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劇集《黑鏡》有一集超經典的單元叫〈馬上回來 BE RIGHT BACK〉,講的是女主角Martha因為太想念過世的男友Ash,在朋友推薦下使用了一個超神奇的新科技。這項技術能夠通過社交媒體和各種數據,重建已故者的數位分身,讓使用者可以跟他們聊天互動,就像他們還在人世一樣。 以前看這種劇情還覺得「那只是電影劇情吧」,但隨著AI技術急速進步,科幻正在變成現實!現在各種AI聊天軟件,你只要輸入幾行角色設定,就能立刻創造出心靈導師、虛擬朋友,甚至是完全客製化的「A.I. 伴侶」。那麼,這些A.I. 伴侶到底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呢? A.I. 伴侶的魅力 (一)24/7隨叫隨到的情感支持 ❤️ AI不用睡覺、不會累,可以隨時回應你的訊息,讓你隨時隨地都有人聊天。無論是凌晨三點的崩潰大哭,還是放學後想找人傾訴,它們都會立刻回覆你。最棒的是,AI不會嫌你煩,也不會批評你的想法或情緒,讓你能夠超自在地表達內心世界,並得到即時的鼓勵和安慰 (二)「重現」逝去的人 ⚰️ 南韓科技公司DeepBrain AI推出了一項驚人的「虛擬人」技術。他們聲稱只要輸入大量數據,AI就能重現死者生前的回憶、外表,甚至是說話方式。這樣一來,想念逝去親人的人就能與這個「數位分身」對話,彷彿他們還在身邊一樣。 看似美好的背後… 雖然AI科技能夠創造出超像真人的角色,跟我們聊天甚至深入交流,但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真正溝通」嗎?那些看似用心的一字一句,背後真的有情感嗎? A.I. 伴侶的缺點 (一)無法建立真正的情感連結 ❣️ 就算AI說「如果我是你,我也會很難過」或「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這些回應看起來很有同理心,但實際上,AI的對話只是基於演算法和大量數據的訓練結果。系統只是辨識你的文字,然後給出最適合的回應,而不是真正感受到你的情緒。就像是背台詞的演員,而不是真心的朋友。 (二)小心過度依賴 👫🏾 如果習慣了什麼事都跟AI傾訴,可能會漸漸產生依賴,減少與真人互動的機會和意願。與真人相處可能會有摩擦、爭執或誤解,但這些都是人際關係的自然部分。AI總是給出完美回應,如果太習慣這種互動模式,反而可能讓我們在面對真實世界的複雜人際關係時感到不知所措。 (三)資料安全有隱憂 🚫 目前AI平台對用戶數據的使用和保存還缺乏明確的法律監管。你和AI的私密對話可能被公司讀取或儲存,一旦公司保安出問題,你的個人秘密就可能被駭客竊取。想像一下,你跟AI分享的心事、煩惱甚至是個人資料,都可能有被外洩的風險! 聰明使用AI,平衡虛擬與現實 在這個AI迅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既不需要完全拒絕這項新科技,也不應該毫無保留地依賴它。以下是幾個讓AI成為你生活助手,而非絆腳石的小貼士: ✅1)遵守AI使用智慧法則 ⚖️ 把AI當作生活的輔助工具,而不是情感的唯一出口。每天設定使用時間,避免沉迷。如要使用的話,避免向AI透露太多個人資料,如全名、住址、學校名稱等敏感資訊。 ✅2)先關注心理健康 💖 尋求專業協助:如果感到長期情緒低落或焦慮,與其只跟AI傾訴,不如勇敢向專業心理諮詢師或信任的成人求助。你亦可透過運動、冥想等方式,學習自我調節情緒,提升精神健康。 AI可以是我們的好助手,但永遠無法取代真實的人際連結。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別忘了真正的情感交流需要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理解。無論未來AI如何進步,人類情感的獨特性和溫度,都是無法被複製的珍貴寶藏。畢竟,人生最美好的回憶,從來都不是與螢幕對話,而是與真實的人一起創造的點點滴滴。
最近有不少騙徒透過社交媒體進行詐騙,若然警覺性不足,隨時令自己跌入陷阱並蒙受金錢損失。最新的詐騙手法是騙徒以下廣告形式,令虛假的WhatsApp網頁出現在搜尋器的置頂位置,當用戶掃描QR Code時,騙徒會隨即駭入帳號,並向用戶的聯絡人借錢,部分騙徒更會將對話封存,令用戶難察覺。 要預防網絡騙案陷阱,你可以參考以下五個小貼士: 1.避免點擊可疑網站及網站 ❌ 騙徒一般會透過虛假連結及網址入侵用戶的帳號,所以盡量避免點擊來歷不明的連結,載入網站亦需要留意網址是否正確 2.拒接來歷不明的電話或開啟視訊 ☎️ 騙徒會偽裝成你的親友獲取你的個人資料,更可能會在視訊的過程將你的外貌截圖,利用A.I.偽造虛假的影片後進行敲詐或勒索 3.開啟雙重認證功能 🚫 不少社交媒體都具備Two factor Authentication (2FA)功能,以兩種不同的方式證明其身分,例如需輸入PIN碼或電郵認證,確保帳戶的身份已驗證,減低被黑客入侵的機會 4.使用高強度密碼 🔒 例如密碼以大小寫字母、數字及符號組成,避免使用生日或字元過短的密碼,定期更改密碼亦有助提升網絡保安 5.懷疑受騙立即報警求助 👮🏻♀ 假如懷疑如果受騙,應該截圖保留證據,並立即向警方尋求協助、報案處理,電子報案中心:https://www.police.gov.hk/ 【媒體素養動畫短片】社交工程│看穿網上騙案
