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現象 便利和個人化的網絡服務有賴用戶提供的個人資訊和過往的瀏覽記錄,可是你知道在享受簡單快捷的服務的同時,遺留了多少網絡足跡嗎?網絡足跡指用戶在使用網絡時留下的資料,包含了個人私隱、通訊記錄、喜好、留言、瀏覽記錄等。這些足跡有機會被搜尋、識別、複製、分享、偽冒,當中的個人資料更有機會被洩露,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困擾。 以常用的谷歌地圖為例,當用戶開啟定位功能,谷歌便會於後台系統實時記錄行蹤,好處是用戶可以便捷地獲取所在地區的資訊,及方便在日後隨時搜尋當日行蹤,但危機是個人行蹤洩露,可能引來不法之徒跟蹤或趁家中空無一人時搶掠,造成人身安全或財務受損的危機。 除行蹤外,外洩個人資料還可能導致個人身份被偽冒身份。於2018年初,有女事主因個人資料外洩,而遭他人冒認身份透過應用程式向銀行開立帳戶及借貸逾8萬,最後導致女事主需要承擔借貸、失去工作及遭親人責難。 網絡足跡除了有可能被不法之徒利用,更是用戶的網絡形象。例如招聘公司會查看求職者的個人社交媒體,以便篩選合適的員工。因此,妥善管理社交媒體的私隱設定和謹慎選擇該發佈的資訊,便與求職面試的表現同樣重要。 網絡足跡帶來最嚴重的危機應數「起底」。「起底」事件在香港時有所聞,今年年初,便曾經發生女教師「被起底」事件,因官員到小學參觀期間與教師及學生合照,其中一名女教師因樣貌及身材娟好,便被網民在網上搜尋、辨識及公開其資料,看似與網民同樂,實際上對當事人造成滋擾。根據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的數字,6月中至今接獲約多達2370宗投訴,可見「起底」現象有急劇上升趨勢。學習保護個人資料及慎防遺留網絡足跡,實為刻不容緩。 ■ 網絡詞彙 – 起底潮 「起底」又稱為「人肉搜尋」,意指網民透過搜尋器或匿名報料等方式,將目標人士的背景在社交媒體公開,部份網民甚至自發組成「起底組」,專門進行「起底」行為。「起底」對大家來說可能並不陌生,反修例事件觸發網上「起底潮」,更是史無前例。不同「被起底」人士的個人資料遍佈社交媒體,甚至進行檔案管理,為起底資料加上檔案編號,方便他人查閱。起底對象包括警員、官員、示威者、傳媒等。「被起底」的對象變得普遍化,「起底」的手法變得系統化,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黃繼兒更形容「起底」已經武器化。近日,高等法院頒下臨時禁制令禁止沒有得到當事人同意下披露警員及家屬個人資料,可見「起底潮」引起社會各方高度關注。面對「起底潮」,網民的私隱會受法律保障嗎?我們又應該如何保護個人私隱? 私隱專員曾表示,起底者可能觸犯《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私隱條例》)第64條的刑事罪行,披露未經資料使用者同意而取自其持有的某資料當事人的任何個人資料,意圖獲取財產得益或意圖導致當事人蒙受財產損失,導致當事人蒙受心理傷害,即屬犯法,最高刑罰是罰款港幣一百萬元及監禁五年。然而,該條於2013年4月生效至今,仍然未有人被定罪,反映執法上仍有一定難度。所以,我更需要做好個人資料保護措施。 在網絡世界,留下的蹤跡不少是個人資料。最常見是在社交媒體以公開形式發放相片及個人資料,如果這些網絡足跡被「起底組」利用,實在難以追究。想要避免「被起底」,便需要提升自我保護,從管理網絡足跡入手,避免公開過多個人資料。 ■ 媒體素養: 網絡「隱」身術 ── 多一份謹慎 多一份保障 網絡提供了我們多姿多彩的生活,但同時暗藏隱憂,尤其是網絡足跡中有不少重要或敏感的個人資料,假如這些資料外洩,被人刻意取用,有機會被侵犯個人私隱,像是被起底、廣告推銷、索取金錢、犯罪等。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們使用網絡都要保持謹慎。以下是有關保護網絡足跡的招式,一齊學習網絡隱身吧! 自我搜尋:了解網絡上關於你的資訊 透過搜尋引擎,搜尋自己的名字、電郵地址或用戶名稱,搜尋結果是正面的,負面的,還是中立的?他人可以通過這樣方式輕易取得你的資訊,你希望僱主可以看到所有關於你的資訊嗎? 啟用私隱設定:設置個人私隱及安全設定 首先是用戶的個人資料,可以將生日日期、工作、學歷及朋友名單等基本資料的私隱設定更改為「朋友」或「只限自己」。其次是管理帖子的分享對象,用戶可以將帖子限制只與朋友分享。而上載相片或帖子到Facebook或Instagram時,標註相關朋友有機會外洩彼此私隱,建議可隱藏被標註的內容。 另外,手機使用Facebook或Instagram App都有定位功能,如果不想被自動記錄自己的行蹤,記得要關閉並刪除GPS定位記錄。最後,要定期檢閱和調整有關社交平台的私隱設定。 謹慎發文:保護個人資料 你有在網上分享日常生活的習慣嗎?你揀選的照片或發佈的文字披露了哪些有關你的資訊?