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Education Admin | 媒體素養教育網 | Page 5

「疫」境尋真相

「疫」境尋真相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防護物資供應短缺,排隊買口罩的人龍處處,市民人心惶惶。社交媒體常傳出未經證實的消息,令情緒焦慮的市民,容易被謠言誤導而作出錯誤行為。 「疫」境之中,我們更需要提高警覺,避免情緒主導,保持客觀理性,明辨資訊真偽。 詳細內容可按以下連結下載: 「疫」境尋真相  

網絡形象虛實難分 言行審慎管理觀感

網絡形象虛實難分 言行審慎管理觀感

■ 社會現象         眾所周知,媒體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香港,目前有超過9成港人有使用網絡的習慣。社交平台中,以Whatsapp最受歡迎,愈450萬港人使用Whatsapp,其次是Facebook,全港有220萬個活躍用戶,定期在Facebook分享、點讚、轉載帖子、更新帖子。於青少年中,則以Instagram為主,逾6成是18-34歲人士(theDesk,2019),而近來Twitter在本港的使用由6月到11月急升一倍,上升趨勢反映網民使用社交媒體習慣及動機有所轉變。(StatCounter,2019)。         社交媒體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那麼社交媒體與現實有什麼聯繫?相關數據表明了什麼?今時今日,網絡本來就已徹頭徹尾地融入生活了。不是嗎?試看看11月Google的熱門搜尋:教育局、鄧炳強、蒙面法、六合彩結果,現實與網上都在關注一樣的事情,與社會狀況同步。         社交媒體的設計初衷本是維繫人際關係,因其無遠弗屆之便,不同聲音能夠得以交流。自今年6月以來,香港歌舞昇平的時代結束,香港人也無法不面對社會動蕩的現實。香港人使用社交媒體習慣的改變,過往積極分享日常生活,活躍討論各娛樂話題的人,都因為社交媒體彌漫憤怒與不安的氣氛,大家小心翼翼使用社交平台,甚至不敢分享社會運動以外的主題,擔心遭人話柄,構成政治冷感的「網絡形象」,給他人活在「平行時空」的感覺。         網絡紅人「Ming仔」最近就發生平行時間事件,「Ming仔」過往頻頻在網上評論時事,曾就國民教育事件、佔領運動、英國脫歐事件發表youtube 評論,關心時事的「網絡形象」,深入粉絲心中。然而,最近在香港當前發生社會運動卻選擇沉默多時,直至發表與過去立場相反的言論,猶如「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期後,他早前於社交平台上載了一張$100,001的捐款圖片,被網民指摘是示意「帛金」,頓時成為網民眾矢之的。他的網絡形象「破產」,並遭到大量粉絲「停止追蹤」他的社交頻道或專頁。這意味著個人的網絡形象與其網絡言行有莫大關係。         你的抉擇會決定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You are what you choose to be today. Not what you’ve chosen to be before.」(Wayne Dyer)。社交媒體本屬中性的工具,但其影響在近期本港社會狀況下更顯突出,不但影響大家使用媒體的習慣,更因不同意見而影響人際關係。面對虛擬和現實世界之間模糊不清的界限,我們該如何抉擇,管理自己的網絡形象? ■ 媒體素養         網絡形象是指我們在網絡上的形象,透過自我描述、網絡言論、網絡事件及網民互動所造成。當中自我描述指用戶主動公開的資料,包括匿稱、頭像、封面照、簡介等。網絡言論指用戶網絡上的發言,包括討論區、社交媒體、分享及轉載等。網絡活動指用戶曾與的網絡活動,例如製作短片、讚好、與誰結為好友等,因留下網絡足印及紀錄,網民易於跟蹤及收集用於分析用戶的喜好及形象。網民互動指網民的留言及相互的對答,尤其公開的對話,讓網民可以看到當事人的待人接物。以上的資訊會予人特定的觀感,網民以此評價用戶的性格及為人,是為網絡形象。         雖然只要有參與網絡就會有自己的網絡形象,形象的形成不可避免,但可以透過檢視及預覽自己公開的資料,來創造自己理想的形象。第一,檢視自己的社交媒體首頁,可以遵從自我描述、網絡言論、網絡事件及網民互動四部分逐一查看,然後再問自己當中帶出甚麼網絡的形象,反思與自己所期望的是否吻合。遇到不合或不適當的內容,可以適量隱藏或刪除。第二,檢視自己在網絡上主動或被動所公開的資訊。透過在搜索引擎輸入自己的姓名或電郵等,查看搜索結果是否與自己的期望相同,同樣如遇上不願意公開的資料,可以通知網站管理員或負責人將相關的信息刪去。         兩個方法均是檢視以往的資料,為保持理想的形象,我們更需要關注未來每一次的網絡活動及言論。在任何網絡言行前,先評估三大方面,包括真確性、影響性及是否與理想形象配合,最後緊記預覽發言,清楚檢查後才確認發放到公開場合。真確性方面,拒絕製造假資訊,發言前為內容求證,確認可信才公開發佈,以免製造資訊垃圾或誤導他。影響性方面,思考發佈內容會否令他人的信譽、利益或情緒受損。再評估社會現況及所在平台的網絡文化,預想可能造成的結果,評估當中的優劣,確認能夠承擔,才下發佈的決定。與理想形象配合方面,思考與自己想帶出的理想形象是否配合,以免令人無所適從。最後,利用預覽功能,代入受眾角度思考,確認與理想相符才發佈。 ■ 網絡詞彙 – 網絡形象         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基本上都在網上創造一個「我」,這個「我」由我們日常的網絡行為所建構而成,而其他網民從這個「我」所產生了的印象,就成為網絡形象。網絡形象是否真實? 是否可以代表「你」的性格、喜好、想法? 網絡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一般人或者對網絡形象不以為然,Rawvana的故事則告訴我們網絡形象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覷。         Rawvana是一位網絡紅人,在instagram上,這位西班牙裔嚴格素食主義者她有著一百三十萬位追蹤粉絲,數字比很多國際巨星還要高得多,成為不少素食人士的崇拜對象。Rawvana在網上自我描述為「嚴格素食主義者」,有著一個劇戲性的故事,她聲稱自己2013大病一場,在休養期間嘗試茹素,感受的純素的飲食,洗滌了她的心靈,從此,她開始戒煙戒酒,開始嚴格的素食生活,亦發表不少崇尚素食的網絡言論,於instagram寫下她的格言「素食拯救了的生命」。         Rawvana外表甜美,在instagram進行頻繁的網絡活動,經常上載與大量蔬果合照、心靈雞湯貼文、素食食譜、瑜珈運動影片,讓網民羨慕Rawvana的健康生活,美好的外表和身段更是令人夢寐以求。之後,在線上線下與網民互動,她建立了個人官方網站及應用程式,舉辦粉絲見面會大肆推廣自己研發的素食瘦身法,亦開始線上瑜伽課程,售賣「排毒素食餐單」,不少粉紅「課金」支持,為她帶來可觀的收入。         直到今年初,一個美食博客正在進行直播活動,他在餐廳內巧遇Rawvana,期間Rawvana試圖用手遮蓋餐盤內的食物,原來,Rawvana的餐盤內有竟然有大塊魚柳,這仿似向Rawvana粉絲投下一枚震撼彈,他們所相信的健康素食主義,全都是假象。及後,Rawvana解釋自己因為進行素食,令身體感到嚴重不適,甚至已兩年沒有經期,因此,為了健康原故,她兩個月前開始進行小量肉類。Rawvana的解釋令粉絲更為震驚,不少粉絲質問「為甚麼向我們推銷有損健康的餐單?」。Rawvana即時損失數以十萬計的粉絲,亦有不少人在她的instagram貼上「魚」的圖案留言,揶揄她為「偽素食者」。         Rawvana的故事讓我們知道「網絡形象」不單止讓其他人認識你,你甚至可以打造「網紅」形象,經營網絡事業,為你帶來經濟收入及對社會的影響力。不過,假如你的網絡形象與現實行為並不一致,會予人「表裡不一」的觀感,甚至讓其他人感覺到「被欺騙」,反而會損害你的社交生活、名聲及事業等等。總言之,我們要小心經營理想的網絡形象,否則,「形象」破產將會覆水難收。