39歲的遊戲設計師艾倫去年憑藉畫作《太空歌劇院》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藝術博覽會奪得冠軍。畫作充滿著科幻以及藝術感,令人恍如置身於電影中的魔幻場境,旁人自然感慨作者必定是畫功非凡或是充滿如梵高般創意藝術細胞,才可以創造出如此優秀的作品。 事實上,艾倫並非專業畫家,這幅畫作亦非完全由他親手繪畫,而是使用了AI繪圖程式Midjourney生成再配以後期加工。 你可能頓時會想:「這還屬於創作嗎?」 的確,事件曝光後,引起大眾對於AI繪圖的關注及爭議。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去生成的創新品能否定義為「創作」?作品本身的版權屬於AI抑或是人類? AI創作原理 在探討AI人工智能創作藝術這個議題前,我們可以先認識一下箇中原理及運作。AI繪圖程式以深度學習的方式生成圖像,將演算法分成不同的層次,讓人工智能自行學習、推算並生成內容。 現時最有效的深度學習為「生成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GAN)」,即建立兩個人工智能互相比拚,一個人工智能負責創作作品,另一個則負責監督作品的質素,目的是希望透過互相對抗的形式提升作品的質素。當負責監督的人工智能通過作品時,亦意味著AI已生成出幾可亂真的完成品。這種演算法的創作者更形容如同專門印刷假鈔票的偽造者以及專門監測假鈔的警察互相比拼,直至偽造鈔票的人工智能能夠製作一張連警察都無法分辨的偽鈔。 Midjourney的使用方法簡單,只需在其Discord頻道中輸出指令 /Imagine ,並配以你想包含的主題、風格甚至是顏色運用提示,人工智能便可於數分鐘內生成一張媲美真人畫家的畫作。例如:輸入#little girl #adventure #forest #teddybear #fantasy #fairy #magical #cinematic 等關鍵字,Midjourney便在一瞬間輸出一張按照我要求的畫作。(見下圖)。 我們輸入的關鍵字愈詳細時,人工智能生成的畫作也會愈精確細緻。即使Mid journey的人工智能一開始生成出的圖像未必與你想像的一樣,「它」可使用加強細節(Upscale)或增添改變(Create Variations)的功能,令作品更符合你所想。連這麼細膩的功能也能做到,令人感嘆現令科技的躍進速度。 AI繪畫的局限 當然,MidJourney所生成的畫作也並非常百分百完美。例如:你要求AI以科幻宇宙為主題,生成一張圖像,驟眼一看通常是一幅充滿美感的作品,但只要一放大圖片細心觀看,不難發現圖像的結構有時會相當奇怪且有點模糊。有使用者更指出後期修改這些瑕疵的甚至比起自己由零開始創作更花時間,所以AI生成的藝術品是否必屬「高質」,實在是見人見智。另外,現階段的AI未必能夠完全準確消化到詞彙的意思,換句話說,這類AI繪圖的用家或需要多花時間構思AI能理解的主題與內容,才可有效產出心目中的藝術品。 談及AI的局限也許未能安撫大家心中的最大疑慮——「AI會奪去人類藝術家的飯碗嗎?」無可否認的是,AI的出現會取代一部分的藝術工作,但現階段只能取代低技術的作品,皆因AI藝術程式與專業藝術家的實力還有一定的差距,人類對藝術的執著精神、風格的演繹以變幻的創造力及是人工智能無可比擬,這也解釋為何機械生產的物品永遠無法取代充滿匠人精神的「手製作品」,大概是當中獨有的「溫度」吧!同時,AI雖然能夠創作作品,但作品的版權仍然是屬於人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享有版權的對象必需為人、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故此,人工智能不能持有作品的版權。 當然,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等待被AI取代,而是要與時並進,認識與善用AI藝術工具。在未有攝影機出現前,人類要記錄眼前人事物就只能以畫筆記錄,但攝影機的誕生不會完全取代畫家的價值,反而造就了更多攝影師,以獨特的拍攝技巧,創造出一幅又一幅的觸動人心的攝影作品。 就我個人而言,AI繪圖程式等同一件工具,需要學習與善用才能發揮最大功效。就像即使擁有性能強勁的相機,不代表能夠拍攝到優秀的作品,技巧與經驗才是決定優劣的因素。所以,要應付人工智能時代的新衝擊,最好的做法是一方面提升的自己藝術造詣,一方面裝備AI藝術程式的認識,這樣便可以在數碼新時代的藝術洪流中站穩腳步。 MAIL 媒體及人工智能素養動畫│ CHAPTER 8│網絡新世界:A.I創作
人工智能(A.I)已被大眾熱烈討論數十年,時至今天依然是炙手可熱的話題: 汽車公司特斯拉(Tesla)的人工智能駕駛系統…… 日本廣告新寵A.I模特兒IMMA…… 手機公司蘋果(apple)的語音助理Siri…… 我們的生活與人工智愈來愈密不可分。 //ChatGPT面世// 約一個月前,非牟利人工智能研究組織OpenAI推出了一款名為「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是一個開放式的對話生式模組,當中使用了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及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技術。簡單來說,你只需要輸入問題,ChatGPT便會給出猶如真人的答案,其回應經過精細分析,乍看之下言之有物、頭頭是道,不少用家對此感到十分讚嘆,難怪ChatGPT 應用程式在發布的一星期內,已吸引超過100萬個用戶使用。 ChatGPT的基本功能是回答問題,例如當你詢問:「如何製作紐約芝士蛋糕?」不出數秒它便會詳細列出製作蛋糕的材料、方法及步驟。有人會覺得Google搜尋引擎不是也做到同樣功能嗎?ChatGPT除了搜尋功能外,更配備理解及分析文字的能力。曾經有用家詢問:「《孫子兵法》如何應用電商經營?」系統回應:運用《孫子兵法》的知己知彼可以了解市場及競爭對手,再作出正確的政策,可見ChatGPT不限於搜集資料,更可進一步加以分析和解釋。 另外,詩詞歌賦也是此系統的拿手好戲,只需輸入特定主題,ChatGPT在一瞬間便生成一首詩或是一篇短文,文字質素相當不俗,而且別忘了這系統是面世不到一個月的初生嬰兒,尚有長遠學習與發展空間,前途無可限量。 