為免個人資料被利用,使用通訊軟件、社交平台、論壇等網絡活動時,我們應避免使用真實姓名、相同別名及相同電郵註冊所有社交媒體,同時切勿隨意披露以下重要的個人資料或私隱: 身份證號碼及完整的出生日期 住址、學校或工作地點 信用卡號碼及帳戶密碼 一旦上載到網上的資訊都會永久存在,任何你曾經發佈的帖子即使被刪除了,也會永久保留在網絡中。凡事多一點謹慎,便少一點資料外洩風險。 網絡道德:尊重他人私隱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都喜歡使用分享功能(Share)和標籤功能(Tag),和朋友進行互動。然而,若你看到朋友在網上分享了有關你不想公開的資料,例如你的醜陋相片,你會有何感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上載或分享別人的相片或資料前,應考慮是否透露了他們重要的個人資料,並應先得到他們的同意。同時,若要避免「起底」,我們不應以任何方式,包括:報料、瀏覽或轉發,參與「起底」行動。「起底者」可能亦要冒著被「反起底」的危險,網民應該互相尊重私隱,維護安全的網絡環境。 總括而言,保護我們的網絡足跡,等同於保護自己的身份。在大數據時代下,我們的網絡行為會留下各式各樣的網絡足跡,我們應要小心注意網絡安全,採取適當的措施去保障自己在網絡上的個人資料,注意一言一行以保障個人和他人的私隱。作為明智的網民,我們做任何網絡活動都要保持著謹慎的態度,時刻謹記網絡隱身的方法。
踏進2017年,現時只需在電話中輕輕一按,便能從真實世界中跳進虛擬世界,甚至塑造一個只屬於虛擬世界的新形象。在高舉自由的香港,隨性的網絡發言隨處可見,充斥著「認真你就輸了」的氣氛。然而,在這人人也是媒體主人的年代,一些不可輕視的責任著實存在。認真,是否真的輸了? 放下網絡判官光環 於青協任職社工逾九年的Andy,曾主力負責邊青輔導、沉迷上網輔導及多重成癮輔導,近年開始推廣新媒體素養教育,走進各區中小學,推廣使用網絡的正向態度。Andy指,網絡世界難以被法律規管,從而衍生出一種「網上行為沒有責任」的默許文化,人人都能自由地發放及轉載資訊,但卻未必考慮到網上行為對現實所造成的影響,引致形形色色的問題。 尤其在最近十年,社交媒體遍地開花,令我們更方便地聯繫不同人、廣交結友的同時,卻又衍生出「Hater」、「酸民」文化。Andy隨意看看Facebook,已發現一個「被酸」的例子:一位用家在群組中發出尋狗的帖子,希望借網絡力量尋回愛犬,但卻得到不少批評:「咁鍾意隻狗又俾佢走失?」、「你點做人主人㗎?」、「你咁不負責任㗎!」。Andy指,部分酸民未有了解過詳細背景,便講出中傷他人,甚至是恐嚇性的言論,以「未審先判」的方式處理事情,更沒有想像過「受審者」的感受,「他們會因負評而感受到很多負面情緒,甚至會感到很焦慮,並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 然而,公審事件天天發生,甚至演變成「起底組全面進場」,引致網絡欺凌事件。Andy認為涉事者們均有責任,「發表言論的人,需有接受正評或負評的心理準備,為個人言論負責任;而參與公審者,則應反思事主是否真的『有罪』。」不少網絡公審事件並非建基於客觀事實,而是單憑一張片面的照片、以訛傳訛的「後真相」,繼而變成一次次網絡暴力。在這些未能看清全盤事實的時候,Andy建議我們應自行思考會否「跟車太貼」,從而參與討論。 事實上,網絡中亦不乏「炒車」事件,即欺凌事件的始作俑者與其他公審參與者批評有誤的情況。不少網民會為事件受害人平反,藉以維護正義,卻不知不覺演變成「二次欺凌」:攻擊事件的發起人。Andy指,如果網絡使用者缺乏良好的素養,如同理心、求真能力及責任感,網絡可以成為一個很危險及傷害性很大的平台。因此,在進行新媒體素養教育工作坊的時候,Andy會鼓勵同學嘗試代入各人的角色,體驗欺凌與被欺凌的處境及感受,從而提升他們的同理心,透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概念,阻隔不良網絡文化繼續漫延。 一下輕鬆按讚背後…… 除了謹言慎行的責任外,網絡轉載亦是新媒體用家的一大責任。自網絡盛行以來,資訊一直處於爆炸狀態,質素卻未見提升,「船公司最新的颱風指引、震懾十三億人的真相大揭秘等帖文充斥著網絡,但不少接收者會不分真偽地相信所有訊息,甚至將一些假數據、假消息向親朋戚友瘋傳。久而久之,『後真相』比真相的影響力更大,而這些錯誤訊息得以廣泛流傳,著實要歸咎於每一個轉發者。」 Andy解釋,現時的網民傾向接收一些富趣味性及震憾性的資訊,而對資訊的真實性興趣乏乏,導致網絡誤導的事件頻頻發生,「前陣子網上傳出紅十字會將本地的血液運送到內地,因而導致血庫存量緊張。消息經網絡瘋傳,成為城中熱話,甚至有人發起罷捐行動,最後卻發現一切只是誤會。」往往我們隨手一按分享、讚好,似乎輕鬆至極,但每下按鍵所帶來的影響,絕不是簡單。 Andy認為培養明辦思維相當重要,「在接收新資訊時,我們有責任應留意其資料來源,持存疑的態度去了解資訊的目的及含意,不應盡信所有網上消息及文章。