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文章 | 媒體素養教育網 | Page 4

素養文章

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人人拿起手機拍照、錄影,更可隨時隨地上傳相片或影片到社交媒體、網上論壇。當遇到不公之事,不少人寧願偷偷拍下來,再以正義之名放到網上讓大眾審判,卻未必會作出如當面表達意見或調停等實際行動。最終,事情大多演變成網絡上的口誅筆伐,引致難以估算的迴響和後果。面對網絡公審,我們該如何面對?又如何做個有道德而負責任的網民? ■現象分析 這是網絡審判的時代 由於網絡的匿名特性,網民毋須表明真實身分便可暢所欲言,使人容易忽視道德操守和言論責任,肆無忌憚地發表見解,甚至惡意攻擊或對他人「起底」。網絡傳播速度快且廣,消息會被轉載及廣泛流傳,瞬間掀起熾熱的討論,紛紛聲討當事人。這些公審的行為,往往打着伸張正義的旗號,企圖借助群眾力量向當事人施壓或討回公道,以致更多人把自己認為不合理的事情放上網絡評論,形成「網絡公審」文化。 自以為伸張正義 形成網絡公審文化 網絡公審大多由生活瑣事引起,人們言行稍有差池,便可能成為公審對象。公審「殺傷力」可以非常大,甚至演變成網絡欺凌,侵犯被公審者的個人私隱,嚴重滋擾其日常生活,造成心理創傷及壓力。例如2018年內地四川省一名女子在游泳池疑遭兩名少年故意觸碰冒犯,其丈夫因而把少年的頭按入水中教訓,後來雙方衝突的影片經剪輯後被上載到網絡,影片不完全反映事實真相,令男女事主遭一眾網民攻擊、起底及公開其身分、工作地方等私隱,數日後,女事主疑不堪輿論壓力自殺。事件經媒體披露真相後,網絡焦點一轉,變成一面倒指摘及抨擊肇事男孩及其父母。從中可見網絡公審的可怕,也警惕大眾網絡言論的威力,究竟誰有權公開他人私隱?誰需要為此承擔責任?你會成為網絡欺凌的「幫兇」嗎? 不分青紅皂白 或成網絡欺凌「幫兇」 網絡公審猶如雙面刃,你若其身不正,即使企圖公審他人,也可能反被公審。2019年2月,有女乘客在facebook公審一名穿西裝的男士在輕鐵不讓座,結果反被不少網民公審,稱她「懶正義」、貶低他人抬高自己,更遭到起底。顯然,不少網上評論者只憑主觀喜惡和價值觀發言,沒有客觀而清晰的理據,若理據不足,有時反會遭到網民攻擊。

你有試過看Instagram(IG)限時動態看到無法自拔嗎?一打開IG,便可以欣賞朋友的動態,或令人在短時間內沉迷。限時動態的功能讓用戶可分享大量相片和影片,同時發揮創意製作自己的專屬短片,再加上文字、塗鴉工具和其他創意特效,令限時動態更生動有趣,美化效果甚至媲美攝影App(應用程式),用戶自娛之餘,還可與朋友分享成品。 ■現象分析 限時動態吸引用戶 無論是Instagram、YouTube、Facebook、WhatsApp或抖音,都推出限時動態功能,看準新世代的口味──「簡單、快捷、好玩」的娛樂需求,用戶既能創作專屬影片,也可用最短的時間瀏覽別人的影片,快速接收各種豐富的內容。 如今,每日有數以億計的人使用社交媒體和網絡影片平台。截至2018年底,IG每月約有10億活躍用戶,每日有超過1億張相片和短片上載;在蘋果App Store(程式商店)下載量連續3個季度位列首位的「抖音」,近期風靡全球,憑着大量15秒的短片吸引用戶追看,每月活躍用戶超過5億;YouTube每月登入用戶量達19億,每日觀看時數達10億,單在香港便有近70萬個頻道。 究竟這類社交媒體和影片平台為何能吸引龐大的用戶,每日長時間投入網絡世界?大家在IG上探索全球各地的帳號時,不難發現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愛的事物。當你觀看YouTube影片時,留意一下屏幕右邊「即將播放」和推薦影片的內容,都是YouTube因應你的喜好而推介的影片。在YouTube上「煲劇」,一集完結後下一集自動播放,或有劇集相關的周邊娛樂影片推薦,令你忍不住花更長時間觀看影片。 演算機制按喜好推薦內容 這一切都是刻意安排,是YouTube演算法的精密機制默默控制你的屏幕內容,它分析你的喜好興趣推薦內容,吸引你的眼球。 事實上,我們在YouTube觀看的內容都被其演算法左右,推薦影片預設為自動播放,目的就是吸引用戶停留更長時間,增加廣告收益。若你在YouTube上多看新聞議題,它會偏向提供觀點相似的影片,這或會強化用戶既有觀點,甚至影響其批判思考能力。