大眾對於ChatGPT有著不同的意見分歧。有人擁抱科技,提出用ChatGPT可節省創作時間,甚至近期有學生利用ChatGPT撰寫大學論文。此舉令人反思涉及的道德倫理問題,畢竟論文本身講求個人的見解及邏輯,若使用人工智能做功課,那麼作品本身如何呈現作者的知識與創意呢?同時論文的版權又屬誰?作者?人工智能?或是程式開發員? 關於人工智能的使用目前仍有不少的道德倫理爭議,但人工智能的發展及使用方式,視乎人類的意向和態度。現階段人工智能仍然存有一定的限制,以ChatGPT為例,當下的它無法輸出過多內容,亦未能回應2021年末後的話題。這意味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仍然建基於人類的投入程度及使用體驗,需要每一位網絡使用者配合,營造良好並有素質的網絡環境,為以後人工智能定下更合乎道德的使用規範。 //人類會被A.I取代嗎?// 有人對人工智能抱懷疑態度,擔心A.I會取代自己,令大量人口面臨失業問題,對整個社會造成衝擊。例如有寫作行業的人在ChatGPT面世後,覺得自己會被淘汰。這種憂慮可以理解,但我們不妨深入想想,若人人拒絕科技,又如何享受先進的生活設備?當年汽車出現後,令到交通更自動化和便利,難道從事馬車行業的人就坐以待斃嗎?科技的出現成為他們的推動力,令人學習新技能裝備自己,提升自身競爭力以投身新的行業。 縱使關於人工智能的爭議從未停止,無可否認的是,未來應用人工智能是大勢所趨,相關發展有著令人期待的一面。例如智能駕駛系統提升司機的駕駛體驗及避免道路上的危險、人工智能系统處理數據的能力可為病患提供更準確的治療方案及避免更多人為醫療失誤。 與其消極地等待被A.I取代的一天,我們可思考自己在未來世界能夠扮演甚麼角色?如何平衡A.I的好處及挑戰?怎樣善用和駕馭A.I,讓它們與人類互相補足?只要我們及早吸收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培養優質的媒體及人工智能素養,便能以正確正向的態度擁抱新興科技,與人工智能共存、共創、共享美好的智能新世界。 MAIL 媒體及人工智能素養動畫│ CHAPTER 8│網絡新世界:A.I創作
元宇宙(Metaverse)這個詞彙近年在網上冒起,繼知名社交平台Facebook的創辦人-馬克·扎克伯格將Facebook改名為Meta,不少著名品牌如Louis Vuitton亦紛紛跟上熱潮推出元宇宙遊戲。就連香港的房地產龍頭公司-新世界發展集團也投資約500萬美元在虛擬世界游戲《The Sandbox》,更獲得Sandbox中最大的虛擬土地。那麼到底什麼是元宇宙呢? 元宇宙是什麼? 元宇宙(Metaverse)由英文Meta(元)及Universe(宇宙)所組合而成,意思是指網上3D的虛擬世界,主要使用技術為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 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為用戶帶來「沉浸式體驗」,即是讓用家有如置身於虛擬世界當中。例如:在無空間限制虛擬世界舉行數以千萬人的演唱會;在歷史課時,通過元宇宙隨時隨地觀賞各地的名勝古蹟;甚至病人可以穿戴掃描身體的裝置讓身在國外的醫生進行診斷。台灣電子公司HTC最近更推出一款可進入到元宇宙的手機,讓用家透過內置多款APP,快速配對VR裝置後進入虛擬世界進行不同操作,如打造虛擬身份AVATAR或在網上市場進行數位資產(NFT)交易等等。 元宇宙的爭議 雖然元宇宙的概念很有前瞻性,但以現時的技術來說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要打造「完全的元宇宙」,需要強大而穩定的數據傳送技術,否則就會有網絡延遲,無法令用家有「百分百置身其中」的感覺。在設備方面,現時的VR穿戴裝置仍未算輕巧,用戶長期配戴仍會有不適感,影響在虛擬世界的體驗。在道德層面上,元宇宙仍存有某些爭議。過往曾有一名女性在虛擬實境社群平台《地平線世界》上線不到60秒後,遭到多名男性性騷擾。這種情況在元宇宙並非冰山一角,專欄作家奧森(Parmy Olson)同樣在相同的元宇宙平台,遭到一群男性虛擬用戶圍著她拍照,並將照片傳送給她,令她感到相當尷尬及不安。騷擾事件出現後,《地平線世界》隨即推出「個人界限」功能,在用戶的虛擬角色的周圍畫出一個圓圈,阻止試圖進入個人界限的其他用戶,避免類近事件再次發生,維持元宇宙的和諧風氣,可見再自由的虛擬世界,仍然需要監察及規管,否則會衍生虛擬世界的行為問題。 元宇宙是反思 無可否認,元宇宙的出現為世界帶來新的衝擊,不單提升我們在虛擬世界的感官體驗,同時打破了傳統的空間限制,試圖在虛擬世界展開無限商機。元宇宙在未來的日子更可能完全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成為不可缺乏的一部分。但是,我們需要考慮固中帶來的隱憂。用戶可以在元宇宙創造全新的外表及身份,也可以偽造身份作出違反法律或道德的行為。所有的科技都是一把「雙面刃」,使用得宜與否視乎用戶的價值觀。故此,我們更加需要培養良好的媒體及人工智能素養,學習如何正確地使用新媒體科技,成為一個有智慧及道德地駕馭科技的使用者。
