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在社交媒體上反映收到疑似假冒香港稅務局的電郵,聲稱「有退稅資格通知」並附有連結,誘導市民點擊取款。其實這類似的行騙手法屢見不鮮,只是所使用的平台有所不同,包括社交媒體(如WhatsApp) 、電話短訊(SMS)及偽冒網站。以下便是近日假冒稅務局電郵的可疑之處: 1)📧發送的電郵並非稅務局常用地址 這些網絡騙案通常的最大破綻就是騙子會使用非官方電郵地址發送給受害人, 盡管電郵地址看起來非常相似(採用類似字母如O與0),但只要仔細查看,便會發現地址並非正確。 2)🔲電郵中稅務局的標誌比較模糊 我們亦發現假冒電郵中的稅務局標誌解析度非常低,甚至出現「起格」的情況,極大可能是騙徒從正式的稅務局網站截圖而來。 3)💬稅務局的名稱前後不一 電郵中假冒的稅務局,一時使用「稅務局」,一時又使用「稅務署」,而政府部門一般會使用正規的稱謂或名字。 4)💸退稅手法奇怪
隨著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Threads作為2024年最受矚目的社交平台,正在重塑現代人的交友模式。這個由Meta推出的平台,以其獨特的互動方式和開放式的社群特性,為網上交友帶來新的可能性,同時也衍生出新的社交文化現象。 Threads平台的特殊之處在於其去中心化的社交模式。不同於傳統社交媒體的封閉朋友圈,Threads提供更開放的對話空間,使用者可以輕易地加入各種話題討論,並透過回覆串建立連結。平台特有的「轉發」和「引用」功能,更讓有趣的對話能夠快速傳播,形成獨特的社群文化。 在Threads上,交友模式呈現出新的面貌。「如果…即沉」、創意自介、話題接龍等互動形式,都成為認識新朋友的契機。平台的演算法傾向推送互動率高的內容,這使得有趣的對話更容易獲得關注,也讓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相遇。然而,正是這種開放和快速傳播的特性,也為使用者帶來了新的安全隱憂。 在身份驗證方面,Threads雖然與Instagram帳號連結,提供了初步的身份確認,但仍需要使用者保持警惕。建議在深入交流前,先查證對方的社交足跡,包括檢視發文歷史、互動模式和共同關注者。特別要留意那些突然熱絡搭訕,或是帳號行為模式異常的用戶。 平台安全意識的建立至關重要。Threads提供多項隱私設定功能,使用者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工具,包括設置誰可以回覆你的貼文、誰可以提及你,以及如何管理封鎖清單等。同時,切記保持交流在平台範圍內,直到建立足夠的信任基礎。 當考慮進行線下見面時,更要格外謹慎。即使已經在Threads上建立了良好的互動,實體見面仍然需要做足安全準備。選擇人多的公共場所、預先告知親友、保持位置分享等基本措施都不可少。第一次見面建議以簡短的咖啡約會為主,避免規劃過於私密或時間過長的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Thread的即時性和開放性雖然促進了社交連結,但也可能帶來過度分享的風險。在分享個人經歷和觀點時,應該謹慎考慮資訊的敏感度,避免過度暴露個人隱私。同時,也要留意平台上流傳的各種社交詐騙手法,提高警覺性。 網上交友平台的演進為現代人帶來更多結識良緣的機會,但安全永遠是不可忽視的關鍵。透過了解平台特性、建立安全意識、謹慎互動,我們才能在享受社交樂趣的同時,確保自身安全。讓我們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網上交友環境。 #Thread社群文化 #網路交友安全
