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 July | 2018 | 媒體素養教育網

印度湧現拐子佬謠言流竄27人被殺 WhatsApp受壓出招打擊假新聞

印度湧現拐子佬謠言流竄27人被殺 WhatsApp受壓出招打擊假新聞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如今每個人也可以是「秀才」。 科技發達讓消息傳播得更快更廣。人們每天只要打開WhatsApp便可以從不同群組接收到最新資訊,由天氣概況到政經新聞,全部一覽無遺。 這些「新聞」的真偽有時卻無從稽考。部分地方假新聞泛濫,惹來干預選舉之嫌。而在印度,假新聞甚至間接奪去人命,政府不得不正視問題,WhatsApp亦不能獨善其身。 WhatsApp成「連環殺人犯」 間接致27人死 自2017年5月起,印度各地陸續出現因WhatsApp謠言而引致市民無辜致死的事件。最近一宗事件周日(1日)發生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圖萊(Dhule)。事源當地居民最近10至15天在WhatsApp收到訊息,流傳附近地區會有綁匪出現,呼籲民眾格外留神。民眾對消息深信不疑,及後看到5名可疑人士,認為他們就是消息所指的「拐子佬」,於是聯群將他們活生生打死。 據《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統計,迄今已有13宗同類事件,合共造成27人死亡。當地警方指,民眾在社交媒體如WhatsApp上傳播虛假的圖片和短片,內容離不開有綁匪在附近出沒,並意圖綁架兒童變賣器官。民眾沒有考證消息真偽便信以為真,而WhatsApp因此亦間接成為「連環殺人犯」。 網絡愈見普及 危險愈來愈大 印度是WhatsApp最大的單一市場,每月有超過2億活躍用戶,當中更有數百萬人是首次接觸互聯網。隨智能手機和流動數據的成本下降,愈來愈多民眾可以成為網民,對偏遠地區的居民來說,網絡和社交媒體除了是通訊工具外,更加是獲取新聞和資訊的重要渠道。 惟問題亦隨之而來。偏遠地區資訊突然泛濫,民眾手機完全被「攻陷」,在無法分辨真偽的情況下,他們都會傾向相信所有消息。加上WhatsApp是個人通訊應用程式,對於來自親朋戚友的信息,民眾亦較少會抱有疑心。 科技分析員羅伊(Prasanto K Roy)估計,印度未來3年會有3億互聯網新用戶,而他們大多數的教育水平和社經地位較低,或不諳英語,會更依賴短片。短片剛巧是傳播假新聞的最佳工具,屆時情況恐怕會更差。 WhatsApp倡設標籤分辨轉載信息 面對沒完沒了的假新聞,各地政府相繼提出立法打擊,各科技公司包括Facebook和Twitter亦紛紛獻策希望解決問題。當WhatsApp成為「殺人幫兇」,政府亦不能坐以待斃。電子和資訊科技部門周二(3日)正式對WhatsApp發出警告,要求公司積極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公司須立即應用合適技術控制如此信息的傳播。」 WhatsApp初步回應指,會以雙管齊下的方式處理問題:一方面讓用戶掌握權制和資訊保護自身安全,另一方面會積極防止任何不當使用的行為。公司指,已經與當地機構合作,準備開展有關公共安全的長期宣傳計劃;並會與執法機關攜手向社區宣揚正當使用WhatsApp的方式。 至於實際措施,WhatsApp提出加入新的標籤功能。公司解釋,經WhatsApp轉載的信息會附有新增的標籤,用以分別轉載信息和原創信息。標籤可作為一項提示,提醒用戶轉載信息前要三思。惟公司未有表明功能正式推出的時間。 尚有何法杜絕假新聞? 一個小小標籤真的有用嗎?新聞網站MediaNama創辦人兼總編輯帕瓦(Nikhil Pahwa)認為,WhatsApp有更多實際方案可以考慮:「例如,所有信息均要視為私人信息。這代表用戶不可以複製或轉載信息。而所有轉載信息必須為公開,並為公開信息加上編碼方便追蹤。」帕瓦亦建議容許用戶標記可疑信息,甚或為首次使用WhatsApp的用戶加設教學短片,解釋平台運作方式。 羅伊卻指,問題必須從源頭着手。在印度,最大的假資訊傳播者其實是政黨。2018年5月,印度卡納塔克邦省議會選舉期間,印度國民大會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和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被指開設超過2萬個WhatsApp群組,當中充斥虛假、誹謗、中傷等內容,部分更影響選舉的公正性。要打擊印度國內假新聞廣傳,政黨作為源頭首先要停止發布它們。 資料來源:香港01 小編的話: 從文章可見,網絡假消息的影響力驚人。誠然,在網絡世界中,你和我都可以是新聞報導員及作者,發表自己的意見,創造新的資訊。但是網絡上充斥真真假假的資訊,當中可能含有偏見、欺詐、甚至捏造成份,而有圖及影片亦未必有真相。 面對著龐大的資訊垃圾,我們應該如何評估資訊的可信度,辨識資訊真偽﹖我們可借助以下四步曲分析資訊真偽。 四步曲: 問一問:我從甚麼人物、地方及何時接收到這個資訊? 查一查:誰是資訊的作者?到甚麼地方?作者的目的是甚麼? 估一估:為甚麼網民會「瘋傳」這個資訊?轉發或留言這個資訊,對自己、當事人及社會會帶來甚麼影響? 回一回:我會如何回應這個資訊?   大家一齊學習分析資訊真假,切勿淪為垃圾資訊的幫凶啊﹗