上一次與大家分享電影《一家人大戰機械人》,探討了人工智能(A.I.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術與人類之間的爭議。這次我們想分享一套以A.I.為主題的電影《失靈腦朋友》(Ron’s Gone Wrong),電影由製片商「二十世紀動畫所」出品,並於2021年10月22日在美國上映。 《失靈腦朋友》在網上的評價不俗,用生動有趣的動畫角色設定,並貫切迪士尼動畫輕鬆搞笑的風格,帶出發人深省的故事,是一部合家歡的家庭電影。故事發生在科技非常先進的世界,電影中的小朋友都有一部名為「B寶」(B-BOT)的人工智能機械人。這部「B寶」猶如一部會行走的智能手機,它專為連繫他人而設,目標是希望用家可以擴闊社交圈子。它可以根據用家的個人喜好、興趣、特色作出分析,並自動協助人認識新朋友。除了一般智能手機的基本功能外,「B寶」更有很多出奇不意的功能,例如:協助小朋友安全地過馬路、電子掃描分析健康狀況等,可以稱得上為「個人管家」。 故事主角──班尼(Barney),是一名性格孤僻內向的小朋友,並不擅長與人相處,加上家境並不富有,所以不像其他同學一樣擁有「B寶」,以致無法與其他同學交流,導致經常自己獨自一人渡過校園生活。機緣巧合之下,家人送給班尼一部「B寶」作為生日禮物。可是,班尼的「B寶」與正常的型號大為不同,不但沒有安裝任何安全編碼程式外,更沒有上網的功能。這意味著這個機械人缺乏社交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為班尼認識新朋友,名副其實配合電影名字「失靈腦朋友」。 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情況,班尼沒有捨棄這部人工智能機械人,並為「B寶」改名為阿朗(Ron),耐心地教導它關於自己的一切,包括興趣、身高、外表等等,希望令阿朗可以像其他「B寶」一樣正常運作,為班尼認識新朋友。阿朗雖然無法像正常「B寶」穩定地執行指令,卻具有自我思想及學習能力,與其說阿朗是一部人工智能機械人,不如說它是一個「人類」。故事後續因為阿朗出其不意的行為,引起不少風波,不泛發人深省的意味。當中有幾個情節非常值得與大家分享: 善用合適科技工具 解決困難 電影中,「B寶」擁有不同的功能,最強的是協助用家去認識新朋友。「B寶」自動收集用家的個人數據,透過精密的分析知道用家的喜惡,推薦認為「適合你」的朋友給你,而那些與你沒有太大關聯的人物便會自動消除。這種情況亦出現在社交媒體和搜索引擎中,它們會定期更新演算法,收集及分析用戶的興趣和使用習慣、發佈者的資訊、用戶活動和互動記錄等,再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内容。誠然,演算法使網絡系統個人化,提升用戶體驗。然而,在演算機制下,用戶將難以接收持不同意見的訊息、想法及言論,導致用戶身處同質性高的環境中,無法接觸到和自己價值觀不符或不感興趣的內容,扼殺了看到其他資訊的機會。演算法推送「個人化」資料給用戶,當中的影響值得深思。 電影有一幕是主角班尼為了逃避生產「B寶」(B-BOT)的公司的追捕,與阿朗逃到森林當中,卻因為缺乏野外求生技能而遭到危險,險困森林。而「B寶」公司動員整個城市的機械人到森林搜索,希望尋回失蹤的班尼。假如用人手去搜尋的話,可能會涉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反之若能善用A.I.技術,可以節省成本及提升效率,更加有效地進行搜索任務。事實上,現時A.I. 技術的發展已漸趨成熟,已應用於尋找失蹤人口,例如透過人臉成長模擬技術,模擬人臉的成長變化,幫助失踪兒童生成長大後的照片,從而幫助尋親家庭能夠更有效地尋親。同時借助人臉辨識技術,與網絡的人臉庫自動進行人臉對比,提升尋人的精準度及效率。然而,科技是把雙面刃,以上應用固然有優點,但我們也應該思考發展與應用A.I.技術過程中,有甚麼是我們應該擔心的事情。 網絡安全與自我規範 電影中的設定下,所有「B寶」都是預先輸入了演算法及安裝了安全編碼程式,確保不會對用家或他人造成危險。可是,在一次衝突下,同學里奇發現班尼的「B寶」阿朗沒有安裝任何安全程式,更嘗試命令自己的「B寶」去複製同樣的設定,企圖解除自己「B寶」的安全限制,驅使它做出不恰當的行為,包括瀏覽限制級的內容、命令「B寶」去攻擊其他人。其實電影發生的問題反映了單靠技術去防範用家惡意使用機械人,是治標不治本的,當科技出現漏洞時,用家便可能去進行攻擊及破壞。電影提醒了現實世界中,推廣媒體及人工智能素養教育的重要,學習正確使用網絡及科技的態度,培養正確網絡道德。這樣用家便會學懂自我規範,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與感覺,能夠自律並善用網絡科技。 沉迷社交網絡 出現負面情緒 現實上,許多人過度沉迷於虛擬的社交網絡當中。電影正正是現實生活的寫照,例如班尼的同學莎凡娜,她非常在意網絡世界,每天投放許多時間去經營自己的社交媒體,更不時開啟直播,希望得到永無止境的「Like」(讚好)。誠然,社交媒體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社會互動形式,青少年使用它與朋友交流、觀看他人限時動態或直播、接觸其他資訊,亦有些人會很重視網絡社群中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容易因為「Like」數或「View」數的多少而出現負面情緒,甚至是負面的自我評價。以莎凡娜為例,意外中,她被人拍下醜態,並上載到社交平台批評。然而,面對網絡輿論,莎凡娜很在意別人對自己於社交媒體上的評價,情緒大受打擊,影響到精神健康。故此,我們需留意自己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即使不想錯過社交媒體的內容,也需要反思自己花多少時間在社交網絡上,規劃及自律上網時間與行為。同時,若然不幸地面對網絡公審,我們需先冷靜情緒,了解清楚事情再尋求協助,以應對網絡上的批評和攻擊。總括而言,互聯網和先進的科技技術已經大大改變了人們生活,數碼生活帶來的影響已清楚浮現,我們除了需要具備媒體及人工智能素養知識及技能外,更加需要學習:
