、開心的形象等。 有別於現實的面對面交流,在社交平台上,發佈的內容藉先進的網絡即時傳達,人們可以有即時的互動,即時收到很多like、follow、分享,得到很多人的認同,這就像多巴胺一樣令人快樂。然而,過量的多巴胺會損害大腦,過份的使用社交媒體亦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曹震豪的故事教我們反思自己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小編都去檢視自己使用社交網絡的態度喇﹗
塔利2017年南非參加戰利品狩獵(trophy hunt)時獵殺一隻黑色長頸鹿, 並將相片上載上Facebook,她後來已將帖文刪除。 美國一名女子在南非獵殺一隻黑色長頸鹿,並將自己與「戰利品」的合照上載上社交媒體,惹來動物保護團體及大批網民對她口諸筆伐。不過她反駁指,自己獵殺的品種數量眾多,且正在增加,並將保育活動這歸功於獵人,又指狩獵的收費是支持保育工作的經費來源之一。 這張照片是美國肯塔基州女子塔利(Tess Thompson Talley)在2017年南非參加戰利品狩獵(trophy hunt)期間拍攝。 她將相片上載上Facebook,表示:「我一直祈禱一生一次的狩獵夢想今天終於實現。我發現這隻罕見的黑色長頸鹿,並跟踪牠很久。」她又補充,這隻雄性長頸鹿超過18歲,體重4000磅,並有望能從牠身上獲得2000磅鹿肉。 惹來網民狠批 一年過後,這則帖文在6月被新聞平台Africa Digest轉發,形容塔利是一名野蠻又愚蠢的美國白人,殺死南非一頭罕有的黑長頸鹿。Africa Digest在推文時還提及她的全名,請網民廣傳。這引爆網民的怒火。 美國女演員兼社運人士梅辛(Debra Messing)斥塔利是「噁心、卑鄙、不道德、無情及自私的兇手」;有網民指摘她純粹為好玩而浪費一個生命;亦有人指無法理解為何她能對這些美麗的動物狠下毒手。 資料來源:香港01 小編的話: 事件中主角發佈狩獵照片到社交媒體,本希望與同好分享活動的樂趣。但是這具爭議的事件,亦引來負面留言討論,指責主角為冷血的殺手。 藉事件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1/ 主角的行為有否有錯? 2/ 決定發佈前需要考慮甚麼因素? 3/ 如果你是事件主角,你會如何回應網絡激烈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