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在社交媒體上反映收到疑似假冒香港稅務局的電郵,聲稱「有退稅資格通知」並附有連結,誘導市民點擊取款。其實這類似的行騙手法屢見不鮮,只是所使用的平台有所不同,包括社交媒體(如WhatsApp) 、電話短訊(SMS)及偽冒網站。以下便是近日假冒稅務局電郵的可疑之處: 1)📧發送的電郵並非稅務局常用地址 這些網絡騙案通常的最大破綻就是騙子會使用非官方電郵地址發送給受害人, 盡管電郵地址看起來非常相似(採用類似字母如O與0),但只要仔細查看,便會發現地址並非正確。 2)🔲電郵中稅務局的標誌比較模糊 我們亦發現假冒電郵中的稅務局標誌解析度非常低,甚至出現「起格」的情況,極大可能是騙徒從正式的稅務局網站截圖而來。 3)💬稅務局的名稱前後不一 電郵中假冒的稅務局,一時使用「稅務局」,一時又使用「稅務署」,而政府部門一般會使用正規的稱謂或名字。 4)💸退稅手法奇怪
科幻劇集《黑鏡》有一集超經典的單元叫〈馬上回來 BE RIGHT BACK〉,講的是女主角Martha因為太想念過世的男友Ash,在朋友推薦下使用了一個超神奇的新科技。這項技術能夠通過社交媒體和各種數據,重建已故者的數位分身,讓使用者可以跟他們聊天互動,就像他們還在人世一樣。 以前看這種劇情還覺得「那只是電影劇情吧」,但隨著AI技術急速進步,科幻正在變成現實!現在各種AI聊天軟件,你只要輸入幾行角色設定,就能立刻創造出心靈導師、虛擬朋友,甚至是完全客製化的「A.I. 伴侶」。那麼,這些A.I. 伴侶到底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呢? A.I. 伴侶的魅力 (一)24/7隨叫隨到的情感支持
近日多位市民收到聲稱來自集運或物流公司的短訊,指貨物出現異常狀態。這些短訊附有連結,點擊後會自動轉到偽冒網站,要求輸入個人資料及信用卡號碼。許多受害人因發送短訊(SMS)的號碼與平日使用的集運公司號碼相同,便信以為真,填寫資料後遭騙徒盜用信用卡。 這其實是最新的「偽基站」詐欺手法!騙徒透過非法無線電干擾器(即「偽基站」),攔截官方集運短訊內容,假冒集運公司傳送詐欺訊息,而短訊內的連結往往是釣魚網站。 要提防「偽基站」騙案,你可以採取以下防範措施: 警惕以#字開頭的短訊 騙徒不僅攔截物流公司的短訊號碼,還會使用以#字開頭的號碼混淆視聽,使市民誤以為發訊人是官方公司。一般情況下,正常發訊者會顯示電話號碼,而非特殊符號如#號。 核實自己的購物狀況 檢查自己最近是否有網購或使用物流服務。若無相關活動,應提高警覺;即使有使用集運服務,也應仔細檢視訊息內容,留意該公司平常是否會發送含連結的訊息,避免輕易點擊可疑連結。 留意手機接收訊號變化 若手機短時間內接收訊號突然變為2G,此期間接收的短訊需格外謹慎,因為騙徒常利用此情況,透過非法無線電干擾器發送釣魚訊息。 定期了解最新防騙資訊
在現今的網絡世界,不法之徒會利用匿名操作,濫用網上社交平台,盜取金錢和欺騙感情。以下我們會分析網上騙徒如何利用心理戰術,一步步攻陷人心。大家切記提高警覺,不要受騙! 🎭 第一步:偽造身份 騙徒會偽裝成各種身份,如成功商人、俊男美女或知名人士等,事先花心思經營看似真實可信的社交帳號,發布優質品味生活貼文或激勵人心的正能量文章,製造出成功人士的假象,令受害人放下戒心。 . 🎯 第二步:投其所好 騙徒會仔細研究受害人的社交媒體帳號,找出對方的性格、喜好、需求和弱點,然後假裝大家興趣價值觀一致,製造惺惺相惜的假象,拉近彼此距離。 . 💖