踏入12月,節日燈飾亮起,聖誕歌曲高奏,情人愛侶都外出歡度佳節,此情此景,難免令單身者感到羨慕,再聽到「Merry Merry Christmas, Lonely Lonely Christmas」等講述寂寞聖誕的歌詞,倍感孤單,甚至標籤自己為「單身狗」、「毒男」、「剩女」。節日氣氛和網絡標籤渲染單身是「罪」,驅使青年渴求戀愛。如何尋找愛侶?在資訊科技進步下,交友程式似乎成為單身者的出路之一,卻有可能墮入網上交友的陷阱。 ■網絡現象 伴侶也速配 根據應用程式市場數據供應商App Annie資料顯示,2010至2015年在蘋果App

假設原價1288元的貨品,特價428元限量發售,你會心動嗎?11月11日「光棍節」後,12月又有聖誕節,購物旺季來臨,網購平台更推出形形色色的購物優惠。即使你原本沒有購物意欲,但商品宣傳廣告鋪天蓋地,你也被迫接收各種刺激和引誘消費的內容,一不小心更可能墮入網購陷阱。同學應如何在網購熱潮中自處?下文將揭開網購隱藏陷阱,教大家做個智「NET」網民! ■現象分析 網購還是「妄購」? 為什麼社交媒體上的廣告信息會那麼吸引你呢?它詭異地知道你的喜好……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我們每次上網購物,或在網店搜尋商品、瀏覽目錄時,網絡平台會一直追蹤你的一舉一動,收集及記錄資料到其數據庫。 收集網絡足迹 社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把用戶的網絡行為(如讚好、點擊、搜尋項目和觀看時間等)一一記錄 ,並利用運算機制(algorithm)選擇性地向你推送資訊內容,形成「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現象,即用戶不感興趣的內容遭篩掉,只被感興趣或可能需要的資料形成的「氣泡」包圍。這背後的操作將你引導去看網絡平台想你看到的東西──廣告信息。 假設用戶A君曾觀看旅遊影片、搜尋機票或旅行地點的資料,社交平台便分析出他對旅遊有很大興趣,其帳戶便會充斥許多旅行相關廣告,如機票資訊、旅遊優惠、酒店推薦等。 過濾氣泡

內地劇集《延禧攻略》紅爆中港台,掀起追劇熱潮。截至2018年8月底,該劇在內地點擊已突破130億,並連續30天稱霸各網絡播放排行榜,在Google有超過1億項搜尋結果……究竟這人氣劇集是如何煉成的?我們可試從新媒體出現開始,觀察網上媒體平台的轉變,了解新媒體如何成為創作「神劇」的要素。 ■現象分析 「神劇」是如何煉成的? 2018年7月19日,《延禧攻略》在網上影片平台愛奇藝上架,利用網絡迅速傳播,製造不同的輿論成為社會焦點,有份製作的愛奇藝應記一功。愛奇藝於2010年成立時只是影片網站平台,利用串流技術提供線上影片。然而,《延禧攻略》的成功不但歸功於串流技術,也有賴愛奇藝轉型發展的策略,由串流播放到自家製作網絡劇集,增加原創內容,抓住網民的心。 用大數據捉緊觀眾口味 為了創作優質網絡劇集,愛奇藝利用大數據掌握用戶需要,豐富和擴大影片內容。愛奇藝建立了網絡數據庫,蒐集使用者的年齡、搜尋模式和觀看行為等資料,以了解受歡迎的影片題材及缺乏的片種。如果使用者群體傾向在某個角色出現時拉快進度,在接下來的劇集中該角色的相關內容可能會被修改、刪減,甚至整個角色裁掉,藉着數據控制劇集情節以迎合觀眾的口味,有助設計及製作「神劇」。 網絡影片的出現也改變了香港人看電視的習慣,由追劇變成煲劇。從前,人們每日要定時定候趕回家,追看喜愛的劇集,可是不能連續看。隨着串流服務興起,現在大家隨時隨地打開手機上網,便可瘋狂煲劇。串流影片平台Netflix 2017年的數據顯示,港人平均3日煲完一套劇集,速度高於全球平均的4日。 ■媒體素養 翻牆煲劇