現代人追求快速和效率,就連觀看影片、吸收資訊都要「加速」!不論是2倍速觀看影片,還是用3分鐘懶人包了解大小事,都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你有想過這種「速食式」吸收資訊的習慣,可能正在悄悄影響我們的大腦和生活質素嗎? ㊙追求高TP值的速食文化 日本年輕人最近瘋狂追求高「TP值」(Time Performance時效比),就是希望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效益。這股風潮已經從工作效率延伸到娛樂生活,但這真的是好事嗎? 五大隱藏危機: 1️⃣ 耐性盡失,快餐式思維♂️ 天天使用倍速看影片的話,大腦習慣了在短時間內接收資訊,慢慢失去耐性,看正常速度的影片都覺得太慢,更別說要沉下心來閱讀長文章,對很多事情都要即時滿足。 2️⃣ 精神緊繃,壓力上升
近日多位市民收到聲稱來自集運或物流公司的短訊,指貨物出現異常狀態。這些短訊附有連結,點擊後會自動轉到偽冒網站,要求輸入個人資料及信用卡號碼。許多受害人因發送短訊(SMS)的號碼與平日使用的集運公司號碼相同,便信以為真,填寫資料後遭騙徒盜用信用卡。 這其實是最新的「偽基站」詐欺手法!騙徒透過非法無線電干擾器(即「偽基站」),攔截官方集運短訊內容,假冒集運公司傳送詐欺訊息,而短訊內的連結往往是釣魚網站。 要提防「偽基站」騙案,你可以採取以下防範措施: 警惕以#字開頭的短訊 騙徒不僅攔截物流公司的短訊號碼,還會使用以#字開頭的號碼混淆視聽,使市民誤以為發訊人是官方公司。一般情況下,正常發訊者會顯示電話號碼,而非特殊符號如#號。 核實自己的購物狀況 檢查自己最近是否有網購或使用物流服務。若無相關活動,應提高警覺;即使有使用集運服務,也應仔細檢視訊息內容,留意該公司平常是否會發送含連結的訊息,避免輕易點擊可疑連結。 留意手機接收訊號變化 若手機短時間內接收訊號突然變為2G,此期間接收的短訊需格外謹慎,因為騙徒常利用此情況,透過非法無線電干擾器發送釣魚訊息。 定期了解最新防騙資訊
最近有不少騙徒透過社交媒體進行詐騙,若然警覺性不足,隨時令自己跌入陷阱並蒙受金錢損失。最新的詐騙手法是騙徒以下廣告形式,令虛假的WhatsApp網頁出現在搜尋器的置頂位置,當用戶掃描QR Code時,騙徒會隨即駭入帳號,並向用戶的聯絡人借錢,部分騙徒更會將對話封存,令用戶難察覺。 要預防網絡騙案陷阱,你可以參考以下五個小貼士: 1.避免點擊可疑網站及網站 ❌ 騙徒一般會透過虛假連結及網址入侵用戶的帳號,所以盡量避免點擊來歷不明的連結,載入網站亦需要留意網址是否正確 2.拒接來歷不明的電話或開啟視訊
39歲的遊戲設計師艾倫去年憑藉畫作《太空歌劇院》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藝術博覽會奪得冠軍。畫作充滿著科幻以及藝術感,令人恍如置身於電影中的魔幻場境,旁人自然感慨作者必定是畫功非凡或是充滿如梵高般創意藝術細胞,才可以創造出如此優秀的作品。 事實上,艾倫並非專業畫家,這幅畫作亦非完全由他親手繪畫,而是使用了AI繪圖程式Midjourney生成再配以後期加工。 你可能頓時會想:「這還屬於創作嗎?」 的確,事件曝光後,引起大眾對於AI繪圖的關注及爭議。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去生成的創新品能否定義為「創作」?作品本身的版權屬於AI抑或是人類? AI創作原理 在探討AI人工智能創作藝術這個議題前,我們可以先認識一下箇中原理及運作。AI繪圖程式以深度學習的方式生成圖像,將演算法分成不同的層次,讓人工智能自行學習、推算並生成內容。 現時最有效的深度學習為「生成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GAN)」,即建立兩個人工智能互相比拚,一個人工智能負責創作作品,另一個則負責監督作品的質素,目的是希望透過互相對抗的形式提升作品的質素。當負責監督的人工智能通過作品時,亦意味著AI已生成出幾可亂真的完成品。這種演算法的創作者更形容如同專門印刷假鈔票的偽造者以及專門監測假鈔的警察互相比拼,直至偽造鈔票的人工智能能夠製作一張連警察都無法分辨的偽鈔。
