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疫情列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多國封城封關,盡力遏制疫情擴散。然而,疫情嚴峻同時引發信息混亂的風波,例如泰國的入境隔離政策一度不清晰,打亂數以萬計旅客的行程計劃。面對疫情資訊,我們可善用資訊與媒體素養,分析及整理資料,避免陷入混亂與恐慌的處境。 ■ 資訊混亂 民心難定難抗疫 自新冠肺炎擴散以來,市民接收大量消息,難免感到資訊混亂。疫情爆發初期,本港的確診個案及家居檢疫者的資訊未算清晰齊全,並不方便市民了解疫情資訊。後來,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製作疫情資訊網站公布最新情况,才更便利市民掌握資訊。 內地官方曾強調疫情「可防可控」,但另一邊廂,網上的疫情資訊排山倒海,強調病毒的散播風險,資訊真假難辨別。過去一段日子,本港市民既要張羅防疫物資,又要擔心染病,時時憂慮疫情爆發,錯失疫情資訊,情緒非常緊繃。致命的疫症威脅健康,混亂的資訊則傷害人心。除了積極的政策及措施支援外,疫情資訊必須即時、整全、準確、透明和流通,才能有效抗疫。在政策透明及充分的公眾知情權下,民心安定就能齊心抗疫。 ■ 網民自製實時資料庫 展現媒體素養
■ 社會現象 眾所周知,媒體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香港,目前有超過9成港人有使用網絡的習慣。社交平台中,以Whatsapp最受歡迎,愈450萬港人使用Whatsapp,其次是Facebook,全港有220萬個活躍用戶,定期在Facebook分享、點讚、轉載帖子、更新帖子。於青少年中,則以Instagram為主,逾6成是18-34歲人士(theDesk,2019),而近來Twitter在本港的使用由6月到11月急升一倍,上升趨勢反映網民使用社交媒體習慣及動機有所轉變。(StatCounter,2019)。 社交媒體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那麼社交媒體與現實有什麼聯繫?相關數據表明了什麼?今時今日,網絡本來就已徹頭徹尾地融入生活了。不是嗎?試看看11月Google的熱門搜尋:教育局、鄧炳強、蒙面法、六合彩結果,現實與網上都在關注一樣的事情,與社會狀況同步。 社交媒體的設計初衷本是維繫人際關係,因其無遠弗屆之便,不同聲音能夠得以交流。自今年6月以來,香港歌舞昇平的時代結束,香港人也無法不面對社會動蕩的現實。香港人使用社交媒體習慣的改變,過往積極分享日常生活,活躍討論各娛樂話題的人,都因為社交媒體彌漫憤怒與不安的氣氛,大家小心翼翼使用社交平台,甚至不敢分享社會運動以外的主題,擔心遭人話柄,構成政治冷感的「網絡形象」,給他人活在「平行時空」的感覺。 網絡紅人「Ming仔」最近就發生平行時間事件,「Ming仔」過往頻頻在網上評論時事,曾就國民教育事件、佔領運動、英國脫歐事件發表youtube 評論,關心時事的「網絡形象」,深入粉絲心中。然而,最近在香港當前發生社會運動卻選擇沉默多時,直至發表與過去立場相反的言論,猶如「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期後,他早前於社交平台上載了一張$100,001的捐款圖片,被網民指摘是示意「帛金」,頓時成為網民眾矢之的。他的網絡形象「破產」,並遭到大量粉絲「停止追蹤」他的社交頻道或專頁。這意味著個人的網絡形象與其網絡言行有莫大關係。 你的抉擇會決定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You are what
由六月引發《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修訂)條例草案》(逃犯條例)修例風波以來,網上不但充斥假消息,連具有公信力的新聞機構亦有「炒車」的情況,很多人被所謂的「真消息」蒙蔽。網絡消息層出不窮,以下是網絡上見到的標題: 可靠消息: 日本政府承認112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 已fact check最快8月4宣布解放軍駐港實施戒嚴 <堅料>請廣傳,係暴徒用鐳射槍射裂咗條路軌,搞到黨鐵出軌 不妨思考一下,究竟以上消息有何證據?此消息的資料來源可信嗎?對於網民散佈聲稱「已證實消息」的做法,不管內容孰真孰假,事件也反映我們需要更小心處理聲稱已「Fact Check」的消息了。 「Fact Check」指核實消息的真確性,然而近期「Fact
藝人在車廂內有親密舉動的影片曝光,被揭出軌醜聞。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表示,的士屬半私人空間,若將片段用於收集資料目的以外的用途,或違反《私隱條例》,違法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5萬元和監禁兩年。如當事人因此而蒙受損失,包括情感傷害,可根據《私隱條例》向相關的資料使用者申索,以彌補損失。 近兩年多以來,該署共收到16宗與的士攝錄相關的查詢。 的士有攝錄 司機需貼告示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表示,的士屬半私人空間,有別於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故的士車廂內所攝錄的影像必須遵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規定及其六項資料保障原則。