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時事 | 媒體素養教育網 | Page 2

新聞時事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疫情列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多國封城封關,盡力遏制疫情擴散。然而,疫情嚴峻同時引發信息混亂的風波,例如泰國的入境隔離政策一度不清晰,打亂數以萬計旅客的行程計劃。面對疫情資訊,我們可善用資訊與媒體素養,分析及整理資料,避免陷入混亂與恐慌的處境。 ■ 資訊混亂 民心難定難抗疫 自新冠肺炎擴散以來,市民接收大量消息,難免感到資訊混亂。疫情爆發初期,本港的確診個案及家居檢疫者的資訊未算清晰齊全,並不方便市民了解疫情資訊。後來,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製作疫情資訊網站公布最新情况,才更便利市民掌握資訊。 內地官方曾強調疫情「可防可控」,但另一邊廂,網上的疫情資訊排山倒海,強調病毒的散播風險,資訊真假難辨別。過去一段日子,本港市民既要張羅防疫物資,又要擔心染病,時時憂慮疫情爆發,錯失疫情資訊,情緒非常緊繃。致命的疫症威脅健康,混亂的資訊則傷害人心。除了積極的政策及措施支援外,疫情資訊必須即時、整全、準確、透明和流通,才能有效抗疫。在政策透明及充分的公眾知情權下,民心安定就能齊心抗疫。 ■ 網民自製實時資料庫 展現媒體素養

■ 網絡現象 便利和個人化的網絡服務有賴用戶提供的個人資訊和過往的瀏覽記錄,可是你知道在享受簡單快捷的服務的同時,遺留了多少網絡足跡嗎?網絡足跡指用戶在使用網絡時留下的資料,包含了個人私隱、通訊記錄、喜好、留言、瀏覽記錄等。這些足跡有機會被搜尋、識別、複製、分享、偽冒,當中的個人資料更有機會被洩露,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困擾。 以常用的谷歌地圖為例,當用戶開啟定位功能,谷歌便會於後台系統實時記錄行蹤,好處是用戶可以便捷地獲取所在地區的資訊,及方便在日後隨時搜尋當日行蹤,但危機是個人行蹤洩露,可能引來不法之徒跟蹤或趁家中空無一人時搶掠,造成人身安全或財務受損的危機。 除行蹤外,外洩個人資料還可能導致個人身份被偽冒身份。於2018年初,有女事主因個人資料外洩,而遭他人冒認身份透過應用程式向銀行開立帳戶及借貸逾8萬,最後導致女事主需要承擔借貸、失去工作及遭親人責難。 網絡足跡除了有可能被不法之徒利用,更是用戶的網絡形象。例如招聘公司會查看求職者的個人社交媒體,以便篩選合適的員工。因此,妥善管理社交媒體的私隱設定和謹慎選擇該發佈的資訊,便與求職面試的表現同樣重要。 網絡足跡帶來最嚴重的危機應數「起底」。「起底」事件在香港時有所聞,今年年初,便曾經發生女教師「被起底」事件,因官員到小學參觀期間與教師及學生合照,其中一名女教師因樣貌及身材娟好,便被網民在網上搜尋、辨識及公開其資料,看似與網民同樂,實際上對當事人造成滋擾。根據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的數字,6月中至今接獲約多達2370宗投訴,可見「起底」現象有急劇上升趨勢。學習保護個人資料及慎防遺留網絡足跡,實為刻不容緩。 ■ 網絡詞彙 –

由六月引發《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修訂)條例草案》(逃犯條例)修例風波以來,網上不但充斥假消息,連具有公信力的新聞機構亦有「炒車」的情況,很多人被所謂的「真消息」蒙蔽。網絡消息層出不窮,以下是網絡上見到的標題: 可靠消息: 日本政府承認112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 已fact check最快8月4宣布解放軍駐港實施戒嚴 <堅料>請廣傳,係暴徒用鐳射槍射裂咗條路軌,搞到黨鐵出軌 不妨思考一下,究竟以上消息有何證據?此消息的資料來源可信嗎?對於網民散佈聲稱「已證實消息」的做法,不管內容孰真孰假,事件也反映我們需要更小心處理聲稱已「Fact Check」的消息了。 「Fact Check」指核實消息的真確性,然而近期「Fact