【狂碌IG依賴症】帳戶曾消失 曹震豪:平台脆弱 建立自己先最重要

【狂碌IG依賴症】帳戶曾消失 曹震豪:平台脆弱 建立自己先最重要

當碌手機成為日常,每個人都長年累月建立自己的社交媒體,帳戶一旦突然消失,會帶來怎樣的失落感? 消失的IG  早前,歌手曹震豪有12000 followers的instagram突然被hack繼而消失,在不斷發電郵到總公司和經朋友聯署後,帳戶在40天後重開。這段日子,曹震豪患得患失,他形容自己有「社交媒體依賴症」,平日透過instagram與fans互動,平台盛載了他每天的生活。當他不能發帖也收不到反應,如是突然感到「與他們失去聯絡」。當人們習慣用instagram看他的動態卻一下子搜尋不到,甚至就會有人問「這個人是否不做了?」。 在40日間,他有所反思,「是否社交平台有很多like和share就代表自己很成功?是否也代表這些成功就得到別人的認同?」一旦網絡身份消失掉,當下的自己又是誰呢?他打個比喻說,自己跟媽媽和弟弟去吃晚飯,他內心想着的,是那張照片還是那頓晚飯?那張照片僅是為了紀錄吃了一餐很難吃或很好吃的飯,還是別有目的? 他想了又想道,「其實最重要還是那個時刻,而不是為了放上網絡讓人知道」。建立了很長時間的平台可以如此脆弱,有什麼是不脆弱的?他給出這樣的答案,「為什麼會有人想聽我唱歌、為什麼他們會想和我接觸、甚至想聽我講無聊說話?」這些「為什麼」,是最真確的自己,這才是他最想建立的。 資料來源:香港01 小編的話: 瀏覽社交媒體已成大部份人的慣性動作。在社交平台上,你和我皆可放下現實生活的身份,重新塑造一個理想的形象,設計另一個自己:旅遊達人、幸福的人、開心的形象等。 有別於現實的面對面交流,在社交平台上,發佈的內容藉先進的網絡即時傳達,人們可以有即時的互動,即時收到很多like、follow、分享,得到很多人的認同,這就像多巴胺一樣令人快樂。然而,過量的多巴胺會損害大腦,過份的使用社交媒體亦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曹震豪的故事教我們反思自己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小編都去檢視自己使用社交網絡的態度喇﹗