私隱危機響警號 慎防起底先自保

私隱危機響警號 慎防起底先自保

■ 網絡現象         便利和個人化的網絡服務有賴用戶提供的個人資訊和過往的瀏覽記錄,可是你知道在享受簡單快捷的服務的同時,遺留了多少網絡足跡嗎?網絡足跡指用戶在使用網絡時留下的資料,包含了個人私隱、通訊記錄、喜好、留言、瀏覽記錄等。這些足跡有機會被搜尋、識別、複製、分享、偽冒,當中的個人資料更有機會被洩露,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困擾。         以常用的谷歌地圖為例,當用戶開啟定位功能,谷歌便會於後台系統實時記錄行蹤,好處是用戶可以便捷地獲取所在地區的資訊,及方便在日後隨時搜尋當日行蹤,但危機是個人行蹤洩露,可能引來不法之徒跟蹤或趁家中空無一人時搶掠,造成人身安全或財務受損的危機。         除行蹤外,外洩個人資料還可能導致個人身份被偽冒身份。於2018年初,有女事主因個人資料外洩,而遭他人冒認身份透過應用程式向銀行開立帳戶及借貸逾8萬,最後導致女事主需要承擔借貸、失去工作及遭親人責難。         網絡足跡除了有可能被不法之徒利用,更是用戶的網絡形象。例如招聘公司會查看求職者的個人社交媒體,以便篩選合適的員工。因此,妥善管理社交媒體的私隱設定和謹慎選擇該發佈的資訊,便與求職面試的表現同樣重要。         網絡足跡帶來最嚴重的危機應數「起底」。「起底」事件在香港時有所聞,今年年初,便曾經發生女教師「被起底」事件,因官員到小學參觀期間與教師及學生合照,其中一名女教師因樣貌及身材娟好,便被網民在網上搜尋、辨識及公開其資料,看似與網民同樂,實際上對當事人造成滋擾。根據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的數字,6月中至今接獲約多達2370宗投訴,可見「起底」現象有急劇上升趨勢。學習保護個人資料及慎防遺留網絡足跡,實為刻不容緩。 ■ 網絡詞彙 – 起底潮         「起底」又稱為「人肉搜尋」,意指網民透過搜尋器或匿名報料等方式,將目標人士的背景在社交媒體公開,部份網民甚至自發組成「起底組」,專門進行「起底」行為。「起底」對大家來說可能並不陌生,反修例事件觸發網上「起底潮」,更是史無前例。不同「被起底」人士的個人資料遍佈社交媒體,甚至進行檔案管理,為起底資料加上檔案編號,方便他人查閱。起底對象包括警員、官員、示威者、傳媒等。「被起底」的對象變得普遍化,「起底」的手法變得系統化,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黃繼兒更形容「起底」已經武器化。近日,高等法院頒下臨時禁制令禁止沒有得到當事人同意下披露警員及家屬個人資料,可見「起底潮」引起社會各方高度關注。面對「起底潮」,網民的私隱會受法律保障嗎?我們又應該如何保護個人私隱?         私隱專員曾表示,起底者可能觸犯《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私隱條例》)第64條的刑事罪行,披露未經資料使用者同意而取自其持有的某資料當事人的任何個人資料,意圖獲取財產得益或意圖導致當事人蒙受財產損失,導致當事人蒙受心理傷害,即屬犯法,最高刑罰是罰款港幣一百萬元及監禁五年。然而,該條於2013年4月生效至今,仍然未有人被定罪,反映執法上仍有一定難度。所以,我更需要做好個人資料保護措施。         在網絡世界,留下的蹤跡不少是個人資料。最常見是在社交媒體以公開形式發放相片及個人資料,如果這些網絡足跡被「起底組」利用,實在難以追究。想要避免「被起底」,便需要提升自我保護,從管理網絡足跡入手,避免公開過多個人資料。 ■ 媒體素養: 網絡「隱」身術 ── 多一份謹慎 多一份保障         網絡提供了我們多姿多彩的生活,但同時暗藏隱憂,尤其是網絡足跡中有不少重要或敏感的個人資料,假如這些資料外洩,被人刻意取用,有機會被侵犯個人私隱,像是被起底、廣告推銷、索取金錢、犯罪等。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們使用網絡都要保持謹慎。以下是有關保護網絡足跡的招式,一齊學習網絡隱身吧! 自我搜尋:了解網絡上關於你的資訊         透過搜尋引擎,搜尋自己的名字、電郵地址或用戶名稱,搜尋結果是正面的,負面的,還是中立的?他人可以通過這樣方式輕易取得你的資訊,你希望僱主可以看到所有關於你的資訊嗎? 啟用私隱設定:設置個人私隱及安全設定 首先是用戶的個人資料,可以將生日日期、工作、學歷及朋友名單等基本資料的私隱設定更改為「朋友」或「只限自己」。其次是管理帖子的分享對象,用戶可以將帖子限制只與朋友分享。而上載相片或帖子到Facebook或Instagram時,標註相關朋友有機會外洩彼此私隱,建議可隱藏被標註的內容。 另外,手機使用Facebook或Instagram App都有定位功能,如果不想被自動記錄自己的行蹤,記得要關閉並刪除GPS定位記錄。最後,要定期檢閱和調整有關社交平台的私隱設定。 謹慎發文:保護個人資料 你有在網上分享日常生活的習慣嗎?你揀選的照片或發佈的文字披露了哪些有關你的資訊?為免個人資料被利用,使用通訊軟件、社交平台、論壇等網絡活動時,我們應避免使用真實姓名、相同別名及相同電郵註冊所有社交媒體,同時切勿隨意披露以下重要的個人資料或私隱: 身份證號碼及完整的出生日期 住址、學校或工作地點 信用卡號碼及帳戶密碼 一旦上載到網上的資訊都會永久存在,任何你曾經發佈的帖子即使被刪除了,也會永久保留在網絡中。凡事多一點謹慎,便少一點資料外洩風險。 網絡道德:尊重他人私隱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都喜歡使用分享功能(Share)和標籤功能(Tag),和朋友進行互動。然而,若你看到朋友在網上分享了有關你不想公開的資料,例如你的醜陋相片,你會有何感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上載或分享別人的相片或資料前,應考慮是否透露了他們重要的個人資料,並應先得到他們的同意。同時,若要避免「起底」,我們不應以任何方式,包括:報料、瀏覽或轉發,參與「起底」行動。「起底者」可能亦要冒著被「反起底」的危險,網民應該互相尊重私隱,維護安全的網絡環境。         總括而言,保護我們的網絡足跡,等同於保護自己的身份。在大數據時代下,我們的網絡行為會留下各式各樣的網絡足跡,我們應要小心注意網絡安全,採取適當的措施去保障自己在網絡上的個人資料,注意一言一行以保障個人和他人的私隱。作為明智的網民,我們做任何網絡活動都要保持著謹慎的態度,時刻謹記網絡隱身的方法。  