藝人在車廂內有親密舉動的影片曝光,被揭出軌醜聞。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表示,的士屬半私人空間,若將片段用於收集資料目的以外的用途,或違反《私隱條例》,違法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5萬元和監禁兩年。如當事人因此而蒙受損失,包括情感傷害,可根據《私隱條例》向相關的資料使用者申索,以彌補損失。 近兩年多以來,該署共收到16宗與的士攝錄相關的查詢。 的士有攝錄 司機需貼告示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表示,的士屬半私人空間,有別於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故的士車廂內所攝錄的影像必須遵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規定及其六項資料保障原則。包括以合法和公平的方式收集個人資料,須以切實可行方式告知乘客,已啟動閉路電視的攝錄功能,如在車廂當眼位置張貼顯眼的告示提醒。 網上公開片段屬侵犯私隱 除非已得到乘客自願和明確同意,否則收集所得的資料只限用於收集時述明或相關目的(如作保安之用)。若有關資料用於其他用途,如於互聯網披露等,本質上已屬侵犯乘客個人資料私隱,有可能違反《私隱條例》下的資料收集及使用原則,私隱專員可發執行通知,指令資料使用者採取補救措施,以糾正及防止違規情況。若不遵守執行通知即屬犯罪,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5萬元和監禁2年。如罪行持續,可處每日罰款1,000元。 近兩年共接獲16宗的士攝錄查詢 此外,若有人認為其個人資料私隱受侵犯而蒙受損失,包括情感傷害,可根據《私隱條例》向相關的資料使用者申索,以彌補損失。由2017年1月1日至今,公署曾接獲共16宗與的士攝錄相關的查詢。

■現象分析 「網絡直播」一詞相信你和我都不會陌生,因為網絡直播躍升成為未來的主要網絡活動,有賴智慧手機及4G網絡的普及,網民可以隨時以手機觀看即時影音,大大加速了網絡直播的發展,包括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直播自己的生活與朋友分享、觀看直播主獻歌獻技、打賞直播主等均是參與直播的方式。截至2018年6月,中國內地的網絡直播市場規模已達400億,用戶人數已達4.5億,佔中國人口三分一之多,用戶群主要以35歲或以下為主。由此可見,網絡直播文化已深入年青網民的生活。 網絡直播的盛行與其「即時性」及「互動性」息息相關,令觀眾逐步上癮,難以自拔,造成網絡直播的巨大需求。「即時性」馬上滿足觀眾的求知慾,每次即時的內容及獨性的內容,使觀眾不能錯過每次直播,慢慢養成觀看習慣。「互動性」使直播主與觀眾交流的真實感提升,直播主根據觀眾的需求做出回應,其內容由觀眾與直播主的互動創作,產生獨特性和專屬感。 一方面是網民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直播主希望吸引他人關注及從打賞中獲益,將會推陳出新,製造引起話題的內容。在直播主及觀眾的互相供求下,直播主正中了普普藝術教父Andy Warhol的預言–「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鐘(In the future, everybody will be