如果有一天,你在網絡上發現自己全身赤裸的影片在瘋傳,你會有何感受?錯愕?憤怒?傷心?明明自己沒有拍攝過相關影片,怎麼會成為成人影片中的主角,任由廣大的網民隨意觀看。無錯,你很大機會被「Deepfake」了! 近月,台灣著名YouTuber「小玉」涉嫌利用深度偽造(Deepfake)的技術,將多名公眾人物的頭像移花接木到AV女優身上,製作成性愛影片對外出售而被捕。受害人高達百人以上,當中除了台灣網絡紅人「雞排妹」鄭家純及理科太太等等外,更有黃捷等政治人物同樣遭到換臉。相關的成人影片迅速在網絡上流傳,除了對受害人的聲譽造成損害,大眾更對A.I.人工智能的Deepfake議論紛紛。 「科技的運用,是為了創造人類更好的生活,而非用來傷害他人。」台灣總統蔡英文對相關事件表示關注,她認為而從幾年前起,台灣政府一直積極打擊網絡罪行,澄清虛假資訊,未來更打算修訂刑法提案,加大Deepfake相關罪行的阻嚇性,保障社會大眾利益。 不單單只是台灣,早於2017年歐美等地區也曾出現一次造假色情片的風波,不少著名的女明星也被人改頭換面成色情影片中的主角,當中包括電影《神奇女俠》女主角姬·嘉鐸(Gal Gadot)、美國人氣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電影《哈利波特》演員愛瑪·屈臣(Emma Watson)以及美國前總統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也不能幸免。由此可見,被Deepfake的對象甚為眾多,假若不加以阻止的話,會有更加多的受害人,可能是你認識的人、朋友更甚可能是你自己。 在本港,傳媒在網上討論區發現,有不少平台轉載收費色情影片的連結,其中更發布大量涉及影視女星、歌手、網絡紅人被移花接木的色情影片。甚至有收費頻道,以Deepfake製作私人色情影片,買家只需提供任何人的相片或影片,或其社交媒體帳戶,製片人便能夠套取影像素材,把指定對象轉換成影片中的主角。事實上,網上平台的性罪行及性暴力等問題屢見不鮮,而不法之徒更利用 Deepfake製作以假亂真的色情素材,情況值得關注。 網絡應該是讓人發揮創意的平台,而非加害他人的工具。Deepfake的確是一把雙面刃,好處多不勝數,但若被誤用,產生的禍害可以是無窮不盡,就如上文提到的色情影片風波。要阻止這些誤用Deepfake的情況,我們可以多了解Deepfake 原理與如何保護自己,學習做個有智慧的網絡公民。 AI 技術 : Deepfake 原理與防範策略 什麼是Deepfake?深度偽造使用一種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人工智能形式來製作虛假事件(Fake)的內容。Deepfakes 可以細分為兩大類—視頻 deepfakes 和音頻 deepfakes: Deepfake造假視頻 要創造深度偽造影片,這項技術會分別學習如何對兩張不同的臉進行編碼和解碼,例如將一張人臉破解並重建,以取代原來影片中的原始角色,最終生成像真度極高的偽造影片。無論是換臉、控制嘴唇、偽造聲音、影片,深度偽造技術通通能模仿、合成以及竄改。假如你有玩過一些「變臉」Apps,應該對DeepFake的強大功能並不陌生。 Deepfake造假音頻 要製作Deepfake音頻,需要清晰記錄要模擬的聲音。這些錄音一般需要2.5-3個小時的錄音,不可有任何中斷或環境噪音。雖然製作過程需要很多時間,但產生的音頻聽起來像是自動化的機械聲音,需要再通過神經聲碼器(Neural vocoder)進行處理,使其聽起來更逼真。A.I.透過深度學習,可模仿對象的音色、音調、節奏、說話的流暢度和呼吸,甚至可表達情緒,製造虛構的錄音,令人難分真假。 防範深度偽造策略 應用Deepfake 的道德與社會爭議日益嚴重,Deepfake技術已經被惡意利用,損害個人信譽或散播誤導性資訊,甚至產生更可怕的犯罪,造成社會動盪。故此,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免受深度造假的威脅: 預防意識 認識何謂深度造假及騙徒會如何利用它們來勒索金錢和傳播虛假訊息,了解造假內容的傳播途徑和最新內容,有意識地辨別資訊真偽,保持警覺。 觀察破綻 雖然Deepfake非常厲害,可以瞬間讓人改頭換面,看似完美無暇,但其實這項技術並非毫無破綻,以下是一些分辨影像真偽的方法: 觀看眼睛虹膜顏色:Deepfake處理人臉時可能會捕捉錯誤的影像,在光影不協調的情況下,導致呈現的雙眼虹膜的顏色不一,曝露造假的破綻 留意名人的行為習慣:名人經常成為Deepfake合成影片的受害者,我們可以比較影片中人物習慣性的微表情和小動作,去判斷影片中人物的真偽 注意環境的陰影:Deepfake技術並非十全十美,在輸出影像時可能對環境產生扭曲的「偽影」,例如:影片人物與背景之間有奇怪的陰影 好的準備是勝利的一半,預早了解deepfake技術的最新進展,可以幫助我們應對deepfake詐騙,防患未然。
以人工智能(A.I.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為電影的題材多不勝數,由1999年出品的《廿二世紀殺人網絡》到 2019年的《艾莉塔:戰鬥天使》就知道創新科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人工智能的技術日新月異,雖然現時的A.I.機械人未必能如同像電影中的懂得飛天遁地,又懂得與敵人展開激烈戰鬥,但未來AI機械人又會否真的會如同劇情一樣,取代人類呢? 電影中的A.I.是未來生活的寫照? 最近電影《一家人大戰機械人》(The Mitchells vs. the Machines)由香港電影公司天下一與哥倫比亞影業(Columbia Pictures)及索尼動畫(Sony Pictures Animation)聯合出品,在網路影片串流平台Netflix上映短短數天,美國的排行榜已拿第1位,在香港更登上熱門排行榜第3名,成為本年度高熱度的動畫之一。故事講述女主角(Katie)從小到大對電影都充滿熱情,長大後更獲得大學電影系的取錄。在前往大學的前一個家庭晚餐上,Katie的父親發現除了自己外,整家人低頭使用著自己的手提電話,父親因而感到不滿並誤把Katie的手提電腦弄壞。