玩強國微信被兜搭買咸片 15歲港男墮騙案陷阱

玩強國微信被兜搭買咸片 15歲港男墮騙案陷阱

網絡罪案及詐騙案件越見越多,受害和行騙都不乏青少年。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本年度共接觸236名高危或與科技罪案相關的青少年,當中60人曾行騙或受害。青協分析,行騙者多誤以為網絡世界無跡可尋便可而胡作非為,受害者則覺得損失輕微而望大事化小。 15歲的Jimmy去年在「微信」,遇上不明來歷人士邀請購買色情短片,每條片約20至30元。Jimmy被誘使買了3至4次短片,共逾百元人民幣,但發現每次片段只得幾秒,自覺受騙,已即刪除騙徒帳戶。但隨後續有不同陌生人聯絡再邀請購買色情短片。Jimmy最終暫停讓陌生人搜尋,才可制止騷擾。 16歲的阿偉則在「淘寶」看到心儀波鞋,實體店售價高達700多元,但網購價格僅是70元。他隨即網購波鞋,但收貨後發現品牌貨不對辦,才知被騙。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總結2017/18年度與科技罪案相關的60名青少年,較2016/2017年度的55人增加9%。當中最多個案涉「網上騙案」,共佔26人,較上年度大升37%;其次為「持不誠實意圖使用電腦」和「發佈兒童色情物品」,各涉13人;「裸聊勒索」亦涉8人,亦較去年增加33%。 中心處理的個案中,年齡最小只有14歲,當中有行騙和被騙,如放售遊戲帳戶期間被拖欠費用,亦有售賣貨品時收款後未有發貨。 青協青年工作幹事陳嘉善表示,不少受害青少年因涉及受騙金額不大,若涉援交、性等亦感尷尬,除不願與其他人提及,更不想報警或向志願機構求助,真實情況或較數據嚴重。 青協單位主任李少翠則建議青少年在網絡世界不要輕易信人,亦不應借錢與網友或進行金錢交易,並應從官方渠道購買,二即使被騙金額不多亦要報警處理,如有懷疑可尋求專業人士查詢。李又指,青少年勿心存僥倖以為網絡世界無跡可尋,也不應貪小便宜賺大錢,勿因羊群心理去從事非法活動。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陳文浩則提醒,家長可留意子女有否長期隱閉地上網,若有借子女使用信用卡,則要留意有否頻密或大額交易,並注意子女情緒,有需要時否尋求機構協助。隨著暑假臨近,他相信青少年在網絡活動會更頻密,呼籲青少年提高警覺,安全使用互聯網,避免招致損失。 陳文浩又指,留意到有小學生或在校內嬉戲期間,偷拍同學如廁、換衫等照片或短片,再上載至網上互相取笑。因相片較露骨相片,結果涉事學生被控「發佈兒童色情物品」。亦有青年情侶拍下親密照片,與再與朋友分享,或被朋友私下轉發。他稱,涉事青少年未必意識到除會傷害同學,亦會觸犯法例。而近期流行的程式「抖音」中不乏小學生拍攝的短片。他擔心會有片段內容亦涉及網絡欺凌、起底等。 他指,小學生警戒和保護能力低,同時不敢向長輩求助,所以有需要及早進行防罪教育,並鼓勵網站和程序可顯示提示字句,加強青少年防罪意識。 青協去年10月起開設「Project iSmarter青少年科技罪行防治服務」,向6歲至24青少年、教師、家長提供網絡罪行預防教育和輔導服務,為期3年。青協亦設立「青法網」網站和「違法防治熱線 81009669」提供協助,並推出紙牌遊戲,加強青少年防罪意識,提高警覺。 資料來源:香港01 小編的話: 騙徒手法層出不窮,如果大家不想像男事主般,誤墮網絡陷阱,便要小心分析資訊真假。如果有懷疑,可主動聯絡家長、老師或相關人士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