不看你絕對後悔:Fact Check背後的「真相」

不看你絕對後悔:Fact Check背後的「真相」

由六月引發《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修訂)條例草案》(逃犯條例)修例風波以來,網上不但充斥假消息,連具有公信力的新聞機構亦有「炒車」的情況,很多人被所謂的「真消息」蒙蔽。網絡消息層出不窮,以下是網絡上見到的標題: 可靠消息: 日本政府承認112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 已fact check最快8月4宣布解放軍駐港實施戒嚴 <堅料>請廣傳,係暴徒用鐳射槍射裂咗條路軌,搞到黨鐵出軌 不妨思考一下,究竟以上消息有何證據?此消息的資料來源可信嗎?對於網民散佈聲稱「已證實消息」的做法,不管內容孰真孰假,事件也反映我們需要更小心處理聲稱已「Fact Check」的消息了。 「Fact Check」指核實消息的真確性,然而近期「Fact Check」字眼時常被濫用。即使網民在傳遞訊息前後加上「堅料」、「證實」、「第一手」、「已FC」等字眼,卻並不代表真的已經核實內容。事實上,許多網民因個人價值觀影響,容易先入為主地詮釋未經核實的消息,把傳聞信以為真轉發出去,以致假消息在社會廣泛流傳。例如網上流傳一些「有人手持紙幣」的相片,有些人就會很快跳到「收錢參與某些活動」的結論。然而,單憑一張相片並不能瞭解事件前因後果,有人拿著錢並不能證明他是派錢或收錢,亦不能說明錢的用途。另外,曾有網民轉載社交網絡截圖,聲稱「已FC」有一名青年表示自己參與反修例遊行獲得2,000元酬勞,對白內文看似言之鑿鑿,但卻未經核實,我們一旦放棄求真而誤傳虛假消息,則會以訛傳訛,令謠言滿天飛。 紐約大學研究網際網路的克雷‧薛基(Clay Shirky) 教授指出「It’s not information overload. It’s filter failure.」(資訊泛濫的問題不是資訊愈來愈多,而是我們處理資訊的能力薄弱。) 這說話描述現今香港的情況甚為貼切。這些日子,面對網上眾多的假消息,我們殷切追求真相,比以往花更多時間去核實消息,盡量去追尋各種線索,抽絲剝繭,找出事件真相。然而,在「後真相」時代下,人們選擇相信的真相可能不止一個?我們應如何辨別資訊真偽呢? 媒體素養:Fact Check 心法及實用四式 查證資訊的方法有很多,現集各家之大成,演化成為最易明實用的Fact Check心法及實用四式,讓大眾可對抗虛假或失實的資訊。 心法:凡事存疑 抱懷疑及警惕態度去面對網絡資訊,要知道每個報道或述事的手法都有其角度,尤其是面對令人驚訝或氣憤的消息,內心會想快速與人分享。在這時,就應該先深呼吸一下,冷靜下來,去嘗試分析報道所帶出的意思及其動機,更可運用以下四式,一探資訊的虛實。 第一式:內容分類 網絡上有多種資訊,均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應先「分類後分辨」。 一)朋友或群組傳來的訊息:面對這類訊息,要心存疑問。因為這類資訊多數屬口耳相傳,而且附有個人意見及見解,所以難以追尋出處,辨別真偽,若是盲目相信會導致看不到事實真相。 二)即興新聞:媒體會轉述嘉賓在清談或訪問等直播節目中的意見作為即時新聞,直接推送給大眾,令受眾誤以為這是事實真相。但由於現場難以即時查核,市民大眾應有意識知道內容未經證實,懂得分辨內容只屬嘉賓意見,並不代表事實的全部。 三)網絡直播:現時貌似直接轉播,不添加旁述,好像能讓觀眾以第一身角度得知現場實況。但退一步想,直播其實只傳遞了部分的資訊,是碎片化的真像,觀眾只可以看到拍攝者所帶出的視角,而影像外的事件則無從得知,拍攝者則可透過選擇拍甚麼、不拍甚麼影響觀眾的看法。 第二式:查找來源 事出必有因,習慣主動查找資訊來源。有公信力的主流媒體會較為可信,因為有完整的內部監察及查核機制,如事實出錯會受警告,因此述說事實時,內容不會太過分扭曲。另外,面對網媒、網上流傳、官方言論等,大眾應保持理性思考及分析,分辨內容是事實或立場,是新聞或評論,弄清誰是消息發出者及其背後目的。 應用到生活當中,面對朋友傳來的訊息,如沒有註明出處,應主動查詢來源,知己知彼。面對圖片時則可以運用「圖片搜尋」以圖搜圖,查找圖片的來源。 第三式:追尋證據 凡事不應單靠來源可信度作決定,而應以事實證據作分辨。例如搜集多個視角呈現的畫面、事件前文後理、當時的影像及圖片等多重面向,才能比較接近事實真相。 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朋友講」、「唔會錯啦」、「個個都知」、「在場人士消息」等都是沒有實質證據時的推搪之辭,要小心警惕。 第四式:考慮其他可能性 同一件事有多個描述的角度,亦可能有許多背後的理由。面對牽動情緒的事件,不要立即相信直覺,而要注意還有否其他可能性,避免掉進謊言的陷阱。 總括而言,我們應培養對資訊存疑的態度,主動分析內容、追尋資訊來源和證據及作多角度思考。如果對資訊存疑,就不要轉發或作出回應。堅拒成為假新聞、偽資訊、失實資料的幫兇,是在資訊紛亂的時代自處的必備技能。 網絡詞彙 – 後真相時代 從前,我們認為「事實勝於雄辯」,於「後真相時代」的今天,「雄辯勝於事實」。甚麼是「後真相時代」? 2016 年post-truth 後真相被《牛津英語詞典》選為2016年的年度詞彙,被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讓我引用一個經典的例子解釋甚麼是「後真相」,在2016年英國正在進行脫歐公投,當時脫歐派在宣傳英國脫歐期間曾作出這樣的承諾:「一旦脫歐,每週可省下3.5億英鎊,用於英國的國民保健服務」,然而,跟隨英國統計局的公告,這數字並不準確。不過,這段資訊已經在社交媒體上瘋傳,事實上,脫歐陣營更利用大數據分析,針對性地向目標選民落廣告,讓目標選民在社交媒體看到這段資訊,令他們認為社會輿論傾向脫歐,影響了不少選民的投票意向。公投數天後,脫歐派修正這個承諾為「一個願望」,而英國公投結果為脫歐,相信最終大家都知道。 假消息、假新聞並不是2016才出現,為甚麼現在才惹人關注,對社會有巨大的影響呢? 真正的原因不在於新聞造假,而在於舊有的媒體喪失新聞的壟斷,而它們定義什麼是新聞、什麼不是新聞的能力也受到了侵蝕。大眾媒體再不能被傳統企業壟斷,每人都可以是新聞製作者,可以對公眾發表評論,製造新聞的門檻又大幅降低。新聞製作者只鎖要定自己的目標受眾,對他們「雄辯」滔滔,投其所好,就能製作出受眾願意相信的「事實」。 今時今日,究竟「後真相現象」如何影響香港呢?在曠日持久的反修例風波下, 社交平台湧現大量似是而非的消息。Facebook 於9月初表示,「Fact Check」機制將涵蓋香港區,涉嫌造謠的消息,將會交由法新社的資深記者團隊查證(fact check),倘證實造假,Facebook會「減派推送」,令假消息將絕跡於用戶的動態消息(News Feed),重複刊載假消息的專頁,則會被撤銷其營運新聞專頁權限,禁止該專頁落廣告等。造謠者以群組、專頁及個人帳號於社交媒體發放失實消息,企圖製造「後真相現象」,例如「十大縱火爆炸商場」、「示威者擲雜物 導致港鐵列車出軌」等等,均企圖牽動受眾情緒,令他們相信「假消息」。條例風波至今,Facebook已移除了7個專頁、3個群組和5個賬號,這些賬號被指涉及散播關於香港的假新聞,其中有專頁有近1萬5000名粉絲,這些粉絲或已相信假消息為「真相」。 根據《後真相時代》一書中,指出事實陳述從來就有許多面相,因此我們要怎樣去排除誤導、意見及立場,選擇最值得相信的真相。書中提供了「誤導真相檢核表」,是一項檢視網上新聞的有效工具,讓我們在今天的混亂資訊旋渦中,捉緊事實真相。 我看到的這段敘述是真的嗎? 它會改變我對事物的看法嗎? 它可能影響我的行為嗎? 提出這敘述的人有沒有意圖?這段敘述能幫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的嗎? 他們有可能省略掉某些事實嗎? 他們提出的證據可靠嗎? 同樣的事實或數據,可能用其他方式來表述嗎?若換個方式,意義會不會改變? 這段敘述的立論根據,有道德、金錢價值的主觀判斷嗎?    