在轉發或分享資訊前,應尋求事實的根據,並適當地過濾缺乏公信力的資訊,避免成為『內容農場』或失實報導的推動人之一,這是有份建構網絡世界的我們的一份責任。」 網絡世界的最大特點為就是任意分享,然而不少用家其實未有「被分享」的心理準備。「有時我們很輕易便把與友人的對話截圖,然後傳給其他人,但其實根本未經當事人同意。」真實世界與網上世界,同樣需要一份尊重;確定分享先三思,亦是對個人私隱的一份責任。「網絡永留痕跡,今天你把照片刪除,原來前一刻已被網友截圖。」 在自由自在的虛擬世界,海量資訊每分每秒亦影響著現實生活。不少人以不認真的態度看待網絡世界,然而網絡永不會忘記,一旦資訊上載,對社會的影響,伴隨著各種責任便會連帶附上。在法律規管以外,只有個人道德及素養能監管言行。認真,才不會輸掉對個人與社會的責任。 資料來源 : 青年空間雜誌
思思今年就讀中五,表示與男朋友感情出現問題,她不滿男朋友於Facebook從沒有「LIKE」自己的發佈,覺得男朋友不重視自己,連一個普通同學都會「LIKE」自己,但卻得不到男朋友的「LIKE」,感到失望。如果你是思思,你同樣會覺得不被重視嗎 專家小貼士 近年青少年經常透過Facebook上載自己的照片及想法,甚至日夜發文「搏LIKE」。英國曾有一名19歲少女上載自拍照成癮,高峰期一日上載二十張相,若果當天沒有上載就渾身不自在,心情隨著多少個「LIKE」而起伏,不能自拔。到底每個「LIKE」背後又有什麼意義呢? 可能大家會覺得每一個「LIKE」都是一個認同,而且中文譯為「讚好」,會令Facebook使用者從中覺得被讚賞,從而獲得喜悅,感到自信。追求「LIKE」背後可能是渴望被讚賞、認同及支持。 使用Facebook小貼士 網絡社交媒體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途徑之一,不宜單靠此量度與朋友之間的感情,使用Facebook時,你應該留意: 現實生活與朋友的直接溝通及交流非常重要,不應過份依賴Facebook交流。 尊重其他人使用Facebook的模式及習慣,不宜過於執著其他人有否「LIKE」自己;縱使朋友在網上沒有給你「LIKE」,也不等於不關心你。 太過沉迷於Facebook會對生活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影響情緒及人際關係。 應從多元的途徑建立自信,例如:參與活動及培養個人的專長,避免依賴Facebook。
青少年使用智能電話及平板電腦的習慣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根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的資訊社會調查報告顯示,十歲以上人士使用智能電話的比率由2012年的六成九(68.9%)增至2016年的九成八 (97.7%),可見使用智能產品的機會有增無減。而在本會青年研究中心2014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受訪青少年每人每日平均花3.5小時在智能電話,可見青少年每日使用互聯網或電子產品時間愈多愈長。 由上述數字反映,使用網絡及智能電話已成趨勢,故不能單憑使用時間長短為單一標準去判辨個人是否「成癮」。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five)(APA 2013),過度使用網絡被歸類為網絡遊戲障礙,屬「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話題」,現階段並沒有足夠資料及文獻支持過度使用網絡或智能電話是一種疾病。 今日香港,許多上班一族每日對電腦接近8至10小時,而在學校裡,電腦及平板電腦也被廣泛應用於教學上,其實只要良好的使用習慣,如正確姿勢、足夠空間及光線等,長時間使用對使用者的生活各方面未必有顯著的負面影響,相反可能十分有建設性。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運用這些用具對個人會否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此,DSM-five建議的診斷標準可作基本參考,以使用者在一年內的表現作準,如符合下列5項或更多標準,則有較大機會誤用,而導致顯著的傷害或痛苦。 註:建議的診斷標準只作參考之用,並非正式認可並用於臨床目的的標準。 網絡本身是一種工具,沒有好壞之分,端視乎個人能否善用,為個人或社會帶來正面的頁獻。由現在開始,多留意及反思自己的使用習慣及態度,善用網絡︳建設你的人生。 參考資料: 政府統計處 青年研究中心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APA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