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September | 2017 | 媒體素養教育網

自我價值:我要「LIKE」!

自我價值:我要「LIKE」!

思思今年就讀中五,表示與男朋友感情出現問題,她不滿男朋友於Facebook從沒有「LIKE」自己的發佈,覺得男朋友不重視自己,連一個普通同學都會「LIKE」自己,但卻得不到男朋友的「LIKE」,感到失望。如果你是思思,你同樣會覺得不被重視嗎 專家小貼士 近年青少年經常透過Facebook上載自己的照片及想法,甚至日夜發文「搏LIKE」。英國曾有一名19歲少女上載自拍照成癮,高峰期一日上載二十張相,若果當天沒有上載就渾身不自在,心情隨著多少個「LIKE」而起伏,不能自拔。到底每個「LIKE」背後又有什麼意義呢? 可能大家會覺得每一個「LIKE」都是一個認同,而且中文譯為「讚好」,會令Facebook使用者從中覺得被讚賞,從而獲得喜悅,感到自信。追求「LIKE」背後可能是渴望被讚賞、認同及支持。 使用Facebook小貼士 網絡社交媒體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途徑之一,不宜單靠此量度與朋友之間的感情,使用Facebook時,你應該留意: 現實生活與朋友的直接溝通及交流非常重要,不應過份依賴Facebook交流。 尊重其他人使用Facebook的模式及習慣,不宜過於執著其他人有否「LIKE」自己;縱使朋友在網上沒有給你「LIKE」,也不等於不關心你。 太過沉迷於Facebook會對生活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影響情緒及人際關係。 應從多元的途徑建立自信,例如:參與活動及培養個人的專長,避免依賴Facebook。

人際關係:網上欺凌

人際關係:網上欺凌

當你在瀏覽Facebook時,遇到一個「起底群組」,由網民選出「最討人厭的人」,並將其惡行及個人資料全部於群組內公開。期間你發現平時對你不太理睬的同學,竟然被人公開了住址及手提電話號,此時你會怎麼做呢? 專家小貼士 近年網上欺凌情況日益嚴重,網上欺凌指個人或團體透過資訊及通訊科技,如社交平台、電郵、手機短訊、即時訊息、誹謗性的個人網站、及誹謗性的網上私人投票網站等,進行蓄意、反覆及敵意的行為,以使他人受到傷害。目前最常見的網上欺凌手法包括: 從以上的例子可見,有時旁觀者容易被牽涉到網上欺凌事件,但其實參與網上欺凌者,應該要了解這種行為會對受害人構成心理上及生活上的負面影響,後果可以很嚴重,例如會令受害人: 表現畏縮,害怕接觸別人,對社交活動及網絡新技術產生恐懼 失眠、食慾不振 成績退步、欠交功課、遲到、曠課 打擊自信心 產生焦慮、抑鬱情緒、感到憤怒、厭煩、羞辱或自責等負面情緒,或出現輕生念頭 如果你目擊網上欺凌的發生,建議你應該: 不要隨便相信網上良莠不齊的資訊,應該加以求證,事件往往不能只看一面,否則很容易會產生誤會 不論事件中的主角是對還是錯,都不應胡亂發言批評對方,更不應公開對方的個人資料 在網絡世界,應保持互相尊重的態度,不宜攻擊或批評他人,一同建立和諧關愛的氛圍。試想像,如果你成為受害者,你會有什麼感受? 謹記在網上世界一樣要慎言,網上一言一行都是代表著自己,應堅持建立一個正面健康的網絡形象,有需要可向有關平台檢舉網上欺凌的行為,從今天起「向網上欺凌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