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試過為了在社交媒體上載一張相,在一百張近乎一模一樣的自拍照中選取最美的一張,再加濾鏡、美顏、調光調色?整個過程中,腦中會浮現很多聲音:
「這樣的膚色夠白嗎?」
「笑太大會否被覺得樣衰?」
「這條裙好看嗎?」
這其實正正對應社會學家Charles Horton Cooley提出的 「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 理論第一步:我們會先想像「別人眼中的自己」,再推測他人的評價,最後把這些評價內化,成為我們的自我形象。
社交媒體為什麼放大這個過程?
以前我們只會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別人的反應,例如朋友見面♀說你今日精神好好。
但在社交平台上,這個「想像別人眼光」的機會變得無限多♾,而且是持續地發生:每一次出 Story、短片、照片,背後都有一個假想觀眾在看你。特別在平台演算法的推動下,你的內容會被陌生人瀏覽、評論,甚至截圖。於是,你的腦袋會習慣性去想:「對方會怎麼看我?」,這個「鏡子」不再只是朋友,而是整個網絡世界。
網上真實情境
。濾鏡標準化
當習慣使用「極致小顏」或「歐美精緻妝」濾鏡拍照, 久而久之覺得「素顏不夠好」,拍照一定要套濾鏡,開始對自己真實樣貌變得陌生。
。陌生人評論
有些留言可能是善意,但也可能是惡意,例如「你這張臉型怪怪的」,令你開始放大原本不太在意的外貌細節,什至影響你的情緒。
當「別人眼光」佔據了你的思維空間,慢慢把外貌焦慮變成生活習慣,例如照鏡時間變長、拍照次數變多、更依賴修圖。長遠可能影響自信心,甚至影響你嘗試新事物的勇氣。
——————————————————————–
擺脫容貌焦慮挑戰
今日上載一張不以外貌為主角的相片,可以是喜歡的風景、完成的作品或是珍視的生活小物,配文寫下「它對我的意義」。嘗試將社交媒體的焦點從外貌轉向分享身邊事物。