【好文共賞】Fact Check 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思考方式

【好文共賞】Fact Check 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思考方式

Fact Check 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思考方式 元朗襲擊事件前後,流言滿天飛,有的不幸成真(西鐵站襲擊市民),有的集體炒車(孕婦受傷),有的依然無從證實(黑幫阿嫂受波及)。 過去兩個月,整場修例風波產生了前所未見的海量資訊,比起 2014 年佔領運動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面對各類真真假假的文字、圖片,許多抗爭者早已清楚 fake news 的破壞力,fact check 一詞經常出現在連登、Facebook 的討論之中。然而,很多人卻是知其詞而不知其義,令 fact check 一字淪為口號,假消息卻繼續蔓延。 最常見的,莫過於貼出一段 whatsapp 轉發訊息的截圖,然後加上一句「已 fact check」,就當成事實四處通報。要知 fact check 背後,是客觀求證的精神。如果真的「已 fact check」,就應連同證據一起發佈。聲稱是警察心聲,就要先證明警員身份;說商場收舖落閘,就要提供照片佐證。只拋出一句「已 fact check」,其實和「信我就得唔好問咁多」毫無分別。 當然,甚麼證據可信,甚麼不可信,亦非黑白分明。有片有相,有時也可令人誤會。與此同時,強力部門步步進迫,也很擅長隱藏足跡,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輕易找到證據。我們能夠做的,是在思想上裝備自己,減低誤信流言的機會: 首先,我們必須學會追溯自己的思考過程。就拿孕婦事件為例,筆者在事發當晚也信了,但一晚過後,冷靜下來細想,卻發覺自己對此事的認知,只是來自幾張網上圖片,既未見到傳媒確認傷者身份,Facebook 上許多轉發的朋友之中,也無人身在現場。其他後續消息,甚麼醫護流出的 whatsapp 截圖等等,更是全無根據,一開始就不應接受。 認清決策流程,便可逐步求證。再度細看照片,才發覺該女士腹部的隆起並不明顯。追本溯源,乃是因為事主手掩小腹,腳部曲起,配以白裙上的陰影,才出現了大肚的「視覺效果」。加上先入為主的心態,筆者便相信了其「孕婦」描述。 見到資料中的疑點,就該尋求其他證據。事發之後,有沒有媒體查探到事主身份?(明報後來找到了。)有沒有事發時的影片,可以從事主的舉止確認其孕婦身份?最低限度,有沒有聲稱在場人士的進一步描述? 筆者找到了這段影片,然而,片段所提供的資料依然不夠明確――事主行動甚為緩慢,可以理解為懷孕所致,但亦未見有特別護著腹部,不似是孕婦遇襲時的反應。在沒有進一步證據的情況下,筆者只能將之歸類為「未能證實」。直至看到明報的報道,才證實為假消息。雖然筆者未有主動轉發此消息,但仍和討論過的朋友分享了該編報道,阻止假消息進一步擴散。 在求真精神中,最重要的其實是承認錯誤的勇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永不犯錯,但面對如此多的資訊,邏輯思維偶爾鬆懈亦很平常。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成為發放流言的幫兇。你不可能找到每一個轉發信息的市民,但至少可以修正自己造成的錯誤。我們更要認清思考過程中的弱點,不時警剔自己,防止重覆犯錯。 兩個月來的事態發展,令許多人身心俱疲。對每一件事情抽絲剝繭是很累人的事,但沒了事實的基礎,社會永遠不能復和。因此在守護制度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守護真相。   作者 : 顧秋田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轉貼 原文連結 : https://www.facebook.com/koochautin/