對於一直視手提電腦為創作工具的Katie,父親的做法無疑在彼此關係上加上了裂痕。父親其後感到後悔不已,為修補與女兒Katie的關係竟擅自取消了Katie的機票改以一家人用「自駕遊」的方式陪同她到大學。不料在前往大學的旅程中,Katie一家人卻遇上機械人叛變的危機,一個名為PAL的人工智能系統(類似現實世界上SIRI)入侵了實體A.I.機械人,目的是希望消滅所有人類。 為了人類的存亡,Katie與家人團結一心,合力應付這場智能叛變危機!故事大放「笑彈」,表達手法幽默有趣,使電影大獲好評。導演嘗試諷刺現實人們過度依賴科技,以人工智能毀滅人類,比喻人工智能最終在現實社會不同領域取代人類。同時,主角Katie與父親嘗試放下自己的成見,努力理解彼此想法,解決在新媒體上的代溝,面對人工智能危機,令觀眾反思:「人工智能的出現無疑提升人類生活質素,但A.I.續漸取代人類之際,人類能否抵禦人工智能的衝擊,與AI共存呢?」。 人工智能應用勢不可擋 《一家人大戰機械人》的AI實體機械人,可以為人類處理日常事務,如清潔,煮食、收納,可為人數提娛樂、歌唱、舞蹈、雜技表演,集多功能於一身。人工智能展現強大功能的畫面,不再只限於科幻電影內。人工智能逐漸在各行各業應用,衣食住行方面均有顯注的發展。 衣服:香港人工智能科研公司商湯科技,已發展「人工智能零售的服務」,利用人面辨識技術,收集顧客服務數據,例如時裝店內某位顧客手持服飾的時間及次數,假如該位顧客下次再光臨服裝店,人工智能系統便會在結帳時顯示特定折扣,為這位顧客提供度身訂造的購物優惠。 飲食:中國房地產龍頭碧桂園開設了人工智能餐廳,實現了全面A.I.化:從中央廚房到冷鏈運輸,到店面餐飲機器人的系統搭建與運營,餐廳基本上不需要人類營運,都能夠為顧客提供優良的餐飲服務。 居住:從亞馬遜、蘋果、谷歌,到國內小米、百度等科企巨頭,皆積極研發智能家居系統,通過人工智能系統管理大大小小的家庭電器,供人們以聲控及個人化設定管理家居,帶來生活便利。 出行:美國公司PlusAI研發及測試自動駕駛貨車,完成送貨 3 日橫跨東西岸 4500 公里。由於長途貨運車程經常長達一星期,因此常面對貨車司機短缺問題。自動駕駛貨車系統不但解決了貨車司機短缺問題,該貨車還可設於非繁忙時間行駛,既解決了公路塞車問題,又可以最有效率路線及時間行車,縮短了貨運時間及節省行車能源開支。 疫情之下,人們都保持社交距離,減低病毒傳播風險。社會湧現「無接觸」的需要,直接加速了人工智能的研發及應用,代替人類進行高傳染風險工作,以本港如心南灣海景酒店為例,已應用人工智能機械人Genie,為入住的檢疫客人送上三餐,減低病毒傳播風險。人工智能發展似乎已成大勢所趨,有「科技女股神」之稱的方舟投資(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總裁Cathie Wood 曾指出「即使疫情結束,人工智能及自動化應用趨勢也不會逆轉,令許多人將成為永久失業的一群。」人工智能會否取代人類,答案已經呼之欲出,究竟終歸是如何取代,關鍵在於人類能否掌握未來技能,適應與人工智能共存的時代。 人類仍有的優勢 有研究指出2030年,全球預計有多達8億的工作崗位被機器人代替,大量現有工種無可避免會被淘汰。我們必需認識A.I.知識,包括計算過程、邏輯與應用,學會人機協作的技能,方才可在新時代中保持競爭力。事實上,A.I.預期只會取代專業性較低和重複性較高的工作,人類相比A.I.的優勢在於創造力和同理心。為了防止工作被未來機器人取代,就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持續學習,應對時代的變化和挑戰,而不可安於現狀。以下是應對A.I.時代的策略,你準備好走上數碼轉型的軌道了嗎? 提升知識技能:了解機器的運作原理,知道如何與機器互動。隨著A.I.的廣泛應用,取代部份人力,某些工作將改由自動化完成,但同時出現新型態的工作,需要科技協作能力,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以收銀員為例,下單、找續都能被網絡取締。再以銀行櫃檯職員為例,當轉帳、存款都可透過網絡完成,櫃檯職員就要轉變成客戶服務經理,從人的角度提供機器還未做到的服務。因此,擁有科技協作能力,知道如何與機器互動的人們更容易在新工作中取得成功。 掌握數據運用:在大數據時代中工作,人們需要具備運用數據知識,才能明白、分析和利用龐大的資料庫。這些數據資料具重大指標,不管是日常生活、商業決策、還是投資股票。以醫生為例,癌病診治如果蒐集夠多病人和病歷數據資料,醫生便可借助機器分析,迅速就找出病處,安排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診斷亦會更有效率,而醫生則有時間去傾聽病人狀況,表達關懷。 加強人類特有優勢:社會上需要創造力、決策力、人性化、跨專業、適應性的工作不會輕易被機器取代。就算進入A.I.時代,仍有人類可以勝任的工作。如需要創造力的工作,例如填詞人、小說家、藝術家,A.I.並不具備創意的特質。再以教師、社工及經紀為例,這些工作需要同理關愛、溝通理解的能力,A.I.並不具備這樣的特質。即使機器可以學習、模仿,但這些軟技能,並不是機器能輕易取代的。學校教育應加強培訓青少年創意、同理心、明辨思維和系統分析能力等符合未來需求的軟技能,裝備他們持續發展,應對時代的變化和挑戰。