最近有不少騙徒透過社交媒體進行詐騙,若然警覺性不足,隨時令自己跌入陷阱並蒙受金錢損失。最新的詐騙手法是騙徒以下廣告形式,令虛假的WhatsApp網頁出現在搜尋器的置頂位置,當用戶掃描QR Code時,騙徒會隨即駭入帳號,並向用戶的聯絡人借錢,部分騙徒更會將對話封存,令用戶難察覺。 要預防網絡騙案陷阱,你可以參考以下五個小貼士: 1.避免點擊可疑網站及網站 ❌ 騙徒一般會透過虛假連結及網址入侵用戶的帳號,所以盡量避免點擊來歷不明的連結,載入網站亦需要留意網址是否正確 2.拒接來歷不明的電話或開啟視訊
社交平台又一大熱玩意,繼FaceApp可將人物照片變男變女甚至轉換性別,大叔也可變成女神後,早前,另一個變臉應用程式Avatarify App突然於內地爆紅,用一張照片便能讓相中人開口動起來,加上不少明星跟風使用,使Avatarify App連續數天登上免費應用程式榜首,但其後因涉及私隱安全而於內地下架,香港則仍能正常下載此應用程式。無論是馬雲還是巴菲特、甚至是蒙羅麗莎還是瑪麗蓮夢露,都能用誇張且搞笑的表情說話或唱歌,但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做過,一切都是AI技術換臉換出來的。變臉唱歌App為何深受網民歡迎?其背後如何運作? Avatarify App的操作十分簡單,進入App後只需要上傳一張正面清晰無遮擋的照片,再挑選喜歡的特效影片並選擇秒數,等待片刻便能得到變臉影片。App內提供的特效相當多,除了可以選擇AI (Deepfake深度偽造技術)換臉外,還有大量音樂特效,如:羅馬尼亞樂隊O-Zone的《Dragostea Din Tei》(耳熟能詳的「Ma-i-a hi」源自此曲),韓國組合BTS的《Dynamite》或洗腦兒歌《Baby Shark》,創作出唱歌影片。有很多人都在網上發佈自己的照片唱流行曲的影片和一些趣怪換臉照,網民被滑稽的浮誇臉部表情逗樂,吸引不少人仿效,引發變臉熱潮。
■ 網絡現象 便利和個人化的網絡服務有賴用戶提供的個人資訊和過往的瀏覽記錄,可是你知道在享受簡單快捷的服務的同時,遺留了多少網絡足跡嗎?網絡足跡指用戶在使用網絡時留下的資料,包含了個人私隱、通訊記錄、喜好、留言、瀏覽記錄等。這些足跡有機會被搜尋、識別、複製、分享、偽冒,當中的個人資料更有機會被洩露,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困擾。 以常用的谷歌地圖為例,當用戶開啟定位功能,谷歌便會於後台系統實時記錄行蹤,好處是用戶可以便捷地獲取所在地區的資訊,及方便在日後隨時搜尋當日行蹤,但危機是個人行蹤洩露,可能引來不法之徒跟蹤或趁家中空無一人時搶掠,造成人身安全或財務受損的危機。 除行蹤外,外洩個人資料還可能導致個人身份被偽冒身份。於2018年初,有女事主因個人資料外洩,而遭他人冒認身份透過應用程式向銀行開立帳戶及借貸逾8萬,最後導致女事主需要承擔借貸、失去工作及遭親人責難。 網絡足跡除了有可能被不法之徒利用,更是用戶的網絡形象。例如招聘公司會查看求職者的個人社交媒體,以便篩選合適的員工。因此,妥善管理社交媒體的私隱設定和謹慎選擇該發佈的資訊,便與求職面試的表現同樣重要。 網絡足跡帶來最嚴重的危機應數「起底」。「起底」事件在香港時有所聞,今年年初,便曾經發生女教師「被起底」事件,因官員到小學參觀期間與教師及學生合照,其中一名女教師因樣貌及身材娟好,便被網民在網上搜尋、辨識及公開其資料,看似與網民同樂,實際上對當事人造成滋擾。根據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的數字,6月中至今接獲約多達2370宗投訴,可見「起底」現象有急劇上升趨勢。學習保護個人資料及慎防遺留網絡足跡,實為刻不容緩。 ■ 網絡詞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