當碌手機成為日常,每個人都長年累月建立自己的社交媒體,帳戶一旦突然消失,會帶來怎樣的失落感? 消失的IG 早前,歌手曹震豪有12000 followers的instagram突然被hack繼而消失,在不斷發電郵到總公司和經朋友聯署後,帳戶在40天後重開。這段日子,曹震豪患得患失,他形容自己有「社交媒體依賴症」,平日透過instagram與fans互動,平台盛載了他每天的生活。當他不能發帖也收不到反應,如是突然感到「與他們失去聯絡」。當人們習慣用instagram看他的動態卻一下子搜尋不到,甚至就會有人問「這個人是否不做了?」。 在40日間,他有所反思,「是否社交平台有很多like和share就代表自己很成功?是否也代表這些成功就得到別人的認同?」一旦網絡身份消失掉,當下的自己又是誰呢?他打個比喻說,自己跟媽媽和弟弟去吃晚飯,他內心想着的,是那張照片還是那頓晚飯?那張照片僅是為了紀錄吃了一餐很難吃或很好吃的飯,還是別有目的? 他想了又想道,「其實最重要還是那個時刻,而不是為了放上網絡讓人知道」。建立了很長時間的平台可以如此脆弱,有什麼是不脆弱的?他給出這樣的答案,「為什麼會有人想聽我唱歌、為什麼他們會想和我接觸、甚至想聽我講無聊說話?」這些「為什麼」,是最真確的自己,這才是他最想建立的。 資料來源:香港01 小編的話: 瀏覽社交媒體已成大部份人的慣性動作。在社交平台上,你和我皆可放下現實生活的身份,重新塑造一個理想的形象,設計另一個自己:旅遊達人、幸福的人、開心的形象等。 有別於現實的面對面交流,在社交平台上,發佈的內容藉先進的網絡即時傳達,人們可以有即時的互動,即時收到很多like、follow、分享,得到很多人的認同,這就像多巴胺一樣令人快樂。然而,過量的多巴胺會損害大腦,過份的使用社交媒體亦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如今每個人也可以是「秀才」。 科技發達讓消息傳播得更快更廣。人們每天只要打開WhatsApp便可以從不同群組接收到最新資訊,由天氣概況到政經新聞,全部一覽無遺。 這些「新聞」的真偽有時卻無從稽考。部分地方假新聞泛濫,惹來干預選舉之嫌。而在印度,假新聞甚至間接奪去人命,政府不得不正視問題,WhatsApp亦不能獨善其身。 WhatsApp成「連環殺人犯」 間接致27人死 自2017年5月起,印度各地陸續出現因WhatsApp謠言而引致市民無辜致死的事件。最近一宗事件周日(1日)發生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圖萊(Dhule)。事源當地居民最近10至15天在WhatsApp收到訊息,流傳附近地區會有綁匪出現,呼籲民眾格外留神。民眾對消息深信不疑,及後看到5名可疑人士,認為他們就是消息所指的「拐子佬」,於是聯群將他們活生生打死。 據《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統計,迄今已有13宗同類事件,合共造成27人死亡。當地警方指,民眾在社交媒體如WhatsApp上傳播虛假的圖片和短片,內容離不開有綁匪在附近出沒,並意圖綁架兒童變賣器官。民眾沒有考證消息真偽便信以為真,而WhatsApp因此亦間接成為「連環殺人犯」。 網絡愈見普及