人工智能(A.I)已被大眾熱烈討論數十年,時至今天依然是炙手可熱的話題: 汽車公司特斯拉(Tesla)的人工智能駕駛系統…… 日本廣告新寵A.I模特兒IMMA…… 手機公司蘋果(apple)的語音助理Siri…… 我們的生活與人工智愈來愈密不可分。 //ChatGPT面世// 約一個月前,非牟利人工智能研究組織OpenAI推出了一款名為「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是一個開放式的對話生式模組,當中使用了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及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技術。簡單來說,你只需要輸入問題,ChatGPT便會給出猶如真人的答案,其回應經過精細分析,乍看之下言之有物、頭頭是道,不少用家對此感到十分讚嘆,難怪ChatGPT
元宇宙(Metaverse)這個詞彙近年在網上冒起,繼知名社交平台Facebook的創辦人-馬克·扎克伯格將Facebook改名為Meta,不少著名品牌如Louis Vuitton亦紛紛跟上熱潮推出元宇宙遊戲。就連香港的房地產龍頭公司-新世界發展集團也投資約500萬美元在虛擬世界游戲《The Sandbox》,更獲得Sandbox中最大的虛擬土地。那麼到底什麼是元宇宙呢? 元宇宙是什麼? 元宇宙(Metaverse)由英文Meta(元)及Universe(宇宙)所組合而成,意思是指網上3D的虛擬世界,主要使用技術為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 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為用戶帶來「沉浸式體驗」,即是讓用家有如置身於虛擬世界當中。例如:在無空間限制虛擬世界舉行數以千萬人的演唱會;在歷史課時,通過元宇宙隨時隨地觀賞各地的名勝古蹟;甚至病人可以穿戴掃描身體的裝置讓身在國外的醫生進行診斷。台灣電子公司HTC最近更推出一款可進入到元宇宙的手機,讓用家透過內置多款APP,快速配對VR裝置後進入虛擬世界進行不同操作,如打造虛擬身份AVATAR或在網上市場進行數位資產(NFT)交易等等。 元宇宙的爭議 雖然元宇宙的概念很有前瞻性,但以現時的技術來說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要打造「完全的元宇宙」,需要強大而穩定的數據傳送技術,否則就會有網絡延遲,無法令用家有「百分百置身其中」的感覺。在設備方面,現時的VR穿戴裝置仍未算輕巧,用戶長期配戴仍會有不適感,影響在虛擬世界的體驗。在道德層面上,元宇宙仍存有某些爭議。過往曾有一名女性在虛擬實境社群平台《地平線世界》上線不到60秒後,遭到多名男性性騷擾。這種情況在元宇宙並非冰山一角,專欄作家奧森(Parmy
網絡上近期熱議轉場至另一個社交媒體MeWe,以取代香港人常用的Facebook,又建議以Signal 取代WhatsApp。究竟甚麼原因令網民有移民念頭? 熱門的社交媒體如Facebook、YouTube的演算法及廣告推送等問題一直惹來爭議。網民批評Facebook的原因,除了收集及利用用戶數據,賺取龐大廣告收益外,Facebook亦曾洩露用家資料,甚至向政府提供用戶資訊,最近更被指因利益而進行內容審查。例如:2020年封鎖批評泰王及君主制的群組,被質疑助長泰國威權主義;於美國大選中,更有左右選舉之嫌,選擇性地派送政治新聞,於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多個帖文加上「有爭議」的注解,引起網民不滿。網民因而開展尋找熱門社交媒體代替品之路。 YouTube過去亦因應用人工智能(AI)過濾不當影片內容,過於嚴苛而惹來爭議。