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疫情列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多國封城封關,盡力遏制疫情擴散。然而,疫情嚴峻同時引發信息混亂的風波,例如泰國的入境隔離政策一度不清晰,打亂數以萬計旅客的行程計劃。面對疫情資訊,我們可善用資訊與媒體素養,分析及整理資料,避免陷入混亂與恐慌的處境。 ■ 資訊混亂 民心難定難抗疫 自新冠肺炎擴散以來,市民接收大量消息,難免感到資訊混亂。疫情爆發初期,本港的確診個案及家居檢疫者的資訊未算清晰齊全,並不方便市民了解疫情資訊。後來,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製作疫情資訊網站公布最新情况,才更便利市民掌握資訊。 內地官方曾強調疫情「可防可控」,但另一邊廂,網上的疫情資訊排山倒海,強調病毒的散播風險,資訊真假難辨別。過去一段日子,本港市民既要張羅防疫物資,又要擔心染病,時時憂慮疫情爆發,錯失疫情資訊,情緒非常緊繃。致命的疫症威脅健康,混亂的資訊則傷害人心。除了積極的政策及措施支援外,疫情資訊必須即時、整全、準確、透明和流通,才能有效抗疫。在政策透明及充分的公眾知情權下,民心安定就能齊心抗疫。 ■ 網民自製實時資料庫 展現媒體素養
最近,有一段可疑訊息被廣傳,「星期日將會有一股寒流從北方visit 香港, 而寒流所經區域必定會把武漢肺炎 帶往南面」……下省一千字。現在就跟大家一起「疫」境尋真相。 第一式 先分類、後分辨 這段訊息屬於群組轉載訊息,內含個人見解,甚至呼籲大家「儲糧」,所以,內容未必全屬事實,不過事關重大,值得求證,宜尋找訊息出處。 第二式 來源 !來源!
「政府就快封關,到時無廁紙入口,大家買多少少 !」 「政府已經封了關,大陸米無得入口,大家要去搶呀 !」 新型肺炎這段日子,相信大家都深深感受到假新聞的「威力」,一段來歷不明的短訊,可以導致今天超市的貨架仍然空空如也。究竟,假新聞如何令人相信,以致出現社會恐慌? 假消息、假新聞並不是今天才出現。大眾恐慌的原因不單單在於新聞造假,而亦在於舊有的媒體喪失新聞的壟斷,不再由它們定義什麼是新聞。大眾媒體再不能被傳統企業壟斷,每人都可以是新聞製作者,向公眾發佈消息。 假如「無廁紙」消息的製作者是別有用心,只鎖要定目標受眾,例如家庭主婦。向他們發消息。他們本已身受搶口罩之苦,情緒恐慌下,很容易相信「假消息」為「事實」,作出搶購行為,引發連鎖恐慌性搶購現象。 假消息隨時再來,可借助以下U.S.E.R四步,理性分析資訊真偽: Understand 問一問:我從甚麼人物、地方及何時接收到這個資訊?
為避免疫情擴散速度惡化,不少公司均實施在家工作安排,減少員工外出需要。從辦公室工作轉換到在家工作,最被影響的相信是會議、工作進度安排及共同存取空間,以下將為你介紹數款可以增加工作效率的工具。 1. 團隊工作管理及會議:Microsoft Team 只需運用自己於公司的Microsoft Office 帳戶,即可將同事組成不同的團隊。程式具有如對話、共享檔案、指派工作等基本功能,其視音訊會議上限更較不少其他軟件為高,除了可預早排程會議,使用者更可以於途中共享自己的螢幕,進行展示。此程式備有桌上電腦、手機及平板電腦版本可供下載或線上使用。 2. 外部會議:Zoom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學校自農曆年假停課至今。由於停課事出突然,此時此刻,未必所有學校趕及安排遠距教學,但停課不等如停學,即使安在家中,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學習工具自我提升。 媒體素養是二十一世紀的必需技能,其中一項素養就是利用資訊科技學習,學會學習,培養出一套適合自我學習的方法。網上資訊有如恆河沙數,如果漫無目的在網上瀏覽,未必能有效學習,我們建議學生先運用以下步驟,計劃自學過程。 1. 選擇學習項目 – 例如 : 家屋整理、煮食、DIY手作、數碼技能、在家運動等等 2.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防護物資供應短缺,排隊買口罩的人龍處處,市民人心惶惶。社交媒體常傳出未經證實的消息,令情緒焦慮的市民,容易被謠言誤導而作出錯誤行為。 「疫」境之中,我們更需要提高警覺,避免情緒主導,保持客觀理性,明辨資訊真偽。 詳細內容可按以下連結下載: 「疫」境尋真相
■ 網絡現象 便利和個人化的網絡服務有賴用戶提供的個人資訊和過往的瀏覽記錄,可是你知道在享受簡單快捷的服務的同時,遺留了多少網絡足跡嗎?網絡足跡指用戶在使用網絡時留下的資料,包含了個人私隱、通訊記錄、喜好、留言、瀏覽記錄等。這些足跡有機會被搜尋、識別、複製、分享、偽冒,當中的個人資料更有機會被洩露,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困擾。 以常用的谷歌地圖為例,當用戶開啟定位功能,谷歌便會於後台系統實時記錄行蹤,好處是用戶可以便捷地獲取所在地區的資訊,及方便在日後隨時搜尋當日行蹤,但危機是個人行蹤洩露,可能引來不法之徒跟蹤或趁家中空無一人時搶掠,造成人身安全或財務受損的危機。 除行蹤外,外洩個人資料還可能導致個人身份被偽冒身份。於2018年初,有女事主因個人資料外洩,而遭他人冒認身份透過應用程式向銀行開立帳戶及借貸逾8萬,最後導致女事主需要承擔借貸、失去工作及遭親人責難。 