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Education Admin | 媒體素養教育網 | Page 7

人際關係:網上欺凌

人際關係:網上欺凌

當你在瀏覽Facebook時,遇到一個「起底群組」,由網民選出「最討人厭的人」,並將其惡行及個人資料全部於群組內公開。期間你發現平時對你不太理睬的同學,竟然被人公開了住址及手提電話號,此時你會怎麼做呢? 專家小貼士 近年網上欺凌情況日益嚴重,網上欺凌指個人或團體透過資訊及通訊科技,如社交平台、電郵、手機短訊、即時訊息、誹謗性的個人網站、及誹謗性的網上私人投票網站等,進行蓄意、反覆及敵意的行為,以使他人受到傷害。目前最常見的網上欺凌手法包括: 從以上的例子可見,有時旁觀者容易被牽涉到網上欺凌事件,但其實參與網上欺凌者,應該要了解這種行為會對受害人構成心理上及生活上的負面影響,後果可以很嚴重,例如會令受害人: 表現畏縮,害怕接觸別人,對社交活動及網絡新技術產生恐懼 失眠、食慾不振 成績退步、欠交功課、遲到、曠課 打擊自信心 產生焦慮、抑鬱情緒、感到憤怒、厭煩、羞辱或自責等負面情緒,或出現輕生念頭 如果你目擊網上欺凌的發生,建議你應該: 不要隨便相信網上良莠不齊的資訊,應該加以求證,事件往往不能只看一面,否則很容易會產生誤會 不論事件中的主角是對還是錯,都不應胡亂發言批評對方,更不應公開對方的個人資料 在網絡世界,應保持互相尊重的態度,不宜攻擊或批評他人,一同建立和諧關愛的氛圍。試想像,如果你成為受害者,你會有什麼感受? 謹記在網上世界一樣要慎言,網上一言一行都是代表著自己,應堅持建立一個正面健康的網絡形象,有需要可向有關平台檢舉網上欺凌的行為,從今天起「向網上欺凌說不」!

過度使用網絡 = 成癮?

過度使用網絡 = 成癮?

青少年使用智能電話及平板電腦的習慣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根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的資訊社會調查報告顯示,十歲以上人士使用智能電話的比率由2012年的六成九(68.9%)增至2016年的九成八 (97.7%),可見使用智能產品的機會有增無減。而在本會青年研究中心2014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受訪青少年每人每日平均花3.5小時在智能電話,可見青少年每日使用互聯網或電子產品時間愈多愈長。 由上述數字反映,使用網絡及智能電話已成趨勢,故不能單憑使用時間長短為單一標準去判辨個人是否「成癮」。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five)(APA 2013),過度使用網絡被歸類為網絡遊戲障礙,屬「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話題」,現階段並沒有足夠資料及文獻支持過度使用網絡或智能電話是一種疾病。 今日香港,許多上班一族每日對電腦接近8至10小時,而在學校裡,電腦及平板電腦也被廣泛應用於教學上,其實只要良好的使用習慣,如正確姿勢、足夠空間及光線等,長時間使用對使用者的生活各方面未必有顯著的負面影響,相反可能十分有建設性。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運用這些用具對個人會否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此,DSM-five建議的診斷標準可作基本參考,以使用者在一年內的表現作準,如符合下列5項或更多標準,則有較大機會誤用,而導致顯著的傷害或痛苦。 註:建議的診斷標準只作參考之用,並非正式認可並用於臨床目的的標準。 網絡本身是一種工具,沒有好壞之分,端視乎個人能否善用,為個人或社會帶來正面的頁獻。由現在開始,多留意及反思自己的使用習慣及態度,善用網絡︳建設你的人生。 參考資料: 政府統計處 青年研究中心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APA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