陷「劇透」恐慌 怕「錯失」心態掀搶票潮

陷「劇透」恐慌 怕「錯失」心態掀搶票潮

大批戲迷期待已久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在2019年4月上映,除了不少人因害怕「被遺忘」而掀起追看熱潮,還帶來席捲全球的「劇透」、「爆雷」(即有人預先透露劇情)恐慌。未觀看該電影的網民為了「自我保護」各出奇招:有人提早發帖公告天下,表示捍衛自己的「不知情權」,謝絕一切可能劇透的消息;有人一早警告親朋好友絕不能透露半點劇情,否則絕交;更有人在入場前幾天一直暫停瀏覽互聯網。 ■現象分析 戲迷怕「爆雷」 劇透濫用自由 劇透者為什麼要設下「地雷」呢?劇透者的心態可粗略分為3種,包括熱愛交流、刷存在感或存心破壞。熱愛交流者在看戲後,心中有多種想法,急不及待與人交流評論,互聯網及社交媒體正好讓他們與全球的電影及劇集愛好者討論。刷存在感的人劇透目的是告知天下他們也有參與這場盛事,生怕被遺忘。這是「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的心理作祟,網上劇透可公開表示他們有同樣的經驗,藉此與其他人保持社交聯繫。 至於存心破壞者,惡意散播重點劇情,破壞其他人看戲的樂趣,是以別人的崩潰與失望為樂,也有人以劇透作為報復手段。在外國,網民支付小量金錢,便有網絡公司將重點劇情在匿名及沒有預告的情况下,發送到指定對象的手機,藉此破壞對方看戲的興致。 隨意劇透不負責任 無論原因為何,胡亂劇透者均對其他網絡使用者帶來不快。對網民而言,劇透者漠視他人警告,隨意劇透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為了一己私慾,罔顧對其他網民帶來的傷害。對創作者而言,劇透是沉重打擊,降低觀眾入戲院看電影的意欲、影響門票收益,創作者不能收回應得報酬,甚至打擊電影行業的發展。 ■網絡詞彙 「錯失恐懼症」 全球出現英雄電影搶票潮,全因大家都想快人一步,避免爆雷。為何人們渴望收看這齣英雄電影的結局篇呢?為何人們為這部電影願意花時間、金錢及精力呢?當然,英雄電影的潮流與宣傳及營銷策略有關,但人們搶票、搶看及搶先「打卡」的行為,反映大家可能有「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 作家麥吉尼斯:患得患失產生焦慮 「錯失恐懼症」由作家麥吉尼斯(Patrick J. McGinnis)提出,指因患得患失而產生的持續焦慮。處於FOMO狀態的人總覺得錯過了別人經歷過的有意義事情,並希望能有同樣的經驗,藉此與其他人保持社交聯繫。 社交媒體的出現觸發FOMO現象,人們由以往見面時得知他人的動向,變為無時無刻可得知他人的日常生活,容易與別人比較,產生羨慕、嫉妒、遺憾等情緒。英雄電影的廣告、電影預告、媒體報道、網友的戲票、帖文等網上資訊,都促使人們感到人人都會看這部電影,不看就好像錯失了什麼,更不能「被劇透」。事後,不少人會在網上發帖配以戲票照片,以示看過;未看戲的人,又會覺得錯過了是遺憾,更恐防與他人失去共同話題,FOMO就像漣漪般在社交媒體迅速擴散。 閱後即焚更催逼人頻上社交網 近年,社交媒體紛紛推出限時動態(story),網上帖文會閱後即焚或在限時後刪除,標榜減少網上足印,提升網絡私隱保障。其實,從中可見社交媒體利用人們FOMO的心理。限時動態的帖文一般24小時後就會消失,用戶為免錯過朋友的動態資訊,便不時查閱應用程式,其最終目的當然是建立用戶頻繁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提升活躍用戶數目,從而獲得廣告利潤。 源於與人比較心態 如何避免處於FOMO狀態呢?FOMO源於與人比較的心態,希望活得如別人般精彩。然而,精彩由誰定義?是網友或社交平台嗎?當人們每日刷新社交媒體頁面時,曾否反思個人的生活目標是否真心所求,還是受到羊群心理影響?大家要懂得不隨波逐流,按自己的步伐及方式,活出專屬的精彩人生。 ■媒體素養 「生產型消費者」必備質素 踏入21世紀,電腦及數碼技術普及,以社交媒體、影音平台、智能手機為基礎的資訊傳播日益增加。媒體內容不但可輕易擷取、尋找、儲存,而且人人都可以利用網上平台創作、發布消息、交流情報、傳遞思想。換言之,人們已經從被動接收資訊的受眾,變成兼具接收、傳遞、使用、創作資訊能力的資訊製作者和接收者,又稱「生產型消費者(prosumer,由producer(生產者)和consumer(消費者)結合而成)」。 網絡力量無遠弗屆,影響着現實社會的資訊交流、運作模式及生活體驗。因此,作為新媒體使用者,大家必須增進新媒體素養,成為有道德、負責任、有智慧的人。 (1) 同理關愛:從他人角度出發 在網絡上發表個人意見及創作,看似無傷大雅,但可能會傷害自己及別人。如上文提及的劇透恐慌,有人看完電影立刻在網上討論情節,甚至利用某網站的服務,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內容以匿名方式發送給指定對象,令對方被迫知道劇情。此行為十分缺德,大家在網上發表回應或發布資訊時,必須謹慎評估言行的影響,抱持同理心使用網絡平台,例如在標題加入「慎入」、「全劇透」等字眼提醒網友。凡事多想一步,共同營造美好的網絡世界。 (2) 言論責任:顧及後果 早前南極發生了一宗有關劇透的企圖謀殺案,遇襲者因多次透露對方未讀完的書籍故事結局而招來橫禍,胸口被刺中,幸無生命危險。由此可見,禍從口出的道理放諸四海皆準,網上世界亦然。口沒遮攔,在網上發表不得體及傷人傷己的言語,或對別人造成嚴重的影響和傷害。 同時,在網上討論區出言不遜,如侮辱、誹謗、詆譭他人,都是不恰當的。2019年4月有人在社交平台群組公審一名青年「扮失明」,指控他可使用智能手機、企圖插隊、靠近排隊的女士。但原來該男子是全失明人士,當時是以智能手機的輔助功能,掌握巴士班次,卻被誤解為存心欺詐。所以若大家未能肯定言論是否恰當,還是保持緘默較好。 (3) 尊重創意:保護知識產權 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掀起了網絡創作熱潮,當中不乏新穎破格、娛樂性豐富的作品。這些網絡作品的創作者逐漸累積知名度並獲得名聲,衍生不少網絡紅人。然而,創作講求靈感發揮,加上網絡文化講求速度,若不持續推出新創作,難免會被淘汰。為滿足廣大網民,網絡創作中不乏二次創作,把原作修飾、改編,變成另一更有趣味的作品,例如YouTube上便有大量「幾分鐘帶你看完某電影」的影片,頗受歡迎。雖然這些短片能讓觀眾快速了解電影劇情,但當中大量使用有版權爭議的電影畫面,是抄襲還是二次創作,值得商榷。保護知識產權才能確保人們可以盡情發揮創意,令網絡創作百花齊放。

的士上影片遭公開 司機或違反《私隱條例》

的士上影片遭公開 司機或違反《私隱條例》

藝人在車廂內有親密舉動的影片曝光,被揭出軌醜聞。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表示,的士屬半私人空間,若將片段用於收集資料目的以外的用途,或違反《私隱條例》,違法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5萬元和監禁兩年。如當事人因此而蒙受損失,包括情感傷害,可根據《私隱條例》向相關的資料使用者申索,以彌補損失。 近兩年多以來,該署共收到16宗與的士攝錄相關的查詢。  的士有攝錄 司機需貼告示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表示,的士屬半私人空間,有別於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故的士車廂內所攝錄的影像必須遵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規定及其六項資料保障原則。包括以合法和公平的方式收集個人資料,須以切實可行方式告知乘客,已啟動閉路電視的攝錄功能,如在車廂當眼位置張貼顯眼的告示提醒。 網上公開片段屬侵犯私隱 除非已得到乘客自願和明確同意,否則收集所得的資料只限用於收集時述明或相關目的(如作保安之用)。若有關資料用於其他用途,如於互聯網披露等,本質上已屬侵犯乘客個人資料私隱,有可能違反《私隱條例》下的資料收集及使用原則,私隱專員可發執行通知,指令資料使用者採取補救措施,以糾正及防止違規情況。若不遵守執行通知即屬犯罪,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5萬元和監禁2年。如罪行持續,可處每日罰款1,000元。  近兩年共接獲16宗的士攝錄查詢 此外,若有人認為其個人資料私隱受侵犯而蒙受損失,包括情感傷害,可根據《私隱條例》向相關的資料使用者申索,以彌補損失。由2017年1月1日至今,公署曾接獲共16宗與的士攝錄相關的查詢。 公署稱,任何人士如懷疑其個人資料私隱受到侵犯,而又能提供表面證據,可以向公署作出投訴,署方會按既定處理投訴政策就個案作出適當跟進,並嚴格遵從保密原則。 資料來源:香港01 小編的話: 藝人的感情生活引起全城關注,然而,事件引發的個人資料私隱議題,其實亦很切身的問題,更值得我們認識及討論。今時今日,攝錄鏡頭可謂無處不在,私家車、店舖、甚至車站設有保安鏡頭,將你我的生活行蹤詳細記錄。假如,你的個人資料並非因為保安理由而披露或使用,根據私隱專員公署的說法,收集資料的一方有機會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私隱專員可發出「執行通知」,指令違反的人士採取補救措施,若不遵守執行通知才會屬於刑事罪行,受害人亦可提出民事索償。新媒體世代,我們不單要懂得運用資訊科技,更需要懂得自己保護、維護權益。  

直播盛世 即時就是一切?

直播盛世 即時就是一切?