塔利2017年南非參加戰利品狩獵(trophy hunt)時獵殺一隻黑色長頸鹿, 並將相片上載上Facebook,她後來已將帖文刪除。 美國一名女子在南非獵殺一隻黑色長頸鹿,並將自己與「戰利品」的合照上載上社交媒體,惹來動物保護團體及大批網民對她口諸筆伐。不過她反駁指,自己獵殺的品種數量眾多,且正在增加,並將保育活動這歸功於獵人,又指狩獵的收費是支持保育工作的經費來源之一。 這張照片是美國肯塔基州女子塔利(Tess Thompson Talley)在2017年南非參加戰利品狩獵(trophy hunt)期間拍攝。 她將相片上載上Facebook,表示:「我一直祈禱一生一次的狩獵夢想今天終於實現。我發現這隻罕見的黑色長頸鹿,並跟踪牠很久。」她又補充,這隻雄性長頸鹿超過18歲,體重4000磅,並有望能從牠身上獲得2000磅鹿肉。 惹來網民狠批

思思今年就讀中五,表示與男朋友感情出現問題,她不滿男朋友於Facebook從沒有「LIKE」自己的發佈,覺得男朋友不重視自己,連一個普通同學都會「LIKE」自己,但卻得不到男朋友的「LIKE」,感到失望。如果你是思思,你同樣會覺得不被重視嗎 專家小貼士 近年青少年經常透過Facebook上載自己的照片及想法,甚至日夜發文「搏LIKE」。英國曾有一名19歲少女上載自拍照成癮,高峰期一日上載二十張相,若果當天沒有上載就渾身不自在,心情隨著多少個「LIKE」而起伏,不能自拔。到底每個「LIKE」背後又有什麼意義呢? 可能大家會覺得每一個「LIKE」都是一個認同,而且中文譯為「讚好」,會令Facebook使用者從中覺得被讚賞,從而獲得喜悅,感到自信。追求「LIKE」背後可能是渴望被讚賞、認同及支持。 使用Facebook小貼士 網絡社交媒體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途徑之一,不宜單靠此量度與朋友之間的感情,使用Facebook時,你應該留意: 現實生活與朋友的直接溝通及交流非常重要,不應過份依賴Facebook交流。 尊重其他人使用Facebook的模式及習慣,不宜過於執著其他人有否「LIKE」自己;縱使朋友在網上沒有給你「LIKE」,也不等於不關心你。 太過沉迷於Facebook會對生活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影響情緒及人際關係。 應從多元的途徑建立自信,例如:參與活動及培養個人的專長,避免依賴Facebook。

當你在瀏覽Facebook時,遇到一個「起底群組」,由網民選出「最討人厭的人」,並將其惡行及個人資料全部於群組內公開。期間你發現平時對你不太理睬的同學,竟然被人公開了住址及手提電話號,此時你會怎麼做呢? 專家小貼士 近年網上欺凌情況日益嚴重,網上欺凌指個人或團體透過資訊及通訊科技,如社交平台、電郵、手機短訊、即時訊息、誹謗性的個人網站、及誹謗性的網上私人投票網站等,進行蓄意、反覆及敵意的行為,以使他人受到傷害。目前最常見的網上欺凌手法包括: 從以上的例子可見,有時旁觀者容易被牽涉到網上欺凌事件,但其實參與網上欺凌者,應該要了解這種行為會對受害人構成心理上及生活上的負面影響,後果可以很嚴重,例如會令受害人: 表現畏縮,害怕接觸別人,對社交活動及網絡新技術產生恐懼 失眠、食慾不振 成績退步、欠交功課、遲到、曠課 打擊自信心 產生焦慮、抑鬱情緒、感到憤怒、厭煩、羞辱或自責等負面情緒,或出現輕生念頭 如果你目擊網上欺凌的發生,建議你應該:

小學教材套

中學教材套

世代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