社交平台又一大熱玩意,繼FaceApp可將人物照片變男變女甚至轉換性別,大叔也可變成女神後,早前,另一個變臉應用程式Avatarify App突然於內地爆紅,用一張照片便能讓相中人開口動起來,加上不少明星跟風使用,使Avatarify App連續數天登上免費應用程式榜首,但其後因涉及私隱安全而於內地下架,香港則仍能正常下載此應用程式。無論是馬雲還是巴菲特、甚至是蒙羅麗莎還是瑪麗蓮夢露,都能用誇張且搞笑的表情說話或唱歌,但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做過,一切都是AI技術換臉換出來的。變臉唱歌App為何深受網民歡迎?其背後如何運作? Avatarify App的操作十分簡單,進入App後只需要上傳一張正面清晰無遮擋的照片,再挑選喜歡的特效影片並選擇秒數,等待片刻便能得到變臉影片。App內提供的特效相當多,除了可以選擇AI (Deepfake深度偽造技術)換臉外,還有大量音樂特效,如:羅馬尼亞樂隊O-Zone的《Dragostea Din Tei》(耳熟能詳的「Ma-i-a hi」源自此曲),韓國組合BTS的《Dynamite》或洗腦兒歌《Baby Shark》,創作出唱歌影片。有很多人都在網上發佈自己的照片唱流行曲的影片和一些趣怪換臉照,網民被滑稽的浮誇臉部表情逗樂,吸引不少人仿效,引發變臉熱潮。 ■ AI 「變臉」原理 Avatarify App、FaceApp這些「變臉」應用程式,單憑上載照片,將自己「變老」、「變幼」、「變性」,甚至生成「載歌載舞」的動畫片段,當使用者樂在其中的同時,使用者是否理解AI應用程式的原理、箇中被收集的私隱數據及潛在的影響呢? 各式各樣「變臉」的應用程式,背後核心技術當然是人臉辨識。以FaceApp「變老」功能為例,程式先通過高像素鏡頭獲取人臉影像,然後檢定口鼻輪廓上數百個關鍵點,再在適當的位置加上白髮、色斑、皺紋等老人特徵,讓人臉呈現老態。FaceApp之所以懂得配對不同臉部特徵,源於其人工智能神經網路,經過提供大量已標記人臉資料供機器分析練習,即是監督式學習,從而可以辨識大量照片的特徵,如相中人的種族、性別、年齡等,繼而隨著使用者的操作指示改變照片。FaceApp配對的臉部特徵,應來自應用程式的數據庫,該相信數據庫存有男性、女性及年青人的臉部特徵,從而可生成「變幼」、「變性」的人臉影像。 除了監督式學習,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以下簡稱GAN)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中人工神經網絡的其中之一,應用範圍十分廣泛。目前GAN普遍被應用在生成資料方面,如畫風轉移、人臉變換、場景還原、自動駕駛車輛、影片增強、高解析度影像生成,進階一點是輸入文字描述便能自動生成與形容相符的圖像。事實上,GAN能有效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醫學、天文等等範疇,有益於未來社會發展。然而,這技術同時帶來隱藏的道德及安全考量,如利用GAN圖像生成不存在的人臉,用於設立社交媒體假帳戶,偽裝成真人讓假帳戶看起來更可信,令人難以判斷真假。 ■ 人工智能(AI)生成假面孔 GAN技術更應用於生成不存在的人臉,在網上輕鬆搜索到「人臉圖像庫」,這些圖像都是用GAN技術生成,像真度極高,供免費下載。假如該圖像用於設立社交媒體假帳戶,實在難以判斷真假,讓人相信真有其人。GAN一旦被惡意利用,可說是具有無窮的威脅,首當其衝是顯生大量虛假帳戶,網絡大軍大規模在社交平台發佈或推送具目的言論和資訊,宣揚虛假訊息,將進一步升級「社交媒體資訊戰」。雖然並非所有假帳戶照片都是來自GAN生成,還有不少採用盜圖方式,但無可否認,上述GAN的應用方法能增加資訊流傳的速度及數量,假如有幕後推手撰寫虛假資訊,有機會形成網絡謊言,誤導大眾行為。因此,面對網絡可疑的圖像或影音,網民應提高警覺,注意資訊可能造假。 ■ 取用個人私隱的關注 上述的應用程式,除了可以衍生假身份、假資訊的問題,開發程式的公司如何處理所收集到的私隱資料,亦引起公眾關注。美國《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曾用了駭人的新聞標題,「所有變老照片都在俄羅斯人手上」,提醒市民注意使用變臉應用程式的私隱問題。曾掀起「變老臉」熱潮的FaceApp,屬於俄羅斯公司研發的應用程式,有潛在資訊安全疑慮,或會被俄羅斯政府用作竊取個人資料,有個人私隱洩漏風險。當用戶使用應用程式,FaceApp要求獲取多項用戶授權,允許應用程式使用及儲取照片,以及上傳相片到雲端資料庫,才能使用濾鏡效果。雖然公司聲稱進行編輯的照片都會加密處理,只會把相片存在雲端系統,並於48小時內刪除,而不會收集大量的數據。不過,公司部沒有回應收集了甚麼數據,及如何應用已收集的數據,即使所收集的資訊會在時限內刪除,照片上的面部特徵或會已被分析及抽取,用作訓練演算法。 人臉辨識技術是深度學習的重要突破,是否能造福社會發展取決於使用者的應用手法及目的。人臉辨識技術的應用無疑增加了我們的生活樂趣,如Avatarify App和FaceApp,但「天下沒有免費午餐」,使用任何免費的應用程式,都必須付出一些個人數據來換取使用權,也可謂等價交換。 因此,用戶仍需謹慎考慮使用換臉App。大部分應用程式都會收集用戶的私隱資訊,當我們使用及授權應用程式存取資料,同時亦默認相信該公司會妥善保存個人資訊。最近,即使大型網絡公司如linkined Facebook亦發生大量用戶資料外洩事件,事件反映用戶私隱資料並非絕對滴水不漏,如網絡系統保安不夠完善而黑客被入侵,資料便有機外洩。故此,網民使用這類服務時應慎重考慮公司的技術水平及可靠度,切勿盲目跟風,隨意上傳個人和他人的照片,應提高保護個人資料安全的意識。作為網絡公民,建議大家於考慮使用App時留意以下四點,以保障個人資料安全: 文章刊登於明報通通識