■現象分析 「網絡直播」一詞相信你和我都不會陌生,因為網絡直播躍升成為未來的主要網絡活動,有賴智慧手機及4G網絡的普及,網民可以隨時以手機觀看即時影音,大大加速了網絡直播的發展,包括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直播自己的生活與朋友分享、觀看直播主獻歌獻技、打賞直播主等均是參與直播的方式。截至2018年6月,中國內地的網絡直播市場規模已達400億,用戶人數已達4.5億,佔中國人口三分一之多,用戶群主要以35歲或以下為主。由此可見,網絡直播文化已深入年青網民的生活。 網絡直播的盛行與其「即時性」及「互動性」息息相關,令觀眾逐步上癮,難以自拔,造成網絡直播的巨大需求。「即時性」馬上滿足觀眾的求知慾,每次即時的內容及獨性的內容,使觀眾不能錯過每次直播,慢慢養成觀看習慣。「互動性」使直播主與觀眾交流的真實感提升,直播主根據觀眾的需求做出回應,其內容由觀眾與直播主的互動創作,產生獨特性和專屬感。 一方面是網民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直播主希望吸引他人關注及從打賞中獲益,將會推陳出新,製造引起話題的內容。在直播主及觀眾的互相供求下,直播主正中了普普藝術教父Andy Warhol的預言–「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鐘(In the future, everybody will be world famous for 15 minutes)」,然而舉世可見的15分鐘,足夠讓人作善事獲得讚賞,亦足夠讓人陷入隱藏的危機,遺下難以磨滅的惡名。 危機一:嘩眾取寵 直播主為求打賞、觀看率及受歡迎的虛榮,甚至以身犯險,不惜傷害自己或違法的行為製造內容及話題性,以吸引觀眾。嘩眾取寵的內容甚為猖獗,包括死亡直播、吸毒直播、犯罪過程直播等。此等違法內容不單損害當事人的聲譽,更可令直播主及助手背負刑責。以四川一名28歲的男子為例,今年二月他為了衝人氣,竟然亳無安全裝備下直播跳河,最終不幸溺斃。直播主賠上性命,助手則因為事件而要賠償金錢。 危機二:即時播出,難以監管 「即時性」為直播的一大特色,聲音、畫面內容均實時直播到世界各地,媒體平台難以監控。以紐西蘭三月發生的嚴重槍擊事件為例,槍手在臉書直播犯案過程長達17分鐘,使其信奉的極端思想在網絡上散播。雖然臉書在警方的要求下刪除槍手的帳戶及視頻,但其視頻內容己被多方複製,在網絡上持續流傳,此舉令思想廣泛散播。 危機三:習慣以消費換關係 不少用戶在觀看直播時,會給主播送虛擬禮物,以搏取對方歡心及關注。長時間會令人習慣以消費換取關係,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淪為可供買賣的商品。以山東19歲少年為例,他假扮公司總裁,五日內花光父母21萬元儲蓄打賞予女主播,只為與其維持「戀人關係」。由此可見,打賞文化破壞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價值觀,誤以為金錢可以購買感情。 ■網絡詞彙 : 網紅經濟 網絡生活上,我們總會看過不少「網紅」,在香港則稱為關鍵意見領導者(KOL),有打機的、有化妝的、有開箱的等等。為甚麼網絡有這麼多「紅人」,「網紅」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取得網民的歡迎與擁護呢? 「網紅」的誕生源自youtube分成計劃,2007年YouTube推出影片廣告分成計畫:「百分之四十五的收入歸YouTube平台所有,百分之五十五的收入歸視頻內容創作者。」此舉大大激發了網路內容製造者的熱情,「網紅」開始大量出現。初期,網紅是透過經營社交媒體頻道和專頁,以創意和才藝吸引觀眾,與短片平台分成廣告收入。受歡迎的「網紅」凝聚大量「粉絲」,而更具驚人的吸金能力,以瑞典藉「網紅」PewDiePie為例,他製作拍攝遊戲遊玩影片與評論影片的頻道,訂閱數高達8千9百萬,是Youtube 最高訂閱數的頻道。根據福布斯的資料,2017 年PewDiePie的收入1200萬美元。「網紅」吸引用戶注意,把粉絲變消費者,透過打賞、廣告及銷售產品而取得收入。「網紅」模式看似潛力無限,吸引不少人加入「網紅淘金熱」,結合培訓服務、廣告及電商形式「網紅經濟」。 「網紅經濟」是指在社交平台通過大量聚集社會關注度,形成龐大的粉絲,從而與製定營銷策略,並圍繞網紅衍生各種產品及服務,最終形成完整的網紅產業鏈條的一種新經濟模式。「網紅經濟」規模有多大?在中國,根據艾瑞諮詢與新浪微博在2018年聯合發布的《2018中國網紅經濟發展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5月,中國網紅粉絲總人數達到5.88億人,2018年網紅經濟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直播平台公司已多達300多間。無可否認,「網紅經濟」極具經濟效益,成為新經濟的重要部分,從中衍生出來的如直播程式、網紅訓練學院、廣告公司亦為社會帶來不少的就業機會,甚至成為中國青年理想的職業。 要成為火紅的「網紅」就要累積粉絲,網紅們都希望突圍而出,甚至走向極端。部分網紅透過直播方式,規避直播平台的內容監管,發放低俗、色情或淫褻等,發放價值觀偏差的訊息,藉以嘩眾取寵。2015年台灣的直播應用程式「17」,便因用家直播自慰、吸毒、性行為畫面的色情猥褻內容,被IOS及Andriod強制下架。雖然,網紅現象為社會帶來龐大的經濟,但社會都期望網紅肩負道德責任,發放具建設性及正面的訊息,而我們作為內容消費者,則為有責任為網絡資訊把關,拒絕接收及檢舉不良訊息,阻止劣質網紅滋生,荼毒網民。 ■媒體素養:USER 四步看直播行為 隨著網絡直播的潮流興起,不少人更是將其視作一條名利雙收的捷徑。然而,隨着網絡直播競爭愈來愈大,要在云云直播中突圍而出、超群出眾,就要費煞思量,經一番努力了。但有些人為了吸引觀眾注意和獲得打賞,在直播中鋌而走險有人直播跳河喝酒傷害身體的行為,有人直播脫衣跳舞賣弄性感,有人直播分享吸毒後感覺,各出奇招,違反法律或勿視道德標準。網絡主播為吸引收視而傷害自己的事件比比皆是,因直播而死亡的新聞更時有聽聞,雖然引起社會大眾關注和批評,但繼續拍攝和觀看這類標其立異直播的人依然有增無減。同時,亦有一群人為了和主播建立關係而傾家蕩產。到底網絡直播是促進資訊交流,滿足網民娛樂和人際需求,或是譁眾取寵賺錢賺收視的渠道,還是造成傷害的武器呢?面對網絡直播的潮流,我們可以運用以下媒體素養USER四步,包括搜尋、辨識、分析及使用資訊。USER分別代表問(Understand)、查(Search)、估(Evaluate)及回(Respond),藉探究式的問題,三思而后行,反思參與或觀看網絡直播的行為。 USER 四步 了解 (Understand) 誰在做網絡直播? 其目的及所傳達的信念是甚麼? 為什麼直播如此盛行? 追查 (Search) 網絡主播分享的內容是什麼? 他的行為乎合法律及道德嗎? 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評估 (Evaluate) 觀看網絡直播對個人成長有什麼影響?可從人際關係、經濟能力方面分析。 回應 (Respond) 我對直播內容的看法是怎樣? 我該如何回應網絡直播的內容。 我可怎樣網絡平台去對社會有正面影響? 以近日的新西蘭網路直播槍擊案為例,運用媒體素養USER四步分析其直播行為。