網絡足跡除了有可能被不法之徒利用,更是用戶的網絡形象。例如招聘公司會查看求職者的個人社交媒體,以便篩選合適的員工。因此,妥善管理社交媒體的私隱設定和謹慎選擇該發佈的資訊,便與求職面試的表現同樣重要。 網絡足跡帶來最嚴重的危機應數「起底」。「起底」事件在香港時有所聞,今年年初,便曾經發生女教師「被起底」事件,因官員到小學參觀期間與教師及學生合照,其中一名女教師因樣貌及身材娟好,便被網民在網上搜尋、辨識及公開其資料,看似與網民同樂,實際上對當事人造成滋擾。根據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的數字,6月中至今接獲約多達2370宗投訴,可見「起底」現象有急劇上升趨勢。學習保護個人資料及慎防遺留網絡足跡,實為刻不容緩。 ■ 網絡詞彙 –
由六月引發《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修訂)條例草案》(逃犯條例)修例風波以來,網上不但充斥假消息,連具有公信力的新聞機構亦有「炒車」的情況,很多人被所謂的「真消息」蒙蔽。網絡消息層出不窮,以下是網絡上見到的標題: 可靠消息: 日本政府承認112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 已fact check最快8月4宣布解放軍駐港實施戒嚴 <堅料>請廣傳,係暴徒用鐳射槍射裂咗條路軌,搞到黨鐵出軌 不妨思考一下,究竟以上消息有何證據?此消息的資料來源可信嗎?對於網民散佈聲稱「已證實消息」的做法,不管內容孰真孰假,事件也反映我們需要更小心處理聲稱已「Fact Check」的消息了。 「Fact Check」指核實消息的真確性,然而近期「Fact
藝人在車廂內有親密舉動的影片曝光,被揭出軌醜聞。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表示,的士屬半私人空間,若將片段用於收集資料目的以外的用途,或違反《私隱條例》,違法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5萬元和監禁兩年。如當事人因此而蒙受損失,包括情感傷害,可根據《私隱條例》向相關的資料使用者申索,以彌補損失。 近兩年多以來,該署共收到16宗與的士攝錄相關的查詢。 的士有攝錄 司機需貼告示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表示,的士屬半私人空間,有別於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故的士車廂內所攝錄的影像必須遵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規定及其六項資料保障原則。包括以合法和公平的方式收集個人資料,須以切實可行方式告知乘客,已啟動閉路電視的攝錄功能,如在車廂當眼位置張貼顯眼的告示提醒。 網上公開片段屬侵犯私隱 除非已得到乘客自願和明確同意,否則收集所得的資料只限用於收集時述明或相關目的(如作保安之用)。若有關資料用於其他用途,如於互聯網披露等,本質上已屬侵犯乘客個人資料私隱,有可能違反《私隱條例》下的資料收集及使用原則,私隱專員可發執行通知,指令資料使用者採取補救措施,以糾正及防止違規情況。若不遵守執行通知即屬犯罪,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5萬元和監禁2年。如罪行持續,可處每日罰款1,000元。 近兩年共接獲16宗的士攝錄查詢 此外,若有人認為其個人資料私隱受侵犯而蒙受損失,包括情感傷害,可根據《私隱條例》向相關的資料使用者申索,以彌補損失。由2017年1月1日至今,公署曾接獲共16宗與的士攝錄相關的查詢。
■現象分析 「網絡直播」一詞相信你和我都不會陌生,因為網絡直播躍升成為未來的主要網絡活動,有賴智慧手機及4G網絡的普及,網民可以隨時以手機觀看即時影音,大大加速了網絡直播的發展,包括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直播自己的生活與朋友分享、觀看直播主獻歌獻技、打賞直播主等均是參與直播的方式。截至2018年6月,中國內地的網絡直播市場規模已達400億,用戶人數已達4.5億,佔中國人口三分一之多,用戶群主要以35歲或以下為主。由此可見,網絡直播文化已深入年青網民的生活。 網絡直播的盛行與其「即時性」及「互動性」息息相關,令觀眾逐步上癮,難以自拔,造成網絡直播的巨大需求。「即時性」馬上滿足觀眾的求知慾,每次即時的內容及獨性的內容,使觀眾不能錯過每次直播,慢慢養成觀看習慣。「互動性」使直播主與觀眾交流的真實感提升,直播主根據觀眾的需求做出回應,其內容由觀眾與直播主的互動創作,產生獨特性和專屬感。 一方面是網民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直播主希望吸引他人關注及從打賞中獲益,將會推陳出新,製造引起話題的內容。在直播主及觀眾的互相供求下,直播主正中了普普藝術教父Andy Warhol的預言–「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鐘(In the future, everybody will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