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人人拿起手機拍照、錄影,更可隨時隨地上傳相片或影片到社交媒體、網上論壇。當遇到不公之事,不少人寧願偷偷拍下來,再以正義之名放到網上讓大眾審判,卻未必會作出如當面表達意見或調停等實際行動。最終,事情大多演變成網絡上的口誅筆伐,引致難以估算的迴響和後果。面對網絡公審,我們該如何面對?又如何做個有道德而負責任的網民? ■現象分析 這是網絡審判的時代 由於網絡的匿名特性,網民毋須表明真實身分便可暢所欲言,使人容易忽視道德操守和言論責任,肆無忌憚地發表見解,甚至惡意攻擊或對他人「起底」。網絡傳播速度快且廣,消息會被轉載及廣泛流傳,瞬間掀起熾熱的討論,紛紛聲討當事人。這些公審的行為,往往打着伸張正義的旗號,企圖借助群眾力量向當事人施壓或討回公道,以致更多人把自己認為不合理的事情放上網絡評論,形成「網絡公審」文化。 自以為伸張正義 形成網絡公審文化 網絡公審大多由生活瑣事引起,人們言行稍有差池,便可能成為公審對象。公審「殺傷力」可以非常大,甚至演變成網絡欺凌,侵犯被公審者的個人私隱,嚴重滋擾其日常生活,造成心理創傷及壓力。例如2018年內地四川省一名女子在游泳池疑遭兩名少年故意觸碰冒犯,其丈夫因而把少年的頭按入水中教訓,後來雙方衝突的影片經剪輯後被上載到網絡,影片不完全反映事實真相,令男女事主遭一眾網民攻擊、起底及公開其身分、工作地方等私隱,數日後,女事主疑不堪輿論壓力自殺。事件經媒體披露真相後,網絡焦點一轉,變成一面倒指摘及抨擊肇事男孩及其父母。從中可見網絡公審的可怕,也警惕大眾網絡言論的威力,究竟誰有權公開他人私隱?誰需要為此承擔責任?你會成為網絡欺凌的「幫兇」嗎? 不分青紅皂白 或成網絡欺凌「幫兇」 網絡公審猶如雙面刃,你若其身不正,即使企圖公審他人,也可能反被公審。2019年2月,有女乘客在facebook公審一名穿西裝的男士在輕鐵不讓座,結果反被不少網民公審,稱她「懶正義」、貶低他人抬高自己,更遭到起底。顯然,不少網上評論者只憑主觀喜惡和價值觀發言,沒有客觀而清晰的理據,若理據不足,有時反會遭到網民攻擊。

你有試過看Instagram(IG)限時動態看到無法自拔嗎?一打開IG,便可以欣賞朋友的動態,或令人在短時間內沉迷。限時動態的功能讓用戶可分享大量相片和影片,同時發揮創意製作自己的專屬短片,再加上文字、塗鴉工具和其他創意特效,令限時動態更生動有趣,美化效果甚至媲美攝影App(應用程式),用戶自娛之餘,還可與朋友分享成品。 ■現象分析 限時動態吸引用戶 無論是Instagram、YouTube、Facebook、WhatsApp或抖音,都推出限時動態功能,看準新世代的口味──「簡單、快捷、好玩」的娛樂需求,用戶既能創作專屬影片,也可用最短的時間瀏覽別人的影片,快速接收各種豐富的內容。 如今,每日有數以億計的人使用社交媒體和網絡影片平台。截至2018年底,IG每月約有10億活躍用戶,每日有超過1億張相片和短片上載;在蘋果App Store(程式商店)下載量連續3個季度位列首位的「抖音」,近期風靡全球,憑着大量15秒的短片吸引用戶追看,每月活躍用戶超過5億;YouTube每月登入用戶量達19億,每日觀看時數達10億,單在香港便有近70萬個頻道。 究竟這類社交媒體和影片平台為何能吸引龐大的用戶,每日長時間投入網絡世界?大家在IG上探索全球各地的帳號時,不難發現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愛的事物。當你觀看YouTube影片時,留意一下屏幕右邊「即將播放」和推薦影片的內容,都是YouTube因應你的喜好而推介的影片。在YouTube上「煲劇」,一集完結後下一集自動播放,或有劇集相關的周邊娛樂影片推薦,令你忍不住花更長時間觀看影片。 演算機制按喜好推薦內容 這一切都是刻意安排,是YouTube演算法的精密機制默默控制你的屏幕內容,它分析你的喜好興趣推薦內容,吸引你的眼球。 事實上,我們在YouTube觀看的內容都被其演算法左右,推薦影片預設為自動播放,目的就是吸引用戶停留更長時間,增加廣告收益。若你在YouTube上多看新聞議題,它會偏向提供觀點相似的影片,這或會強化用戶既有觀點,甚至影響其批判思考能力。