包括以合法和公平的方式收集個人資料,須以切實可行方式告知乘客,已啟動閉路電視的攝錄功能,如在車廂當眼位置張貼顯眼的告示提醒。 網上公開片段屬侵犯私隱 除非已得到乘客自願和明確同意,否則收集所得的資料只限用於收集時述明或相關目的(如作保安之用)。若有關資料用於其他用途,如於互聯網披露等,本質上已屬侵犯乘客個人資料私隱,有可能違反《私隱條例》下的資料收集及使用原則,私隱專員可發執行通知,指令資料使用者採取補救措施,以糾正及防止違規情況。若不遵守執行通知即屬犯罪,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5萬元和監禁2年。如罪行持續,可處每日罰款1,000元。 近兩年共接獲16宗的士攝錄查詢 此外,若有人認為其個人資料私隱受侵犯而蒙受損失,包括情感傷害,可根據《私隱條例》向相關的資料使用者申索,以彌補損失。由2017年1月1日至今,公署曾接獲共16宗與的士攝錄相關的查詢。
踏進2017年,現時只需在電話中輕輕一按,便能從真實世界中跳進虛擬世界,甚至塑造一個只屬於虛擬世界的新形象。在高舉自由的香港,隨性的網絡發言隨處可見,充斥著「認真你就輸了」的氣氛。然而,在這人人也是媒體主人的年代,一些不可輕視的責任著實存在。認真,是否真的輸了? 放下網絡判官光環 於青協任職社工逾九年的Andy,曾主力負責邊青輔導、沉迷上網輔導及多重成癮輔導,近年開始推廣新媒體素養教育,走進各區中小學,推廣使用網絡的正向態度。Andy指,網絡世界難以被法律規管,從而衍生出一種「網上行為沒有責任」的默許文化,人人都能自由地發放及轉載資訊,但卻未必考慮到網上行為對現實所造成的影響,引致形形色色的問題。 尤其在最近十年,社交媒體遍地開花,令我們更方便地聯繫不同人、廣交結友的同時,卻又衍生出「Hater」、「酸民」文化。Andy隨意看看Facebook,已發現一個「被酸」的例子:一位用家在群組中發出尋狗的帖子,希望借網絡力量尋回愛犬,但卻得到不少批評:「咁鍾意隻狗又俾佢走失?」、「你點做人主人㗎?」、「你咁不負責任㗎!」。Andy指,部分酸民未有了解過詳細背景,便講出中傷他人,甚至是恐嚇性的言論,以「未審先判」的方式處理事情,更沒有想像過「受審者」的感受,「他們會因負評而感受到很多負面情緒,甚至會感到很焦慮,並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 然而,公審事件天天發生,甚至演變成「起底組全面進場」,引致網絡欺凌事件。Andy認為涉事者們均有責任,「發表言論的人,需有接受正評或負評的心理準備,為個人言論負責任;而參與公審者,則應反思事主是否真的『有罪』。」不少網絡公審事件並非建基於客觀事實,而是單憑一張片面的照片、以訛傳訛的「後真相」,繼而變成一次次網絡暴力。在這些未能看清全盤事實的時候,Andy建議我們應自行思考會否「跟車太貼」,從而參與討論。 事實上,網絡中亦不乏「炒車」事件,即欺凌事件的始作俑者與其他公審參與者批評有誤的情況。不少網民會為事件受害人平反,藉以維護正義,卻不知不覺演變成「二次欺凌」:攻擊事件的發起人。Andy指,如果網絡使用者缺乏良好的素養,如同理心、求真能力及責任感,網絡可以成為一個很危險及傷害性很大的平台。因此,在進行新媒體素養教育工作坊的時候,Andy會鼓勵同學嘗試代入各人的角色,體驗欺凌與被欺凌的處境及感受,從而提升他們的同理心,透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概念,阻隔不良網絡文化繼續漫延。 一下輕鬆按讚背後…… 除了謹言慎行的責任外,網絡轉載亦是新媒體用家的一大責任。自網絡盛行以來,資訊一直處於爆炸狀態,質素卻未見提升,「船公司最新的颱風指引、震懾十三億人的真相大揭秘等帖文充斥著網絡,但不少接收者會不分真偽地相信所有訊息,甚至將一些假數據、假消息向親朋戚友瘋傳。久而久之,『後真相』比真相的影響力更大,而這些錯誤訊息得以廣泛流傳,著實要歸咎於每一個轉發者。」 Andy解釋,現時的網民傾向接收一些富趣味性及震憾性的資訊,而對資訊的真實性興趣乏乏,導致網絡誤導的事件頻頻發生,「前陣子網上傳出紅十字會將本地的血液運送到內地,因而導致血庫存量緊張。消息經網絡瘋傳,成為城中熱話,甚至有人發起罷捐行動,最後卻發現一切只是誤會。」往往我們隨手一按分享、讚好,似乎輕鬆至極,但每下按鍵所帶來的影響,絕不是簡單。
如何正面運用新媒體? 以下Facebook 專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觀塘小葉總」Facebook專頁上載了多幅有關如何禮貌地擔遮的精美插畫,隨即在網上被瘋傳。插畫獲網民大讚,許多人認為當中的禮儀雖然非常基本,但並非人人做到。訊息包括「不要將濕雨傘放在椅子上」、「不要對着別人開傘或收傘」、「撐傘走路時應眼看前方」等,短短數小時已獲1700多個分享,近1800人讚好。 該插畫師接受報章訪問時表示,創作原因是希望代朋友發聲。每逢落雨,其朋友在Facebook均會抱怨一些不禮貌使用雨傘的人士,尤其是返工放工時間,所以將朋友的抱怨畫出來。她續指,大部分港人都有公德心,只有小部分人未能做到,加上香港地少人多,難免有摩擦,故此希望提點大家注意禮儀。 資料來源:on.cc東網專訊 圖片來源 : 觀塘小葉總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