只要YouTube用戶留言中包括一些敏感詞彙,就會被立即自動刪除,若是影片內容被審查有不當,則可能被AI下架違規影片,甚至封鎖整個頻道。縱使YouTube表示嚴格審查是為了保護用戶,但AI偵測內容的誤判率太高,AI權限覆蓋率大,即變相令網民失去言論自由,此問題同樣引來用戶關注。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網民愈來愈關注網絡私隱安全性,驅使了近期大規模的網絡移民。在2019年的社會事件中,已有棄用常用通訊軟件,改用一些較為安全的軟件的建議,例如:以Signal取代WhatsApp、Telegram。最近更有網絡群眾呼籲轉移至MeWe的行動,MeWe標榜沒有間諜軟件、沒有廣告、不會記錄用家所看內容、沒有演算法,只跟時序發佈內容。由此可見,眾多網民拒絕個人資料被利用,重視網絡言論自由,並付諸實行,而轉移陣地至其他社交平台,正在改變社交媒體文化。 見微知著,網民的轉變將為網絡生態帶來重大改變。過去,社交平台以五花八門的功能作招徠,供用戶終身免費使用,再以用戶的個人資料、網絡足印兌換成的收入,形成科網公司獲取巨額利益的模式。今天,大眾日漸意識到個人私隱也是重要的無形資產,願意以「真金白銀」去保持網絡最大自由度,也堅拒披露私隱予軟件公司。然而,即使轉移至不同平台,去追求網絡的自由、規避過量的內容和言論審查,網民也切勿毫無保留的披露私隱,仍需關注社交媒體的政策與方針,慎重選用社交媒體。 ■ 人工智能審查內容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指由人類製造出來的機器表現出來的智慧,通常是指電腦模擬人類思維過程來模仿人類能力或行為的能力。人工智能分為兩大觀點: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的觀點認為人類無法製造出能真正推理及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這些機器只不過看起來像是智能的,但是並不真正擁有智慧,也不會有自主意識,是謂有限度的思考;強人工智能的觀點則認為人類能夠製造出有自我意識,可以獨立思考並制定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有自己價值觀的機器。這些機器會和人類一樣擁有情感及知覺。
網絡上「二次創作」的吉卜力劇照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究竟在使用這些網上資源時有甚麼需要注意?所謂「在常識範圍內自由使用」的自由使用權限又有何標準?稍有不慎,二次創作者或墮入侵犯版權陷阱。「吉卜力熱潮」是 一次認識何謂版權的契機,認清怎樣為「二次創作」,學習正確使用版權作品的方法。 社交媒體泛起一陣「吉卜力熱潮」,大大小小的社交專頁,貼出以劇照為創作藍本的「MEME」圖。事源吉卜力工作室宣布會陸續公開所有作品的劇照,九月率先釋出了八部電影、共 400 張劇照,包括:《回憶中的瑪妮》、《輝耀姬物語》、《風起了》、《紅花坂上的海》、《借東西的小矮人亞莉亞蒂》、《崖上的波兒》、《地海傳說》及《千與千尋》。吉卜力另在公告中寫明,「歡迎在常識範圍內自由使用」。「吉卜力熱潮」中牽涉到新媒體素養的重要概念,包括版權、改圖、二次創作、共享創意等等,就讓我們藉此認識更多。 ■ 甚麼是版權? 首先,我們認識甚麼是版權。香港的《版權條例》(第528章),版權是一項自動賦予的權利。在創作完成後,創作者即擁有該作品的版權。版權保護適用於所有作品,包括文學作品(如書籍及電腦軟件)、聲音紀錄、影片等。即使作品來自香港以外的地方,也受香港特區版權保護。根據《版權條例》,吉卜力創作室擁有劇照的版權,雖然創作室位於日本,但只要劇照在本港使用,仍受香港《版權條例》保障。 ■「常識使用」與「公平使用」 不同專頁使用了劇照,是因為吉卜力工作室分享了所屬劇照的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