踏入12月,節日燈飾亮起,聖誕歌曲高奏,情人愛侶都外出歡度佳節,此情此景,難免令單身者感到羨慕,再聽到「Merry Merry Christmas, Lonely Lonely Christmas」等講述寂寞聖誕的歌詞,倍感孤單,甚至標籤自己為「單身狗」、「毒男」、「剩女」。節日氣氛和網絡標籤渲染單身是「罪」,驅使青年渴求戀愛。如何尋找愛侶?在資訊科技進步下,交友程式似乎成為單身者的出路之一,卻有可能墮入網上交友的陷阱。 ■網絡現象 伴侶也速配 根據應用程式市場數據供應商App Annie資料顯示,2010至2015年在蘋果App

假設原價1288元的貨品,特價428元限量發售,你會心動嗎?11月11日「光棍節」後,12月又有聖誕節,購物旺季來臨,網購平台更推出形形色色的購物優惠。即使你原本沒有購物意欲,但商品宣傳廣告鋪天蓋地,你也被迫接收各種刺激和引誘消費的內容,一不小心更可能墮入網購陷阱。同學應如何在網購熱潮中自處?下文將揭開網購隱藏陷阱,教大家做個智「NET」網民! ■現象分析 網購還是「妄購」? 為什麼社交媒體上的廣告信息會那麼吸引你呢?它詭異地知道你的喜好……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我們每次上網購物,或在網店搜尋商品、瀏覽目錄時,網絡平台會一直追蹤你的一舉一動,收集及記錄資料到其數據庫。 收集網絡足迹 社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把用戶的網絡行為(如讚好、點擊、搜尋項目和觀看時間等)一一記錄 ,並利用運算機制(algorithm)選擇性地向你推送資訊內容,形成「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現象,即用戶不感興趣的內容遭篩掉,只被感興趣或可能需要的資料形成的「氣泡」包圍。這背後的操作將你引導去看網絡平台想你看到的東西──廣告信息。 假設用戶A君曾觀看旅遊影片、搜尋機票或旅行地點的資料,社交平台便分析出他對旅遊有很大興趣,其帳戶便會充斥許多旅行相關廣告,如機票資訊、旅遊優惠、酒店推薦等。 過濾氣泡

內地劇集《延禧攻略》紅爆中港台,掀起追劇熱潮。截至2018年8月底,該劇在內地點擊已突破130億,並連續30天稱霸各網絡播放排行榜,在Google有超過1億項搜尋結果……究竟這人氣劇集是如何煉成的?我們可試從新媒體出現開始,觀察網上媒體平台的轉變,了解新媒體如何成為創作「神劇」的要素。 ■現象分析 「神劇」是如何煉成的? 2018年7月19日,《延禧攻略》在網上影片平台愛奇藝上架,利用網絡迅速傳播,製造不同的輿論成為社會焦點,有份製作的愛奇藝應記一功。愛奇藝於2010年成立時只是影片網站平台,利用串流技術提供線上影片。然而,《延禧攻略》的成功不但歸功於串流技術,也有賴愛奇藝轉型發展的策略,由串流播放到自家製作網絡劇集,增加原創內容,抓住網民的心。 用大數據捉緊觀眾口味 為了創作優質網絡劇集,愛奇藝利用大數據掌握用戶需要,豐富和擴大影片內容。愛奇藝建立了網絡數據庫,蒐集使用者的年齡、搜尋模式和觀看行為等資料,以了解受歡迎的影片題材及缺乏的片種。如果使用者群體傾向在某個角色出現時拉快進度,在接下來的劇集中該角色的相關內容可能會被修改、刪減,甚至整個角色裁掉,藉着數據控制劇集情節以迎合觀眾的口味,有助設計及製作「神劇」。 網絡影片的出現也改變了香港人看電視的習慣,由追劇變成煲劇。從前,人們每日要定時定候趕回家,追看喜愛的劇集,可是不能連續看。隨着串流服務興起,現在大家隨時隨地打開手機上網,便可瘋狂煲劇。串流影片平台Netflix 2017年的數據顯示,港人平均3日煲完一套劇集,速度高於全球平均的4日。 ■媒體素養 翻牆煲劇

小學教材套

中學教材套

世代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