近年實況直播產業發展蓬勃,無論是遊戲、唱歌、跳舞都吸引眾多觀眾觀賞,造就了新一代「虛擬偶像」潮流。以二次元形象發跡的虛擬主播(Virtual YouTuber;VTuber),這些以類動漫人物造型活動的VTuber於短時間內便獲得了龐大人氣,內地更舉辦虛擬偶像選秀節目《跨次元新星》,大力發展虛擬偶像市場。隨着科技進步、新媒體不斷更新,虛擬偶像文化對全球帶來甚麼影響呢?究竟甚麼原因令虛擬偶像深受網民歡迎? 虛擬偶像的浪潮從日本興起,迅速擴展到世界各地,刺激網絡文化及科技研發。這些虛擬偶像實際上是一個由電腦生成的虛構角色,外表是由電腦圖形所繪製的動漫風格美少女 ,由一名演員在背後配音或歌唱。目前,較著名的虛擬偶像分為兩類: 虛擬歌手,主要是唱歌和跳舞,是為第一代虛擬偶像,例如初音未來和洛天依;另一類是虛擬主播,即在YouTube等網絡平台上,以動畫、虛擬的形象進行直播的主播,例如絆愛、Gawr Gura和桐生可可。據日本User Local(2020)顯示全球VTuber 人數突破13 ,000位,可見此流行文化愈見普及。其中最受全球觀眾歡迎的莫屬日本Hololive Production旗下的一眾VTuber了,如:於2020年9月出道的鯊魚「Gawr Gura」,她的訂閱人數已經超過二百萬,直迫全世界VTuber排名第一位的「絆愛」(Kizuna AI)。 雖然虛擬偶像是虛擬人物,卻時常疑幻似真,如同現實的人類一樣聊天,他們會發佈視頻,面對鏡頭討論遊戲、日常生活、愛情等話題,甚至唱歌跳舞、舉行演唱會,與觀眾進行互動。例如去年的內地除夕倒數便有虛擬偶像與真人歌手合唱跨年,桐生可可逢星期一至五清晨會進行早安可可直播(あさココLive),與粉絲分享近日發生的無聊事和一些輕鬆的內容。他們的魅力更吸引粉絲課金,譬如桐生可可的累計吸金量更多達六百萬(香港01, 2021)。 「虛擬偶像」究竟有哪些魅力風靡全球?虛擬偶像能引起網民對其產生共鳴與認同,每一個虛擬偶像都有不同的人物設定,從打扮、性格、興趣、口頭禪等,十分多元化,其中引人入勝之處是角色的「反差萌」,表現出其人設中無法預期的真性情,例如溫柔的角色在打機時會被激怒,或者角色外觀是女性打扮,但聲音實際上聽起來像是中年男人,都讓網民發現虛擬偶像很有趣,使其日漸受到各地重視。 技術普及率提高亦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應面部識別、VR、AI等技術越來越普及,製作虛擬偶像視頻所需的設備和軟件的價格已大大降低,而於台灣及日本更設有專門的科技學院培訓專才,滿足人們對新型娛樂形式不斷增長的需求。可見,虛擬偶像在未來將成為互聯網的一部分。 ■ 虛擬偶像背後的人工智能技術 虛擬偶像掀起,由「初音未來」到「洛天依」,成功吸引龐大網絡粉絲,實在全靠背後人性化設定,使形象別樹一格。成熟的人工智能技術成功令虛擬偶像人性化,與粉絲互動,獲取粉絲的喜愛與支持。究竟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讓虛擬偶像人性化? 以下將從外型、歌聲以及個性三方面簡單說明。 現時的機器視覺技術,讓外表卡通化的虛擬偶像,透過人工智能學會人類面部表情動作,從而學習模仿,表達出情緒,與粉絲產生情感交流。只要提供大量人面表情數據,虛擬偶像便能夠因應粉絲的對話,表達出相應的情緒,令他的表情動作高度人性化。例如大家試過在手機製作專屬「動物表情符號」,應該可了解此項技術。 初音未來作為虛擬偶像的始祖,已經可以從音樂軟件憑聲音檔案合成其個性與音色及歌聲,現時人工智能自然生成語言技術,更可以編程技術生成歌聲,既可以模仿人類聲音,又可以製作出獨一無二的聲音,令虛擬偶像的聲音既人性化兼具獨特性。自然生成語言合成科技通過分析語音和相應的文字記錄,識別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讓人工智能系統模仿出人的聲音。以往的科技,生成自然語音是文本轉語音的核心挑戰,因為過往技術是把已錄製的字詞語音拼湊成句子,予人機械式的感覺,缺乏字詞間的語調及句子意義所帶出的感情。現有技術透過演算法及深度學習技術,能加強電腦理解不同字詞組合而成的意義,從而選擇適當的語調及感情,使生成的語音能帶有自然感覺,更貼近真實人類對話的聲音。例如:Lyrebird系統能透過接收模仿對象的聲頻,經過運算及調節,就能產出幾可亂真的相同人聲。 人工智能語音助手漸漸廣泛應用,虛擬偶像已經應用相關對話技術,與觀眾進行人性化溝通,更進行機器學習,因應觀眾對話回饋,調整對話內容,選擇語氣及用字構成獨特對話風格,建構偶像個性。2016年微軟日本曾研發一個名叫Rinna的女高中生AI, Rinna在網絡上和大家互動,參演了電視節目《世界奇妙物語》,可是在幾天後,Rinna突然變得極度消極、情緒低落,感到孤獨,因為部分網民都用負面的說話調戲Rinna。因此,開發者需定期重置整理數據庫,以免虛擬偶像偏離原有形象設定。可見人工智能自然生成語言技術雖然成熟,但仍有不少限制,未能完全穩定地與人類溝通,不過,我們相信隨著科技成熟,可能會更多虛擬角色出現,部分人類的角色無可避免地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認識人工智能技術,學習人機協作實在是關鍵未來技能。 ■ AI聲音做假 自然生成語言作為新技術,能有效應用到日常生活提升個人生產力及效率,例如人工智能助手、有聲書朗讀、殘疾人士語音合成等,均是有益於社會的應用開發。但這技術同時帶來隱藏的道德及安全考量,例如透過輸入模仿對象的音頻,能使系統深度學習對象的語調及感情,從而生成相類似聲波,能用模仿對象的聲音朗讀文本製造虛構的錄音,令人難分真假。如果有心人士操控這語音模仿生成技術,可以混淆及擾亂語音驗證系統,當中聲紋識別的保安系統首當其衝,使聲紋鑒定的有效性就會受到普遍質疑。 人工智能語音合成科技更可能虛構的語音或影片,以傳揚假消息,甚至作為呈堂證供干擾法庭的公平審訊。因此,面對網上流出的聲音檔或影片,網民應提高警覺注意檔案可能造假。人工智能語音合成技術本身為中性,取決於使用者的應用手法及目的。作為社會一員,要認清「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可能是虛」。面對人工智能語音合成科技帶來的好處及壞處,建議大家緊記以下四點,以防墮入虛假語音的陷阱。 文章刊登於明報通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