正義使者齊「公審」 網絡傳言要小心

正義使者齊「公審」 網絡傳言要小心

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人人拿起手機拍照、錄影,更可隨時隨地上傳相片或影片到社交媒體、網上論壇。當遇到不公之事,不少人寧願偷偷拍下來,再以正義之名放到網上讓大眾審判,卻未必會作出如當面表達意見或調停等實際行動。最終,事情大多演變成網絡上的口誅筆伐,引致難以估算的迴響和後果。面對網絡公審,我們該如何面對?又如何做個有道德而負責任的網民? ■現象分析 這是網絡審判的時代 由於網絡的匿名特性,網民毋須表明真實身分便可暢所欲言,使人容易忽視道德操守和言論責任,肆無忌憚地發表見解,甚至惡意攻擊或對他人「起底」。網絡傳播速度快且廣,消息會被轉載及廣泛流傳,瞬間掀起熾熱的討論,紛紛聲討當事人。這些公審的行為,往往打着伸張正義的旗號,企圖借助群眾力量向當事人施壓或討回公道,以致更多人把自己認為不合理的事情放上網絡評論,形成「網絡公審」文化。 自以為伸張正義 形成網絡公審文化 網絡公審大多由生活瑣事引起,人們言行稍有差池,便可能成為公審對象。公審「殺傷力」可以非常大,甚至演變成網絡欺凌,侵犯被公審者的個人私隱,嚴重滋擾其日常生活,造成心理創傷及壓力。例如2018年內地四川省一名女子在游泳池疑遭兩名少年故意觸碰冒犯,其丈夫因而把少年的頭按入水中教訓,後來雙方衝突的影片經剪輯後被上載到網絡,影片不完全反映事實真相,令男女事主遭一眾網民攻擊、起底及公開其身分、工作地方等私隱,數日後,女事主疑不堪輿論壓力自殺。事件經媒體披露真相後,網絡焦點一轉,變成一面倒指摘及抨擊肇事男孩及其父母。從中可見網絡公審的可怕,也警惕大眾網絡言論的威力,究竟誰有權公開他人私隱?誰需要為此承擔責任?你會成為網絡欺凌的「幫兇」嗎? 不分青紅皂白 或成網絡欺凌「幫兇」 網絡公審猶如雙面刃,你若其身不正,即使企圖公審他人,也可能反被公審。2019年2月,有女乘客在facebook公審一名穿西裝的男士在輕鐵不讓座,結果反被不少網民公審,稱她「懶正義」、貶低他人抬高自己,更遭到起底。顯然,不少網上評論者只憑主觀喜惡和價值觀發言,沒有客觀而清晰的理據,若理據不足,有時反會遭到網民攻擊。 保持客觀理性 避免未審先判 網絡公審中的資料未必全面及真確,甚至有人蓄意誤導,另有所圖。2013年11月,一名母親在網上聲稱在九龍城被內地人問路後,其6個月大嬰兒就從嬰兒車不見了。網民對此感到氣憤,在網上公審、批評、怒斥內地人來港犯案。不少熱心網民,包括影視紅星,紛紛於網上轉載女嬰的相片及資料,希望早日尋回。豈料約10日後,警察拘捕女嬰母親,稱她發現女兒死亡後將屍體當垃圾棄置,再虛報女兒被拐帶。網絡公審充斥網民的主觀意見,缺乏客觀調查、確實證據及當事人的辯解,假如單憑公審者的片面之詞,未經審訊而斷定當事人「有罪」,並不公道。所以,要避免成為公審事件的幫兇,參與網上討論時應保持理性客觀,避免一時意氣,未審先判。 ■媒體素養 明辨真偽 三思後留言 網絡公審的支持者認為公審可以伸張正義,警誡行為不義的人,而且事情值得被大眾討論及關注,才會成為網絡公審事件,具有「警惕世人」的作用,提醒人們小心行事。反對者則認為公審濫用網絡平台,容易產生誤會,更會對當事人造成困擾,性質和後果與惡意欺凌無異。到底網絡是促進溝通交流的工具,還是攻擊及傷害別人的武器呢?關鍵就在你我的一念之間。 香港是言論自由的社會,我們珍視網上自由表達意見及討論的空間。正因如此,大家更應清楚了解個人言論的責任,在參與網絡公審前,不妨先思考下列問題: (1) Who——誰在網上發放這則公審消息及資料? (2) What——發帖者提供了什麼資料?是否真實、可靠及完整? (3) How——我對事件有怎樣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否理性及具同理心? (4) When——這是留言的適合時機嗎?我的留言會否對自己或當事人產生負面影響? 同時,希望大家在網上留言時能持守以下的價值觀,就事件客觀理性地討論,對事不對人,避免「跟車太貼」。 1. 明辨真偽 公審事件多由發帖者主觀角度出發,僅從標題已見其預設當事人「有罪」的立場,公審內容或只顯示事件的一部分,而非客觀事實的全部。故評論或轉發公審內容前,應先查證是否屬實,不要妄下判斷,分析其傳達的信息、意思和價值觀,再以理性及客觀的態度判斷資訊真偽。身為媒體使用者,大家應培養媒體素養,避免被虛假及不全面的資訊誤導,變成散播謠言的幫兇。 2. 同理關愛 在網上的留言或轉發看似微不足道,但嘗試設身處地從當事人的角度思考,便可知公審將對他帶來難以承受的後果,包括情緒困擾、進一步被「起底」、社交生活斷絕,甚至萌生輕生念頭。當他人因自己的輕率留言而受苦,理應感到後悔和內疚。因此,在網上討論及留言前,應仔細思考自己的言論會否損害他人的聲譽、利益及情緒等。 3. 謹慎負責 在避免傷害他人的同時,網民也應保護自己,例如注意網上言行及減少網絡足迹。在發表意見前,應深思自己的言行會否引起其他人的不滿,導致網上報復,自己則變成公審的受害者。因此,凡事要三思而行,逞一時之快或得不償失。 減少網絡足迹是有效預防被「起底」的方法之一,包括避免透露個人資料、避免使用相同的帳戶名稱註冊不同討論區、避免使用真實姓名註冊等。若要杜絕「起底」,除了妥善保管個人資料,更不應以任何方式參與「起底」,以保障所有網絡使用者的私隱。 最後,如果大家曾經參與評論或把網絡公審事件錯誤傳播開去,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向當事人真誠致歉及向相關人士澄清,以免謠言愈傳愈盛。 ■網絡詞彙 誰是「圖夫」?誰「炒車」? 網絡公審主要發生在社交媒體,網民並創出不少獨特的詞彙,以形容網絡公審的行為及角色,認識相關詞彙讓我們更容易理解網絡公審事件。 網路公審的資料未必真確及全面,甚至有人有意圖地濫用網絡公審,誤導網民批評、攻擊當事人,直至當事人澄清或有其他證據出現,證明公審內容並非事實,之前留言批評的網民便因「跟車太貼」而「炒車」。 跟車太貼原意指在道路上駕車時與前車距離太近,當前方急煞車時,容易撞車。網絡文化的「跟車太貼」,便是在網絡公審或討論時,網民對事件十分關注,緊貼事件進展,並迅速表態及回應,但往往未有了解足夠資訊,看清全盤事實。「炒車」則指網民判斷錯誤,可能先入為主而支持發帖者,待真相逐漸曝光,才發現發帖者的資訊有誤,立場偏頗,但自己已留言抨擊公審對象。 除了把親身經歷上載到網絡公審,有些網民會在社交媒體截圖,摘取其他用戶的帖文、圖片、留言,然後公審,網民俗稱他們為「圖夫」。當被公審者受到網民群起批評、攻擊、謾罵,通常會刪除帖文,避免網民繼續狙擊。圖夫一般會關注網上熱烈討論的事件,藉着截圖並上載到各個網絡平台,讓公審事件延續,無法平息。或許因為「圖夫」對當事人「咬住唔放」,網民便以「屠夫」的諧音形容他們,表達其行為咄咄逼人。

小心屏幕被操控 跳出「回音室效應」

小心屏幕被操控 跳出「回音室效應」

你有試過看Instagram(IG)限時動態看到無法自拔嗎?一打開IG,便可以欣賞朋友的動態,或令人在短時間內沉迷。限時動態的功能讓用戶可分享大量相片和影片,同時發揮創意製作自己的專屬短片,再加上文字、塗鴉工具和其他創意特效,令限時動態更生動有趣,美化效果甚至媲美攝影App(應用程式),用戶自娛之餘,還可與朋友分享成品。 ■現象分析 限時動態吸引用戶 無論是Instagram、YouTube、Facebook、WhatsApp或抖音,都推出限時動態功能,看準新世代的口味──「簡單、快捷、好玩」的娛樂需求,用戶既能創作專屬影片,也可用最短的時間瀏覽別人的影片,快速接收各種豐富的內容。 如今,每日有數以億計的人使用社交媒體和網絡影片平台。截至2018年底,IG每月約有10億活躍用戶,每日有超過1億張相片和短片上載;在蘋果App Store(程式商店)下載量連續3個季度位列首位的「抖音」,近期風靡全球,憑着大量15秒的短片吸引用戶追看,每月活躍用戶超過5億;YouTube每月登入用戶量達19億,每日觀看時數達10億,單在香港便有近70萬個頻道。 究竟這類社交媒體和影片平台為何能吸引龐大的用戶,每日長時間投入網絡世界?大家在IG上探索全球各地的帳號時,不難發現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愛的事物。當你觀看YouTube影片時,留意一下屏幕右邊「即將播放」和推薦影片的內容,都是YouTube因應你的喜好而推介的影片。在YouTube上「煲劇」,一集完結後下一集自動播放,或有劇集相關的周邊娛樂影片推薦,令你忍不住花更長時間觀看影片。 演算機制按喜好推薦內容 這一切都是刻意安排,是YouTube演算法的精密機制默默控制你的屏幕內容,它分析你的喜好興趣推薦內容,吸引你的眼球。 事實上,我們在YouTube觀看的內容都被其演算法左右,推薦影片預設為自動播放,目的就是吸引用戶停留更長時間,增加廣告收益。若你在YouTube上多看新聞議題,它會偏向提供觀點相似的影片,這或會強化用戶既有觀點,甚至影響其批判思考能力。 ■網絡詞彙 15秒心理學 隨着一段接一段的網上限時動態及短片的推送,不但屏幕內容被操控,連我們的觀看行為也被控制,全因網絡平台「別出心裁」的設計——運用15秒心理學在無形間令我們停不下來。 重複刺激大腦致「行為上癮」 短片應用程式抖音的用戶有類似的使用模式——打開程式、戴上耳機、觀看一段段的影片,待回過神來,才發現一至兩小時已經過去,卻不太記得看了什麼。 這正是15秒心理學的威力,透過小小的互動細節,重複刺激大腦中相同的區域,令多巴胺激增,導致「行為上癮」。 在短短的15秒內,應用程式的設計正符合著名心理學家亞當?阿爾特(Adam Alter)提出的行為上癮要素: 1. 不可預知的積極回饋 每次滑動智能裝置的屏幕後,出現的短片內容就是不可預測的回饋。你可能喜歡,或許不符期望,但每次15秒並不長,就算短片不討好都不會帶來過多的負面情緒。反而每次不知好壞的影片,會帶來間歇性的快感(又稱間歇性變量獎勵,intermittent variable rewards),讓人更期待下一段短片。 2. 即時感官刺激 應用程式預設自動播放,短片一段緊接一段,而且每段皆以全屏幕配上背景音樂播放,帶來迅速的視覺及聽覺刺激。你還來不及思考,短片已經結束,並緊接播放下一段。 3. 緊張感 通常15秒短片的配樂及故事情節並不完整,給人戛然而止的感覺。運用心理學的蔡氏效應(Zeigarnik effect)解釋,未完成的事令人印象深刻,更會帶來緊張感,使人不斷重複地做。 4. 強大的社會聯繫 影片平台的點讚或評論功能,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及互動。每次獲得「讚好」或留言,就是一次公開的稱讚,使上傳短片者及觀眾都得到滿足感,鼓勵下次重複行為。 回音室效應 除了觀看行為被左右,用戶觀看的內容也不是隨機發放,而是經過計算的。網絡平台會分析用戶的「網絡足印」,如搜尋紀錄、所在地區、活動紀錄等,經過演算法而提供觀點及性質相近的資訊,使意見類同的聲音不斷重複,令處於其中的用戶認為相關觀點就是事實的全部,朋友圈的讚好更進一步鞏固既有立場,最後導致用戶逐漸看不到相反的意見內容,使資訊接收流於片面。原理就似回音室般,發出聲音的人會收回相近的聲音,故該現象稱為「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 網絡足印影響推薦內容 網絡影片平台運用「推薦」(recommended)和「趨勢」(trending)功能,推送與用戶喜好相近的短片,讓用戶觀看及讚好,重複以上步驟可令演算法推送更準確的內容,而用戶接收的資訊就更趨單一。除非用戶主動搜索立場不同的資訊,否則難以接收其他角度的內容。 搜尋引擎如Google及社交媒體如Facebook,則運用演算法為用戶塑造獨一無二的個人頁面,好處是用戶可以快速找到相關資訊,可是搜尋結果也受「網絡足印」影響。 資訊單一易致錯判形勢 隨着互聯網普及,網絡平台已成為人們接收資訊的主要途徑之一,長期接收單一角度及經篩選的資訊,用戶會處於相對封閉的環境,誤以為自己的意見與主流觀點及事實相符,對事實缺乏全面的認知,或錯判形勢。 ■媒體素養 1. 認識演算 資訊自主 於新媒體時代,明白你的,不單是你自己。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指出「沒有意識但具備高度智慧的演算法,可能很快就會比我們更了解自己」。Facebook的廣告投其所好地出現在眼前,用戶的資訊選擇已經不由自主;網上購物平台亞馬遜無止境地推薦商品,不斷增強你的購物慾。不少科學家預言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對人類社會產生革命性的變化,機械人將學會人類思考模式,甚至為人類作決定。 2. 好習慣助重掌屏幕內容 現時演算法已經蒐集及追蹤我們的網絡足印,替你選擇資訊,繼而影響你的意見或行為。假如你仍然希望掌握屏幕上的內容,獨立思考,便須養成下列習慣: 3. 注意網絡足印 無論是搜尋資料、在社交媒體發帖或讚好、登入網上帳戶,都會留下網絡足印,當中包含重要的個人資料,如姓名、電郵地址、相片、帖文、短片等。不少網站會收集我們的個人資料、朋友清單、瀏覽及購物紀錄等作數據分析及商業用途。大家可以在社交媒體或網絡帳戶設定私隱保護,減少留下網絡足印,廣告或贊助內容便會減少出現。 4. 使用無痕瀏覽器 運用瀏覽器的無痕模式會開啟新的專用視窗,讓你在私密狀態下瀏覽網站,而且不會記錄造訪的網站,不會保存任何的歷史紀錄、cookie或密碼,可避免網站追蹤你的網絡足迹,廣告便不會如影隨形地跟着你。 多元化訂閱 演算法產生的「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讓用戶較多看到相近的意見,重複及強化其觀點,收窄思考的角度。要走出「回音室」,我們必須注意用多角度思考,網絡上閱讀要多元化,瀏覽及訂閱不同立場的內容。若大家在社交媒體追蹤不同持份者的專頁,演算法收集你的瀏覽紀錄後,便會推送不同立場的意見,讓你聽到「室外之音」,在充足及全面的資訊下獨立思考及客觀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